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這個仙朝有點猛> 第119章 儒學新道,重立三榜!(三合一大章,加更完成~)

第119章 儒學新道,重立三榜!(三合一大章,加更完成~)

  除了那桌文人之外,其他人也同樣也做出相似的反應。紛紛離開酒樓,按那個官差所說趕往城東領書。


  現在“書籍”可是個稀罕物件,說是收藏品也不為過。很多時候,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


  這時聽說官府要免費發放,誰還能坐得住。


  很快,聽雨軒中隻餘下兩桌客人還在不緊不慢地喝酒吃菜,其中就包括之前那幾個文人鄰座的一桌。


  在那些人離去之後,聽雨軒中的掌櫃和說書先生等幾人不約而同抬起頭來,眼中似有精芒閃過。


  掃視了一眼酒樓之中還剩下的客人,頓時心下恍然。


  明白過來這幾人身份與自己應該差不多。


  如今京情府也好,宣委會也罷,下麵人手是相當多的,分布在大夏各地。


  除了常駐酒樓、商鋪中的一些人之外,還有些人做著其他營生,四處巡遊。


  既方便調查民心民意,底層變化,也有相互監督的作用。


  不過掌櫃雖然大概猜出了這些人的身份,卻並未多說。二者體係不同,私下交流是犯忌諱的事情。


  隻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務,記錄言行,適當的時侯引導輿論便足夠了。
……

  寧州豐城城東,此時一個臨時搭建的草棚之中,早已擺滿了一摞摞書籍。


  上麵分別寫著“識字”、“夏律”、“儒學”字樣,極為引人注目。


  這還不止,遠處時不時有官差正以馬車將暫存在地方官府中的書籍繼續運送過來。


  印製書籍的工作,其實在去年就已經開始籌備了,到現在已經進行了數個月,所以才能一次性拿出一億冊發放。


  總數看似很多,但分攤到各個州府數量就很有限了。


  從陽城送往各地也不麻煩,跟著皇商的貨物一起,借助地脈軌道車運輸即可。


  說起來,這東西的成本還真的不高,無論造紙還是印刷,耗費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原材料。


  主要是過程比較費時。因為需要保密的緣故,並不能大規模的找人代工,或者大張旗鼓的製作。


  因此無論造紙還是後續的印刷,都是在工部內完成的,這就很大程度限製了生產速度。


  好在所需要的數目不大,完成的並不困難。


  不過即便如此,秦昭也不準備在這上麵增加人手或者放開限製。事實上,現在再怎麽擴大印刷規模也很難產生質變。不如等到工業化之後,再行考慮。


  到時候,大夏人口應該也能進入飛速增長階段。


  經過這些時日以來戶部和下屬各級文吏的努力,如今大夏所有子民已經基本登記在冊,極少有黑戶存在。


  根據統計,目前人族總人口不到九千萬。去掉新生兒童和耄耋老者,青壯年大約有六七千萬。


  但是四十歲以上的其實再去讀書學習意義不大,反而是新生兒童,應該從小開始教育。


  而且,也並不是說就要每人都有一套書籍,一戶人家有一兩套就已經夠用。


  秦昭估計三千萬的數量基本正好,如果不夠以後還可以再陸續印製作為補充,應該能達到一個平衡。


  未來,工部下轄的印刷部主要還是以刊發新書籍和報紙為主,畢竟不可能以這三冊入門書籍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這隻是個楔子,撬開人族文道昌盛的第一步。後續一步步的繼續培養,才是關鍵。


