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她來自低空> 第576章 何謂性格

第576章 何謂性格

  性格 (心理學名詞)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但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於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


  性格是指人的性情品格[nature;disposition]。


  1、性情品格。指人在自身態度和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


  唐李中《獻張拾慢。”商韜《論元代雜劇·元雜劇的人物形象塑造》:“如此強調矛盾衝突,就是為了塑造鮮明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反映生活的本質。”


  2、猶如脾氣。


  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又不比秦樓夜讌金釵客,這的擔著利害,把你那小性格,且寧柰。”


  《辭海》解釋


  主要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它是個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現個別差異。具有複雜的結構,大體包括:

  (1)對現實和自己的態度的特征,如誠實或虛偽、謙遜或驕傲等。


  (2)意誌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斷或優柔寡斷等。


  (3)情緒特征,如熱情或冷漠、開朗或抑鬱等。


  (4)情緒的理智特征。如思維敏捷、深刻、邏輯性強或思維遲緩、淺薄、沒有邏輯性等。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


  主要表現每個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開朗、剛強、懦弱、粗暴等。


  心理學釋義~

  性格的定義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


  態度是一個人對人、物或思想觀念的一種反應傾向性,它是在後天生活中習得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因素組成。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表現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麽、拒絕什麽,即表現在他都做了什麽上麵。而一個人怎樣去做,則表明了他的行為方式。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又體現了他對現實的態度。


  態度決定了行為方式,穩定的態度使與這種態度相適應的行為方式,慢慢地成了習慣,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助人為樂,是他性格的特性,遇到別人有困難他會毫不猶豫地去幫助別人。別人看到他的助人行為也會覺得很自然,很符合他的性格特點。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別人看到他去幫助人了,反而覺得很奇怪,無法理解。所以,一個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養成的對現實的態度,和他的行為方式是密切聯係,不可分割的。


  性格是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經形成便比較穩定,它會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表現出來。但是,性格具有穩定性並不是說他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塑的。性格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形成後,生活環境的重大變化一定會帶來他性格特征的顯著變化。


  性格不同於氣質,它受社會曆史文化的影響,有明顯的社會道德評價的意義,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風貌。所以,氣質更多地體現了人格的生物屬性,性格則更多地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


  性格的結構


  性格的靜態結構


  從組成性格的各個方麵來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為態度特征、意誌特征、情緒特征和理智特征四個組成成分。


  性格的態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如何處理社會各方麵的關係的性格特征,即他對社會、對集體、對工作、對勞動、對他人以及對待自己的態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態度特征,好的表現是忠於祖國、熱愛集體、關心他人、樂於助人、大公無私、正直、誠懇、文明禮貌、勤勞節儉、認真負責、謙虛謹慎等等;不好的表現是沒有民族氣節、對集體和他人漠不關心、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奸詐狡猾、蠻橫粗暴、懶惰揮霍、敷衍了事、不負責任、狂妄自大等等。


  性格的意誌特征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自覺地進行調節的特征。按照意誌的品質,良好的意誌特征是有遠大理想、行動有計劃、獨立自主、不受別人左右;果斷、勇敢、堅忍不拔,有毅力、自製力強;不良的意誌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強,隨大流,易受暗示、優柔寡斷、放任自流或固執己見、怯懦、任性等等。


  性格的情緒特征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對他的活動的影響,以及他對自己情緒的控製能力。良好的情緒特征是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常常處於積極樂觀的心境狀態;不良的情緒特征是事無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緒反應,而且情緒對身體、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較大,意誌對情緒的控製能力又比較薄弱,情緒波動,心境又容易消極悲觀。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個人在認知活動中的性格特征。如認知活動中的獨立性和依存性:獨立性者能根據自己的任務和興趣主動地進行觀察,善於獨立思考;依存性者則容易受到無關因素的幹擾,願意借用現成的答案;’想像中的現實性:有人現實感強,有人則富於幻想;思維活動的精確性:有人能深思熟慮,看問題全麵;有人則缺乏主見,人雲亦雲或鑽牛角尖等等。


