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悲慘書評
2013年3月27日,千葉寫下了一篇書評《隻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隻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我堅信有總一天,人們能夠相互理解的時代終將到來。
——題記
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書中跌宕起伏的劇情,隨著人物的心理變化而更加扣人心弦。每個人物都有著相互的聯係,它讓讀者更加的能夠通過讀這本書而明白了讀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麽。
“隻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博愛、仁慈、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隻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經的他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凶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而後來的他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經常把麵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是什麽力量促使一個凶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麽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麽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冉阿讓,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個貧農的家裏。他是個苦役犯,在牢裏度過了十九年。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複,性格也變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當他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被壓在車下的老人時;當他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係卻被別人冤枉的人時;當他不惜再一次越獄,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時。看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麽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麽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雖然冉阿讓一次次的被命運捉弄,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再無私,在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還是顯得有些孤立、單薄,但是,那種高尚的,偉大的無私的靈魂和對整個世界的博愛卻是誰也打不倒的……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是我們不能進行評估大小的。
我們不禁感歎過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與粗魯;感歎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歎過人們貪戀狡詐的邪念;更感歎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尋求公平而做出巨大貢獻與犧牲,那些人的心中充滿希望和愛。
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是那麽的坎坷,他所遇到的厄運與磨難是那麽的嚴峻。他的生活中充滿了那麽多的驚險。冉阿讓的史詩主要是以他向資產階級社會強加在他頭上的迫害、向不斷威脅他的資產階級法律作鬥爭為內容的。正因為冉阿讓要對付的是龐大的壓在頭上的社會機器與編織得非常嚴密的法律之網,作者賦予他以驚人的剛毅、非凡的體力、罕見的勇敢機智,他近乎神奇的本領使他一次又一次戰勝了對他的迫害。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他把他的愛、他的美德,全部獻給了一個人,把她從悲慘的境界中拯救出來。當她走向社會的時候,他死了,就像白天消失、夜晚來臨一樣!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讀《悲慘世界》,可以體會一種“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的人性美。書中有上帝般的人物,也有魔鬼般的形象,有由大惡轉為大善的奇跡,也有由純潔被玷汙為低賤的無奈。跟隨著作者的步伐,憑借已有的人生經曆,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動、震撼中,在同過去世界觀的矛盾與思考中,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精神人格向更崇高的境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