  當然,到時候就不能免費了。起碼成本價要收回來,甚至還可以讓工部從中小賺一點。


  這三冊書籍都很重要,但其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莫過於《識字》這一本。


  說白了,這書其實就是一本字典。哪怕不去全文背誦,作為一本工具書也很不錯。


  若是連字都不認識,基本道理都不理解,誰還有讀書的興趣。看什麽都跟看天書一樣,能學進去才怪了。


  說起這本書,還是秦昭提出的意見。現在推廣拚音之類的並不現實,於是借助了前世等韻之法,能讓普通人快速掌握人族文字。


  猶記得當時他在學宮之中,詳細講解了此書的基本製作思路。


  讓一眾老學究都驚歎不已。


  在這本書中,將文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個韻部,四個聲調。


  用三個坐標標注一個漢字,查找時按圖索驥就能找到同音的字,然後按照同音字的讀法取多就可以了。


  如果沒有同音的字,可以尋找其他幾個坐標相同而有一個坐標不同字,最後按照讀音規律推測即可。


  例如“昭”字,便是“之”母,“好”韻,四聲。


  至於《夏律》更不必說。雖然大夏如今律法已經較為嚴密,但因為條文繁複,很多老百姓也並不全都清楚。從這點來看,此書可以當做一個工具使用。


  同時,這本書中還折射了法家的治國思想,用於啟蒙也極為合適。


  在秦昭的觀念裏,儒家和法家未來對於人族缺一不可。


  無論儒學最終能否深入人心,他都不可能放棄法家。


  儒家思想能為萬民立心,法家則是治國根本。甚至在現階段來說,法家的重要性還要更勝一籌。


  最後一本《儒學》,就是真正的啟蒙讀物了。


  一方麵,教人君子六藝,也即禮、樂、射、禦、書、數等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另一方麵,讓人進一步了解禮義廉恥,給人族子民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仁者不憂,知者不惑,仁者不懼。


  前世為何華夏民族能經久不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同於西方的羅馬帝國之流,消失於曆史長河之中?

  除了秦朝統一之後將文字文化合為一體,統一行政體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儒家思想的獨特性。


  海納百川,不斷進化,將整個民族真正凝聚起來。


  不過滄瀾界又有不同。


  畢竟這裏人族就是人族,異族就是異族,形態構造有著本質區別,說不定二者之間還有生殖隔離。


  相應的,將人族統一的大夏王朝,自然具備一種天然的種群凝聚力。


  但也因此,更應該樹立人族的獨有思想,使生民不再彷徨。


  此時臨時搭建的草棚後麵,已經聚攏數百人等待領取書籍。同時還陸續有人從遠處趕來,生怕晚了輪不到自己。


  草棚周圍,則站有數十名官差手持製式長刀維持秩序。


  人群中,普通老百姓們大都神色興奮,也不管旁邊的人是否認識,直接就議論了起來。


  “那些摞起來的就是要發的書嗎?”


  “樣式好奇怪啊,不是竹簡?”


  “聽說那東西叫做‘紙’,寫起字來很方便的。是聖皇陛下和長公主殿下發明出來,為了方便我們普通老百姓讀書寫字。”有人神秘兮兮地向四周百姓宣傳道。


  此人其實正是宣委會的下級成員,不過穿著打扮與常人無異,此時開口說話也並不引人注目。


  不過他說出的內容,卻讓人驚歎不已。


  倒不是懷疑這番言論的真實性。自從秦昭登基以來,做過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人們都已經習慣了。


  隻不過沒想到連寫字的用品都能想到,而且看樣子,還很是方便。


  在世人印象中,隻有高門大戶才能在錦帛上寫字。至於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去想。


  “啊?這也是聖皇陛下的手筆嗎?”


  “聖上心裏可一直惦記著我們呢。”


  “能有如此聖皇,真是我們人族的福氣……”


  與此同時,不隻是寧州,大夏各地,都在發生著類似的事件。


  不少人都捧著那三冊書籍,愛不釋手地上下撫摸著,就好像這是他們的情人愛人一樣。


  還未領到書的人,則滿眼羨慕,同時神情焦慮地看著隊列。暗自擔心書冊不夠發,排到自己的時候剛好發完。


  隨著大多數人都領取到三冊書籍,更激烈的探討也隨之展開。


  眾人先是喜悅,隨後驚愕。


  驚歎著紙張薄如蟬翼的材質,而且相互對比之下還發現,所有書籍上的字體也是一模一樣。


  “真不知道聖上是怎麽做到的。真是神了。”


  “這不是很正常嗎?那些事情不需要你來操心,看看這本《識字》,才真是神了!!”旁邊一人隨口接話道,雙目卻仿佛被黏在書中,無法自拔。


  “識字?”先前那人也不在意他的語氣,連忙從三本書中找出了那部《識字》,也翻看起來。


  還一邊嘟囔著,“裝什麽裝,好像你能看得明白似的……”


  結果看著看著,聲音越來越小,也忽略了周邊的動靜。


  心中暗道:確實如那人所言,這本書神了!

  王凡,人如其名,是個再平凡普通不過的自耕農。


  如今已經年過四旬,樸實憨厚的方臉上飽經滄桑,刻滿皺紋。


  一身皮膚也早已在田間幹活時被烈日曬得黢黑。


  他的家境不好不壞。雖然不是無地無產,需要給人當佃戶才能活命的庶人。但家裏的田產也不過能養活自己一家子,除此之外根本沒有任何富餘。


  田產也是自祖上傳下來的,家裏世代耕種,從未想過改行。


  “能守住這點祖業,我也就滿足啦。”他時常對自己孩子這麽說。


  但是午夜夢回之際,又何嚐不想給自己年幼的兒子一個良好的教育,讓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讓王家也能出個官老爺呢?