  性格的動態結構


  上述性格靜態特征的幾個方麵並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彼此關聯,相互製約,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的。一般來說,性格的態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且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又是最為重要的態度,因為態度直接表現出了一個人對事物所特有的、比較恒常的傾向,同時它也決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例如,一個對社會、對集體有高度責任感的人,他對工作、對學習也一定是認真負責、兢兢業業的,他對別人也會是誠懇、熱情的,對自己也是能嚴格要求的。這一點告訴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時,一定要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由此可預見到他的其他的性格特征。


  另外,性格的各種特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機械組合,常常是在不同的場合下會顯露出一個人性格的不同側麵。魯迅先生既“橫眉冷對千夫指”,又“俯首甘為孺子牛”,充分表現了他性格的完美,又說明了性格的豐富性和統一性。


  性格本性區別


  性格也可稱為個性或人格,簡單的說,性格就是個體獨有的並與其他個體區別開來的整體特性,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本質的人格差異,我們稱之為性格差異。性格是在後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異。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簡單道德風貌。


  性格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同時也受個體的生物學因素的影響。


  本性和性格的區別:

  性格是後天所形成的,比如靦腆的性格,暴躁的性格,果斷的性格和優柔寡斷的性格等。


  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變的思維方式。本性是先天自然風氣與感覺世界所形成,比如防禦心,求知欲,榮譽感等。人的本性包括有求生、感知等。


  心理學家根據個人對社會的適應性為主要參考係對人的性格分為5類:摩擦型,平常型,平穩型,領導型和逃避型。摩擦型性格的人表現為性格外露,人際關係緊張,處理問題欠妥,容易造成摩擦。平常型性格的人的態度,情感,意誌,理智均表現為一般,平平常常,沒有特殊的表現。平穩型性格的人對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但往往是被動地適應,善結人緣,人際關係好。領導型性格的人,對社會的適應性好,而且能主動適應社會環境。逃避型性格的人表現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與世無爭。性格是感知與感悟的雙向誤導性質,同一個性格的人或者信任度很高,這個不分國界。


  性格形成因素

  性格是什麽呢?性格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巨大嗎?這些問題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可要進行實際的分析,還是一個蠻複雜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因為性格的成因複雜,同時性格的表現也是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它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長期的精神狀態,心理谘詢師即是通過對求助者性格進行分析,進而研究產生相應行為的特點和現實狀況。


  性格的心理學釋義為人在對現實現象的態度以及對此做出的相應的行為表現方式的綜合體現。它是社會屬性最重要的表現方式,也是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的體現,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故一直以來也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範疇,故需要根據性格的特征分析性格的表象方式,進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際效果。


  性格形成的因素很複雜和細碎,如果概括出其形成的主要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分別是基因遺傳因素,成長期發育因素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可以說它既有來自於本身的因素,同時也具備著相應的環境影響。從這個角度分析,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可需要大量量變之後的質變作用。


  通過上麵的研究可以分析得出結論,心理谘詢師研究其實際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麵用途,首先是通過對當事人的性格進行分析,進而了解產生心理困惑的性格因素,同時根據性格的特點,指導當事人去規範自己的性格,進而解決心理困惑。


  基本特征

  性格,奧爾波特認為“性格”這個術語有些含糊,因為它意味著人們對某人的道德判斷。例如當我們說某個人具有“良好的性格”時,就含有這種道德判斷。奧爾波特更願意:“把性格定義為加以評定的人格,而把人格定義為不加以評定的性格”。


  性格(Personality),舊稱之為人格,一向被界定為個體思想、情緒、行為與 態度之總稱,它是心理學之一支,然而,性格症(Personality Disorders),舊稱之為人格異常,卻一向為精神醫學所壟斷,在心理學界,性格已被解析有神經性(Neurotici**),外向性(Extroversion),用心性(Conscientiousness) ,同意性(Agreebleness),與開放性(Openness)等五向度(Watson, D. etal.,1994)。


