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他人夢中
人類最原始而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原始強烈的恐懼是未知。
恐懼不是壞事,它能夠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弱小。
很遺憾,永遠不會有那麽一天。
正義的夥伴,任何人都不受傷的世界?簡直胡扯!人類隻是一群沒有犧牲就無法享受生命的野獸。
2016年5月18日,千葉頓悟出了全新的價值觀:找到了一種比執筆者更好不留遺憾的方式,活在他人的夢中。
千葉撰寫了散文《活在他人的夢中》。
《活在他人的夢中》
活在他人的夢中,顧名思義,不再以自己為主體,就好比你是在空間發動態呢,還是去評論別人的動態,又或者說,你是講解自己的故事,還是去聆聽他人的故事然後安慰她。以自己為主體,別人很少有時間來看你,除非是爆炸性的內容,又或者是你自己成為知名人士,否則都難以引起別人的關注。以他人為主體,你可以進入他人的世界裏,觀看不一樣的風景,獲得不一樣的體驗,還能讓他人留下關於你的記憶,這種記憶要比以自己為主題深刻多了。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似是而非、卻又半蘊哲理的話語:人生就是一場夢,每個人都活在別人的夢境中。隨著對科學宇宙的不斷探索,對量子物理學的深入研究,漸漸發現,這句話很可能就是對我們這個宇宙的寫真,對我們現實世界的描繪,對我們人生一世的解讀。也許,我們真的活在一場夢境中,活在一場不屬於我們自己的夢境中。
夢中夢,或稱多重夢境、多層夢境,形容人的一種睡眠狀態,同時這個詞還被用來比喻:幻境、虛幻,典源於《莊子》內篇?卷一下《齊物論》,表現為常常在做夢時,經過夢中的某件事物所觸發,“醒來”之後才發覺原來剛才的自己是在做夢,卻不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態還是處於夢中,經過某件事物再次觸發後,再次“醒來”,並且這個過程會循環一次、兩次、甚至多次之後,才能真正徹底的醒來。在這個多重夢境的過程中,每“醒來”一次,夢的真實度也會有所增加,以至於讓人分辨不出自己的狀態是處於現實還是處於夢中。
清醒夢跟白日夢並不相同,清醒夢是做夢者於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白日夢則是做夢者於清醒狀態中進行冥想或幻想,而不進入睡眠狀態中。清醒夢一詞首先由荷蘭醫生Frederick Van Eeden在1913年提出。在清醒夢的狀態下,做夢者可以在夢中擁有清醒時候的思考和記憶能力,部分的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夢境中的感覺真實得跟現實世界並無二樣,但卻知道自己身處夢中。清醒夢類似一場真人版的虛擬遊戲,自做夢的一刻起便開始逼真的虛擬體驗,但是人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這“一場遊戲一場夢”當中,還可不斷升級,在夢中飛行、穿牆而過。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家Deirdre Barrett在她關於清醒夢的研究中定義了清醒夢的四個原則:知其在夢,了解客體會消失,知不會遵循客觀物理規律,對真實世界有記憶。此外,還有人報告在夢中會繼續真實世界中的工作,並且小有斬獲。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愛因斯坦和費曼都曾在清醒夢中得到過靈感;而詩人陸遊也常常吟唱夢中情景:“夢中了了知是夢 卻恐燕語來驚眠”;更不用說《盜夢空間》的導演、電影界的奇才諾蘭是在自己的清醒夢裏受到了啟發,才造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夢的世界。隻是,這些說法或無從考證,或者因主觀感受,難辨真偽。
清醒夢的進去方法一般分夢中導入(dream-initiated lucid dream,DILD)和清醒導入(ed lucid dream,WILD)兩種方式,夢中導入即從一個正常的夢開始,最終合乎邏輯的導出自己其實在夢中,一般有暗示,儀器提醒等方法。清醒導入則是個較為複雜的過程,需要一定的自我鍛煉,訓練身體先於意識進入睡眠狀態。
快速眼動期:科學家發現,當人們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眼球會快速轉動。有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眼球的轉動其實和人們在夢境中的意識,或者和看到的內容有關。清醒夢的誘導方法之一和快速眼動期有關。
假醒夢:以為自己醒了,其實還在夢中,一般假醒夢中看見的環境和真實世界是一模一樣的。這個經曆我自己有過。某日,我醒後如往常 一樣,起床,洗臉,刷牙,穿衣服,然後急著出門,之所以急著出門,是因為要遲到了。突然之間發現我還在床上然後是真正的醒來,當天是星期天,根本不要上班。那麽我前麵所謂醒了的經曆就是假醒夢。假醒夢不同於清醒夢的地方是,假醒夢中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夢,而且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征是,和平時做夢看到稀奇古怪的場景所不同的,假醒夢看到的往往都是真實的場景。
睡眠麻痹:一般發生在睡眠中無意識狀態,但是也可能發生在快入睡前,或者快睡醒前,在後兩種情況時,腦子有時處於有意識的狀態,但是身體就是動不了,中國古稱“鬼壓床”。有研究認為,這是大腦的一種自然保護抑製狀態,一般來說,睡覺的時候,人的主觀清晰意識會很弱,身體的隨便移動是很危險的。當大腦的睡眠狀態和運動抑製不同步的時候,你有主觀的意識自己被麻痹的感覺。睡眠麻痹讓你的清醒夢在物理層麵不同於現實,你雖然可以清晰的在自己的夢中不受限製,如意識清晰的體驗飛翔,但你不是真的在飛翔,你還在夢中,隻不過能夠意識並控製這種體驗罷了。
白日夢:白日夢其實不是夢,隻是思維的一種出神狀態,俗稱發呆。(恕我在此並無詆毀佛教的意思)西方有關心理和思維的研究也有認為,通過鍛煉,心神集中,靜修等方法,人們可以主動的達到這種狀態,如冥想,禪定。佛教中將睡眠稱之為“大昏沉”並以之和禪定加以區分。白日夢中,身體並沒有在睡眠狀態,隻是思維不再以身體的反應而反應,而進入了另外一種狀態。
最後扯一下其他夢境有關的故事,Hutton小時候總是做清醒夢,以至於他常常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有一度他甚至認為自己其實是生活在別人的夢中(這已經有點哲學名著《蘇菲的世界》或者電影Matrix的味道了 ),最後他告訴自己,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在夢中嗎?如果問了,那我就在夢中,因為在清醒時是不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晚年他回憶時,推翻了這個假設,因為問問題這個動作本身,往往不會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如:夢中)。於是,當你沒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到底是因為本身在現實中沒問,還是在因為夢中不受控製而沒問?
中國的古賢莊子也做過一個夢,因此有了莊周夢蝶這個故事:莊子睡覺時,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開心的飛來飛去,然後夢醒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到底是人,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其實自己是隻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人,所謂的夢醒不過是入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