  隻不過,這種事也隻能在夢裏想一想了。


  讀書?家裏又沒礦,不做夢都不敢這麽想!

  直到今天,聽說官府免費發放書籍的事,他直接什麽也沒想,就興奮地丟下農田跑來了這裏領書。


  可是在排隊等候的過程中,又難免開始胡思亂想起來。


  “唉……我又不識字,拿了書又有什麽用?沒法教娃兒啊。一年的收成,都換不來一個先生授課。


  “要不跟老吳合計一下,湊錢請個人?我看老吳也是有些想法的,就是不知道先生介不介意這件事。


  “當今聖上自然是真心實意為我們老百姓著想,還說以後要開辦學堂,錯過了實在是可惜。


  “但是擇優錄取的話,拿了這幾本書,孩子也看不明白,還是白搭。


  “要不就拿回家珍藏起來,反正是免費的,不要白不要……


  “不行!不能浪費這次機會。大不了省吃儉用一些,我餓上幾頓多存點銀錢糧食。


  “等著劉老爺那邊招雇農了,家裏的田地讓婆娘照顧著,我再去那邊賺點。


  “無論怎樣,還是要替兒子想想辦法……”


  左等右等,隊列終於來到了王凡這裏。


  好在桌子上書還很多,沒有出現剛輪到他書卻正好發完的尷尬場麵。


  在此之前,王凡已經用手在粗布麻衣上不知反複擦拭了多少遍。


  此刻伸出一雙黝黑粗糙的大手,神色恭謹地將三本書冊接過。細心包裹在一卷細布之中。


  ——他並未想過翻看。


  反正看也看不懂,還糟蹋了好東西,不如先拿回家好好存起來再說。


  就在這時,旁邊有議論聲傳入了耳中——


  “這個書也太厲害了吧!對照這這本書,我肯定能把所有內容都學會!”


  “你說的哪本書啊?我看了那個《夏律》,除了最外麵那兩個大字認識,看內容就和看天書一樣,啥也沒看明白。”


  “《識字》啊,你看看就知道了。”


  “……”


  王凡聽到這話,腳步微微一頓,猶豫了片刻,還是從懷中取出書來,找到《識字》,輕手輕腳翻看起來。


  一些簡單基礎的文字,他還是能認識的。


  翻著翻著,他神色變得激動起來,雙眼中甚至有淚光浮現。


  “有了這本書,不請先生也能讓娃兒讀書認字了,以後也有機會進學堂……”


  這本《識字》一書,幾乎顛覆了所有人對學習的認知!


  在這些人的印象中,識字,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都是大戶人家,去請專門的老師來家裏,一個字一個字的為稚童糾正讀音,講述含義。


  然後再一點點的描述其中用法,還未必能學得會記得住。


  真想完全把基礎文字搞明白,沒個三五年是不可能的。


  而在這本書中,卻完全不是這麽一回事!


  這本書,以最為基礎常用的文字作為聲母和韻部。那些字,即便是王凡這種老農,也能認識其中的大部分。


  最初使用起來,還略微有些迷茫,但多看兩眼,便很快學會了。


  作為一個成年人,基礎認知還是有的。其實很多人,並非愚蠢,隻是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東西罷了。
……