  美國精神醫學會也在其「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APA,1994)上,將性格症列分為妄想(Paranoid)、分裂樣(Schizoid)、分裂型 (Schizotypal)、表演(Histrionic)、自戀(Narcissistic)、反社會(Antisocial)、邊緣(Borderline)、逃避(Avoidant)、依賴(Dependent)、 與強迫(Obsessivepulsive)等十大類,並另列明跑暗打(Passive-aggr-essive)一類在附錄上(林天德,1995)。前者是統計的分類,而後者是臨床的 分類。二者之間是有何種關聯,迄今仍是未知數。


  要解決上述的問題,必得先對臨床分類做個統計的處理。精神醫學會是以症 狀界定性格症,譬如說,在妄想性格上有七項症狀,隻要個體具有其中的四項, 就可能患上該症。然這些症狀可否如此被攏統地加在一起是本研究的第一旨趣。 上麵這些性格症在以往被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妄想、分裂性、與分裂型等三個性格症,其症狀稀奇古怪;第二類是反社會、邊緣、演戲、與自戀等四項, 其症狀富戲劇性;第三類是逃避、依賴、強迫、與明跑暗打等四項,其症狀深帶 憂慮。然這臨床分類是否經得起實證研究的考驗,也有待商榷。


  人格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動力理論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以弗洛伊德的理論為代表,他的人格理論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一)人格動力論:


  人格的核心是人內在的心理事件,這些心理事件發動了行為,或構成了行為的意圖。人的行為的動機來源在於心理能量,這些能量來自先天的驅力和本能。行為的動機通常是無意識的。


  (二)人格結構包括以下三個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滿足,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則。


  本我是無意識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識部分,屬於人格控製係統。


  (三)自我防禦機製


  是指自我所運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護自己避開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種種衝突。常見的有:

  1.壓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華;6.轉移等。


  (四)人格發展觀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性征期以及認同、戀母情結等概念解釋個體心理發展的曆程。


  二、人格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奧爾波特把特質分成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


  共同特質是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人或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質。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異時,可以比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質。個人特質指的是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個人特質又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質;中心特質是構成個體獨特性的幾個重要的特質,每個人身上大約有5個~10個中心特質;次要特質是個體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質,在一般情況下並不表現出來。往往隻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表現出來。


  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

  卡特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理論的一個理論模型。模型分成四層,即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麵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1.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與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觀點相同。


  2.表麵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麵特質是從外部行為直接可以觀察到的特質。根源特質是製約表麵特質的潛在基礎,是人格的內在因素。


  3.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從根源特質可以區分出這兩種特質。體質特質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決

  定,如16PF中的興奮性、情緒穩定性等。環境特質由後天的環境因素決定,如16PF中的憂慮性,有恒性等。


  4.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動力特質具有動力特征,使個體朝向某一目標。包括生理驅力、態度和情操。能力特質表現在知覺和運動方麵的差異,包括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氣質特質是決定一個人情緒反應速度與強度的特質。卡特爾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種相互獨立作用的根源特質,從而編製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調查表”。他認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具備這16種特質,隻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現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可以對人格進行量化分析。


  艾森克人格理論


  艾森克依據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這三個因素是:


  (1)外傾性:表現為內、外傾向的差異;

  (2)神經質:表現在情緒穩定性上的差異;

  (3)精神質: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負麵人格特征上。


  這三個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現構成了千姿百態的人格特點。艾森克依據這一模型編製了艾森克人格問卷,這個量表在人格評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人格大五理論(The Big Five)


  塔佩斯用詞匯學方法對卡特爾的特質變量進行再分析,發現五個相對穩定的人格因素。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審美、情感豐富、求異、創造、智能等特質。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顯示了勝任、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製等特質。


