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山體黑洞
懷蘇亭,顧名思義,是為懷念蘇東坡而建。當年蘇東坡夜乘小舟至石鍾山下,聽到湖水拍打石鍾山時發出窾坎鏜鞳之聲,片麵的認為這就是石鍾山以“石鍾”二字命名的原因,並寫下了《石鍾山記》。後來遭到了滿清將領曾國藩及其愛將彭玉麟的反駁和嘲諷,他們認為石鍾山命名原因當以形論,也就是說,石鍾山外形似鍾,山體中空,所以才叫石鍾山。
盡管在學術領域,曾國藩、彭玉麟等人與蘇東坡見解不同,但他們對蘇東坡這種高能大賢的仰慕卻是毫不掩飾的,後來曾國藩與彭玉麟率清兵在石鍾山附近抗擊太平軍,雙方幾度打得炮震肉飛,血瀑石壁,最終以清兵勢力擊敗了太平軍的精銳之師,奪取石鍾山而告終。自此,彭玉麟在石鍾山長期駐守,並建立了這懷蘇亭。
關於懷蘇亭的典故,吳誌遠所知甚少,這種史料比較偏僻,兒時讀過的書中並沒有涉獵,但彭玉麟在石鍾山抗擊太平軍的史實他卻知曉一二,這些史實也被一些說書先生加進了遊走四方時所說的故事中,後來為了使所講故事更加離奇,更加引人注意,甚至加進了神鬼懸疑的成分,說是當年彭玉麟之所以與太平軍久戰不勝,並非因為清廷腐敗清軍不振,也不是因為太平軍的隊伍是精銳之師,而是因為太平軍中有一位高人,與彭玉麟作戰的太平軍乃是一隊妖師。
因為有那位不知名高人的指點和指揮,太平軍宛如一支不死之軍,無論是水戰還是陸戰,隻要五體俱全,就算心髒被挖了出來,依然與常人無異的上陣作戰,甚至比常人還英勇,刀槍劍戟等尋常兵器對他們毫無作用。隻有被火炮炮彈炸成碎屍,才會被徹底消滅。
而在鄱陽湖水戰時,太平軍更是離奇到極點,太平軍士兵居然不懼鄱陽湖水,落水之後,便如秤砣般沉入水底,但人卻並沒有死。直到太平軍被清兵擊敗之後,才有人發現水底還有無數的太平軍士兵在遊蕩,然而卻並非屍體,看上去竟是活生生的人。
當時,清營軍心動搖,清兵之中盛傳太平軍有天父庇護,因為太平天國一直以“天父”佑國自稱,這支太平軍不死不傷,隻能用他們宣揚的東西來解釋。
彭玉麟得到這個消息後,自然不以為然,於是下令圍山下網,同時安排水性較好的清兵下水一探究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下水的清兵便再也沒有浮上來,宛如從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沒有任何回音。
在說書先生的口中,後來的故事便變得模棱兩可了。隻說戰後彭玉麟和曾國藩長期駐守石鍾山,並不隻是因為石鍾山扼江控湖,是軍事要隘,更是因為這石鍾山下水域中遊蕩著詭異的太平軍士兵,後來水下的太平軍士兵不知被用何種方法清除了,彭玉麟也便撤了兵。
說書先生的故事說得煞有介事,但嘩眾取寵的成分居多,所以盡管當時吳誌遠不過十歲出頭,對這種光怪陸離的故事十分感興趣,但內心深處認為並不可信。就算是到了現在,吳誌遠依然不太相信那段清兵抗擊太平軍的過往會牽扯到神怪之力。
在懷蘇亭佇立片刻,吳誌遠又將亭子四周查找了一邊,依然沒有找到老婆婆所說的木筏。他並不認為老婆婆會欺騙他,而是想到了多種可能性。或許那木筏很久之前確實在這裏,但時間過得太久,已經被人搬走了。
想到這裏,他打算離開懷蘇亭,到山下鄱陽湖邊看看有沒有停泊的小船,如果能有撐船的船家就更好了,畢竟自己不懂水性。
懷蘇亭四周並沒有小路,全是一片山石瘡痍,說明這裏很少有人來。吳誌遠踩著嶙峋的山石朝山下走去,走出十幾米遠後,他停下來再次打量四周,當回頭看到懷蘇亭時,他不由自主的驚奇的“咦”了一聲。
那座懷蘇亭構造簡單,隻是茅草亭子,但站在吳誌遠所處的位置看時,才發現亭蓋並非茅草那麽簡單,其四麵竟像是四個小木排連接而成,如果這四個小木排連成一片,恰好就是木筏的模樣。
這一刹那,吳誌遠明白過來,原來老婆婆說的“懷蘇亭裏有木筏”是這意思,這木筏果真是在懷蘇亭裏。
他連忙返回亭子,拔出血影魔刀,朝著亭子一根木柱輕輕一劈,那木柱旋即被劈為兩段,亭子隨之搖晃了一下,吳誌遠又劈斷另一根木柱,然後站在亭外輕輕一推,懷蘇亭便整個塌了下來。
一番忙碌後,吳誌遠將四麵亭蓋連在一起,做成了木筏。現在來看,這亭蓋的設計的確就是木筏,或許當時就是為了做木筏之用。
這木筏並不大,也不算沉重。吳誌遠拖著它一步步朝山下挪動,很快便來到了鄱陽湖邊。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是在枯水期,鄱陽湖的水依然不是那些小河小湖所能比擬,隻是水位的高度不再如以前那樣高,湖邊露出了很多青苔,雖然是冬季,卻沒有結冰,還能看到一些稀稀落落的水草。
吳誌遠所處的位置雖是鄱陽湖邊,卻也在石鍾山下,此處坡度很緩,並不陡峭,湖邊偶爾也能看到人的腳印。他打算就從這裏下水。
時間緊迫,吳誌遠不願多做耽擱,從不遠處砍斷了一棵小樹作為撐槁之用,便將木筏推入水中。他並沒有想到自己不識水性的隱患,也沒有去想石鍾山裏到底會有什麽不為人知的東西,腦子想著的就隻有紫虛萍實。
清風徐來,水波蕩漾,時值正午,天氣並不寒冷。吳誌遠緩緩撐著木筏,起初並不熟練,木筏不時原地打轉,後來漸漸上手,木筏便隨心而動。
站在湖邊時,吳誌遠能看到鄱陽湖之廣袤壯闊,置身在湖水中後,這種廣袤壯闊的感覺反而更加強烈。
順著石鍾山向東而行,入水的山石顯得猙獰可怖起來,宛如一個個巨大的怪物,長著黑不見底的大口,要將水麵上的人吞噬。
吳誌遠發現這裏的山體更為陡峭,下半部分入水的山石幾乎豎直而下,山石之間有很多縫隙,大小不一,無法探知深淺。
吳誌遠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每一道縫隙他都會仔細觀察片刻。隨著木筏繼續向前漂動,山體突然出現了一個突兀的拐彎,吳誌遠連忙將木槁插入水麵,想讓木筏停下來觀察一下四周的情況,然而那木筏卻像是受到了某種牽引一般,竟猛然來了個急拐彎,繞過山體突兀的山石,朝山體中間的一個凹陷處急速的漂了過去。
吳誌遠抬頭一看,木筏正在向山石凹陷處一個黑魆魆的山洞中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