  隨著這三本新書的傳播,不僅僅是民間,天下學宮之中,同樣爭論不休。


  但不同於普通老百姓把目光匯集在《識字》那本書上。


  這裏畢竟匯集著各學派頂尖人才,不存在不認字的情況,主要討論的是《夏律》與《儒學》兩書。


  關於《識字》,實在沒什麽好說的。好用就完事了。


  何況這是夏皇親自提出的思路,也沒人想不開跟這本書較勁。


  但另外兩本,就涉及到專業知識了。雖然隻是基礎理念,但這些內容最為重要,關乎學派根基,無人敢不重視。


  《夏律》這塊,主要是在刑部任職的法家中人對過去的大夏律法進行了再次重修,這部分修改的內容,引起了少許非議。


  不過由於吳庸等人謹遵秦昭命令,循序漸進,並未更改太多內容,所以這些聲音也並不多。


  焦點還是在《儒學》一書上。


  不同於今日在各地免費發放的入門書,學宮給學者們研究的基礎典籍中,包含的門類相當廣泛。


  隻有如氣學、理學、心學等衍生內容,還沒有正式開放給所有人。


  學宮中,研究古禮的學者們一開始自然而然分成了兩派,一派認可儒家,一派不認可。


  前者數量極多,完全碾壓了後者。


  但是後來,情況卻漸漸變了。因為認可儒家思想的一方,又分裂成數個派別,為前路爭論不休。


  對此秦昭倒是並不擔心。


  理越辯越明。這個過程,是任何理念完善途中所必不可少的。何況他有路線指引,不怕走偏。隻需要偶爾幹涉引導一下便可。


  此時的夏陽宮乾元殿中,秦昭也感受到了氣運金榜中傳來異動。


  與此同時,識海紫台之上的萬民虛影越發凝實,修為境界飛速提升。光暈流轉間,片片瓊樓拔地而起,似乎即將徹底建成。


  [為眾生開智,文道氣象初現。得萬民之氣反哺,榜主進入持續的氣運勃發狀態。氣運增長20000,神魂大幅增強!神通‘先天破妄神眸’大幅成長!]

  [當前氣運:71230]

  [開放氣運典藏:佛經係列經典,道藏係列經典,心學係列經典]

  隨著“人皇天宮”接近瓊樓境圓滿境界,他明顯感覺到神魂進一步凝實。若是此時再使用神遊之法,恐怕能如同另一個軀體一般。


  此外,之前紫台圓滿時能感知到的千餘裏範圍,也再度擴大。按照他的估算,等到瓊樓圓滿,王朝境內就能覆蓋萬裏之遙。


  然而,變化卻遠遠不止於此。


  秦昭眉心那道紫紋,忽然放出明亮的光芒。


  與之前隱約的光暈流轉不同,如今遠遠看去,如同那道縱紋張開了一條縫隙一般!

  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


  如今的破妄神眸並非是皮肉張開,而是在向外寸餘遠的距離上懸浮一隻光眸,隻不過依然無法徹底睜開。


  不過他這會兒卻並未過多在意修為與神通的提升,而是看向了新開放的那幾個氣運典藏。


  “總算來了!”他不禁輕輕握拳,心中暗自喜悅。


  雖然並不著急兌換和推廣,但這幾樣東西的出現印證了他心中的某些猜測。


  而且對未來人族的道路,也更加有底氣。


  心情大好的秦昭,神念一掃,便察覺到了天下學宮中進行的爭論,搖頭輕笑。


  隨後直接安排侍衛起駕出宮,前往西郊學宮,準備簡單提點幾句。
……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你們瞧瞧,這種言論怎麽能寫到書裏?如此一來,難免有損陛下威儀。”


  天下學宮之中,一名老者搖頭輕歎,顯然對這番言論很是不滿。


  “不錯,我認同嚴先生的看法。尚書大人雖然對儒學研究的十分通透,但未免對普通黎民期望過高了。”


  此人口中的“尚書大人”,自然就是子非了。雖然他立道根基並非儒家,但他對這個學派研究的卻十分深入。


  這部發放給普通百姓的《儒學》,也大多出自他的手上。


  發放之前,其中內容當然也已經得到了秦昭認可。


  “話也不能這麽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百姓知禮義,知國重,知聖意,知皇恩,自會對皇權敬畏有加。”另外有人出言反駁道。


  “皇權至高無上,這番道理傳揚出去,如何還能凸顯陛下地位?”


  “……”


  正當幾人為此爭論之際,忽然有一道聲音從不遠處傳來:“地位,從來都不是靠嘴說出來的。”


  這個聲音,學宮中無人不知。


  一個個趕忙起身麵向秦昭,齊聲躬身行禮道:“參見陛下。”


  他揮揮手示意眾人平身,繼續說著。


  “國以民為本,亦為民而立,此事無不可說之處。我人族百姓,又豈能自輕自賤?”


  看著麵前數百麵孔,肅然道:“今日,若隻因為朕是皇帝,手握大權,便拜我敬我畏懼我。那麽將來,有異族進犯,實力強於人族,是否便要去拜他敬他了?”


  聽到這話,所有人都沉默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秦昭語重心長地說道。


  “評價一件事的對錯好惡,要客觀公正。如果隻是自己覺得有利,就將其視為圭臬,並大力宣揚,這樣的評價過於主觀。想真正認知一件事,切忌帶入個人主觀色彩。”


  “陛下聖明,是老臣想的片麵了。”那位姓嚴的老者恍然大悟,慚愧道。


  “嚴老先生倒也不必這樣說。”秦昭溫和地笑笑,“儒學的發展和傳播,還需要各位去研究。解釋其義,更應與時偕行,不要強作結論,為後世留有餘地。”


  “臣等遵旨……”


  學宮中一眾學者盡皆心悅誠服。


  很快,秦昭在學宮中所講的一番話,便通過“有心人”的宣揚,在天下間廣泛流傳開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