  外傾性(extraversion):表現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等特質。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包括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衝動、脆弱等。


  這五個特質的頭一個字母構成了“OCEAN”一詞,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麥可雷和可斯塔編製了“大五人格因素測定量表”。這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人格測定量表之一。


  七因素模型


  特裏根等人用不同的選詞原則,獲得了七個因素,構成了七因素模型。這七個因素是:正情緒性、負效價、正效價、負情緒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襲性。


  三、類型理論


  類型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40年代的德國,主要用來描述一類人與另一類人的心理差異,即人格類型上的差異。類型理論主要有三種:


  (一)單一類型理論

  單一類型是根據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來確定的。最典型的單一類型理論是T型人格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法利提出來。T型人格是一種好冒險、愛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的細分:


  根據冒險行為的性質分為:T+和T-。


  T+:表示冒險行為朝向健康、積極、創造性方向。如賽車,探險等。


  T+型人格根據活動特點又可分為:體格T+類型和智力T+類型。


  體格T+:如運動員。


  智力T+:如科學家對科學技術的探新。


  T-:表示冒險行為朝向破壞性質,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對立類型理論


  依據某一人格特性的兩個相反方向來確定的。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羅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類型,人們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壓力的關係時,常用到這種人格類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進心強,有苦幹精神,工作投入,有時間緊迫感和競爭意識,動作敏捷,說話快,生活處於緊張狀態。社會適應性差,屬於一種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溫和,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節奏的生活,可以勝任需要耐心和謹慎思考的工作。


  2.榮格的內—外向人格類型理論


  由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榮格依據心理傾向來劃分人格類型,最先提出了內—外向人格類型學說。


  內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主體。


  外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外部客體。


  內向人格的特點: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交往麵窄,有時會出現適應困難。


  外向人格的特點: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熱情,當機立斷,獨立自主,善於交往,行動敏捷等。


  性格何時開始形成?


  影響性格塑造的推手很多。你的基因、朋友、學校和許多其他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你。不過你獨特的性格究竟何時開始成型?舉個例子,如果現在的你很靦腆,那是不是意味著兒時的你也同樣靦腆?


  對,很可能就是這樣。實際上,有研究暗示,我們幾個月大時的行為傾向對日後的行為傾向有重大影響。這並不是說性格早早就定型了,不過我們之所以獨一無二的根本原因可以一路追溯到嬰兒時期。


  研究嬰兒的心理學家常常使用“性情”這個術語,而非性格。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縱向調查是首批探索性格的研究之一。調查發起人絲黛拉·切斯(Stella Chess)和亞曆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夫婦選了133個新生兒,並連續追蹤調查了他們30年,同時還約談了他們的父母。基於二人的發現,研究人員提出了嬰兒性情的9個不同麵,其中包括活動量、精神狀態和注意力分散度。他們還發現,針對不同麵給嬰兒打出的分數整體比較接近,在不太強調政治正確的年代,他們把孩子分成了三種類別:“省心兒童”、“問題兒童”和“慢熱兒童”。


  這些類別是否能預示孩子日後會形成什麽性格?這項在紐約發起的調查發現,3歲時被歸入“省心兒童”或“問題兒童”類別的孩子,在成年初期,仍多屬於同樣的類別,不過研究沒有調查兒童性情和成人性格間的聯係。


  事實上,長期以來,研究嬰兒性情的心理學家和研究成人性格的心理學家並沒有什麽密切往來。然而,十多年前,這種情況開始有了改變,盡管不能借助嬰兒的性情完全推測出他日後會形成什麽性格,但這兩類心理學家卻建立了聯係。


  針對嬰兒性情製定的打分係統也隨著時代變遷發生了改變。原本研究人員要從9個方麵給性情評分,但如今,這9個方麵縮減成了3大方麵(不幸的是,各個心理實驗室使用的精確術語有所不同):“自我調節”,主要關注的是嬰兒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等(如抗拒誘人玩具吸引力的能力);“負麵情感”,顧名思義,就是恐懼、沮喪等消極情感;“外傾性”或“外向性”,主要與活動量、興奮程度和交際能力相關。


  今年,俄羅斯研究人員在網上發布了一項有關性格和個體差異的研究,該研究要求45對父母在孩子幾個月大時(一般是7個月),評價他們的性情,等孩子8歲多時,再依據外傾性和神經質程度等成人性格的主要特征評價孩子的性格。


  比較兩個時間點的評價後,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方麵的一致性,比如外傾性/外向性評分(他們更愛笑)較高的嬰兒,到了8歲時,神經質的程度一般會比較低(也就是說他們的情緒更穩定);自我調節評分較高的嬰兒長成兒童後,在認真盡責這一成人特質方麵得分也較高。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可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好消息——那可能意味著他們再大一點後可以讓自己的房間保持整潔。


  該研究中也有不相互匹配的評價結果,比如微笑,更外向的嬰兒長成兒童後並沒有在外傾性方麵獲得更高的評分,這暗示嬰兒時期的性情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不過研究結果確實佐證了研究人員的說法:“1歲時表現出的性情特征奠定了日後性格的基礎,同意這一觀點的人越來越多。”


  令人驚奇的是,有些聯係甚至可能會維持40年。在另一項2007年發布的調查中,捷克共和國的研究人員推遲了評價嬰兒性情的時間(受試嬰兒的年齡處於12個月至30個月間),他們發現個體嬰兒期的性情和40年後重測的性格特征存在著關聯,雖然這種關聯過於具體。


  仍需討論的兩個特質是學步兒童去抑製(類似於被廣泛運用的外傾性/外向性評價法)和成人外傾性。受試者學步時越活躍獨斷,成人時外傾性評分就可能越高,自我效能(即信任自身能力)也更好。如果三歲能看老(引自詩人威廉姆·華茲華斯),研究人員稱他們願意再加上一句“……學步期也很可能能看老。”


  值得記住的是,盡管這些研究顯示出了可以影響一生的相關性,但我們的性格仍會不斷變化,不可能停留在性格初現成人特質的那一刻(別的不說,這取決於你想要什麽樣的、成熟的成人性格)。 然而,嬰兒長成兒童後,其性格會漸漸明確化。比如直到3歲時,孩子的行為才更能預示他成人後的性格會如何。


  在2003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在1975至1976年間測試了1000多名3歲小孩的行為評分(那時他們把孩子分成了5個類型,即“善於自我調節型”、“可受控型”、“自信型”、“拘謹型”或“保守型”,評分基於這種分類),之後又比對了他們3歲時的行為評分和26歲時的性格評分。這次,這個時間跨度接近30年的調查顯示出了許多驚人的一致性——在這裏我們隻舉一個例子,“自信型”兒童成年後外傾性最強,“拘謹型”兒童成年後外傾性最弱。


  任何一個有小孩兒或陪著小孩兒的人都特想從孩子的一顰一笑中,找出其不斷顯露的性格特征。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暗示,這種做法可能不是白費力氣。


  該領域的研究也有嚴肅的一麵。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為,幼兒期首次出現的行為傾向可能是導致成年期心理問題的根源。通過辨別這些跡象,我們或許能在孩子年紀尚小時小心地加以幹預,並引導他們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流言揭秘:遺傳基因決定性格?


  很多人認為性格由基因決定,這是真的嗎?後天因素會改變人的性格嗎?

  真相:科學家不斷發現基因與性格存在關聯的證據,但後天環境對其影響更大,性格與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緊密相關。專家表示,孩子出生時雖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氣質,比如有些會比較急躁,不好護理,有些則平易溫順,比較好護理,但這種氣質會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慢慢變成較為穩定的人格。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人人都希望有令自己滿意的性格。據美國媒體報道稱,美國有一女子天生“無所畏懼”,美國艾奧瓦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名 被稱為“SM”的女性有超過15年的研究。他們發現,“SM”患有一種罕見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類脂蛋白沉積症,這種病讓她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不起作用。即使別人用槍指著這名女子,她也不會表現出一絲恐懼;在遭遇搶劫後,她連警都沒有報,因為在她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事兒。


  人的性格真的會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嗎?先天與後天因素到底對人的性格影響有多大?後天因素會改變人的性格嗎?筆者為此采訪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新影。


  存在“性格基因”


  1993年,《科學》雜誌發表了荷蘭奈梅亨大學的遺傳學家漢·布魯納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對一個荷蘭家族進行,該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員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擊性,如裸 露、縱火、強奸等。他們的憤怒閾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壓力都會激起這些人莫名的瘋狂,甚至會毆打激怒他們的人。對他們進行遺傳分析 後,發現這些男性體內缺少編碼單胺氧化酶的基因。此後,科學家不斷發現基因與性格存在關聯的證據。


  李新影表示,目前在性格與基因的關聯研究 中,研究人員關注的主要是與腦內神經遞質有關的基因。“例如,如果人腦內‘5-羥色胺’這種神經遞質較少,人就容易抑鬱,5-羥色胺基因、5-羥色胺轉運 蛋白基因等都與人的抑鬱有關。還有去甲腎上腺素、單胺氧化酶等腦內神經遞質都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我們也常能聽見人們說某人 身上存在某種基因特質,比如說某人有“冒險基因”“快樂基因”“抑鬱基因”等,對於這種將人的性格特征與基因直接掛鉤的說法,李新影表示,當前科學界對於 人類性格受哪些基因的影響還未搞清楚,隻有粗淺皮毛的認識。但某些基因的確與性格行為有關係。“例如,我們人體內都存在的MAOA基因,也就是所謂的暴力 基因,這種基因與人的攻擊性行為有關,還有5-HTT基因會與快樂感受有關等。”


  性格受遺傳影響


  既然人體內的某些基因與性格有關係,那人的性格是否受家族遺傳影響呢?李新影解釋說,“冒險行為”“性格”(心理學上稱之為人格)和“抑鬱”等都會受到遺傳的影響,遺傳率在40%~60%左右。


  俗 話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人們通常認為子女的性格會隨父母的性格。然而,李新影表示,實驗結果表明父母性格與子女性格呈弱相關,也就是說,孩子的基因雖 然來自於父母,但基因的作用不一定顯現出來。他們的性格可能像父母,也可能像其他家庭成員,也可能誰都不像。比如,可能父母雙方都內向,而他們的孩子卻非 常外向。


  “遺傳對心理和行為影響表現最明顯的是在同卵雙生子之間。”李新影強調,“同卵雙生子之間的人格相關性往往較強。”最近在朋友圈和 微博上熱轉的BBC紀錄片《一對分隔在世界兩端的中國雙胞胎》也證實了這一點,一對中國同卵雙胞胎姐妹分別被一個美國家庭和一個挪威家庭收養,雖然兩姐妹 的生活環境不同,但是長大相遇之後兩人性情非常相投,成了分隔天涯的一對知己。


  後天與先天因素共同影響性格

  雖說性格與基因遺傳因素有關,但後天環境對其影響更大,性格與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緊密相關。


  “環境對人性格的影響往往高於基因遺傳對性格的影響”,李新影說,良好的後天環境對良好性格的養成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其動輒施以打罵、家庭暴力,那肯定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專家表示,孩子出生時雖然會表現出不同的氣質,比如有些會比較急躁,不好護理,有些則平易溫順,比較好護理,但這種氣質會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慢慢變成較為穩定的人格。


  既然性格受環境影響較大,那我們是否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呢?李新影說:“性格其實無好壞之分,但如果你對自己的性格不滿意,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做一些調整。比如你是內向性格的人,但做的是公關工作,你可以對自己多加鍛煉,使自己的性格適應這一工作環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