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準備(二合一大章)
此時身處夏陽宮中的秦昭,暫時還沒有空閑了解天下百姓的想法。
因為接下來,他還有很多大動作要做。
比如公布新的三榜,普及書籍教育,比如軍隊改革,比如建立商盟,比如推廣新型農具等等……
“也不知道農學院那邊什麽時候才能把仙粟搞定。這東西不出來,韓歸人所創文道不能輕易推廣啊,這樣許多事情都直接卡住了……”
想到這裏,秦昭抬手捏了捏眉心,有些頭疼。
其中原因很簡單,文道延壽的吸引力實在太過於致命了。
目前《法家鎮獄經》的最終修行效果,知道的人並不算多。
即使是朝堂官員,也大都是以為修行到高深處,能夠增壽一兩百年。
但即便如此,也已經極其誘人了。
一旦知道效果遠遠不止於此,不知道多少人會為之瘋狂。
當日在朝堂上,他與子非根本不敢提及一旦文宮晉升神宮之後,就能得享千載壽元的事實。
就是害怕那些人好高騖遠,甚至變得盲目追逐。
這種事情隻能慢慢推進,最好是讓文道修行者們自己去發現效果,並且在修行過程中體會難度。
他最多是說出其中部分效果,來增加其中的吸引力,讓人們嚐試學習,又不過分沉溺。
隻是這個度並不好把握。
現如今,之所以要先公開仙粟,原因同樣在此。
這是為將來推廣文道做鋪墊。
試想一下,如果世人皆知,修習文道有延長壽命的效果。
而他又推廣書籍,讓讀書的成本大大降低。
這樣一來,哪怕再怎麽強調其中的難度,大多數人也會想要去嚐試一下。
到時候,還有人願意從事農業工作嗎?
反過來就不一樣了,給世人一條常規路徑作為選擇。或者說,一種無門檻的延壽方案。
[玄品仙粟培育法——仙家常用稻穀,產量較高。日常服用有提升體魄、延年益壽之功效,極限可強化至先天境界,壽三百。兌換所需氣運:3000]
這樣就能大大降低盲目追求文道效果之人的數量,防止太多人舍棄了自己本職工作而去讀書學文。
其實秦昭並不是擔心人族子民一個個都修煉有成。恰恰相反,他怕的是那些普通人做無用功,徒耗光陰。
事實上,文道的難度絕對不低,甚至比常規修行法還要大上一些。
這東西,極其看天賦才情。
像是朝中武將,或是周揚等人,到底非同一般。發現自己不合適,便能及時壓製住誘惑。
尤其是武將們,如今有了秦昭所說獎勵《玄元一氣真陽訣》的承諾,對此也不再很看重。
但是普通人可不一樣啊。你不能指望一個大字不識,毫無見識的人多麽有自知之明,懂得權衡利弊或者有多麽堅定的意誌。
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他們有這種能力,大概率不會是個普通人,做做生意都能混出點名堂來。
因此,秦昭要等,等仙粟研究出來再進行下一步。無論仙粟再怎麽昂貴或是難以種植,門檻起碼要比文道低得多。
相較之下,自然讀書收益更大。畢竟手握大權,有機會走上仕途,未來得到的資源也更多。但相應的,難度也更大。
二者如何取舍,其實和現在局麵差不太多,這就避免了完全失去平衡的可能。
況且,他也不僅僅隻有推廣仙粟種植這一個手段,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必備前提。
隨手取來一張紙,他一邊書寫著,一邊借此整理思路。
“書籍的推廣,先以儒家基礎思想為主,再輔以大夏律法,識字教材等等。至於《法家鎮獄經》,先不急著告知普通民眾,等著看儒道有多少人能入門再說。
“各大學派的代表人物,倒是可以適當放寬一些,尤其是先天境界那部分,一定要給。畢竟若是沒有這些基礎,他們也很難以自己的學派為基礎開創新的文道體係。
“不過具體的,還是要結合後麵新三榜的公布來操作。”
停筆思考了片刻之後,才又繼續書寫道:
“延壽的效果,倒不必說得太誇張,等他們自己體會是最好的。反正這事本身也並不容易取信於人,仙粟這邊也是同樣的邏輯。
“純正的仙粟,從農學院分析來看,隻有秘境的環境才能種植,可以拿來賣,當做一個普惠渠道。
“目前那邊正在研究的低配版仙粟,才是真正需要推廣的……”
就在秦昭計劃著接下來的動作時,侍衛景夏忽然進來稟告道:“陛下,工部左侍郎田裕傑求見,此時正在宮外等候。”
“哦?”秦昭聞言一喜,趕忙說道:“速讓他去章台殿等候。”
說著他也站起身來。
如今的工部左侍郎田裕傑,正是農學院的總負責人,正在工部掛職,其實主要還是做的農業研究的工作。
現在要見自己,想必是相關工作有了進展。
……
秦昭到達章台殿時,田裕傑已經在那裏等候了。
在對方行禮問好之後,他並未廢話,直接問道:“先前跟你說的那些農耕用具搞定了?”
說的卻是他之前跟農學院提及過的犁、碾、筒車、水車、耬鋤、吹穀機等用具。
“都已經做出來了。”田裕傑木訥的臉上也情不自禁露出笑容,“陛下,您對農事的研究真的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秦昭搖了搖頭,同樣麵帶喜色,笑道:“此事我隻是提出了一個大致思路,主要還是依靠你們才能完成。”
這卻是事實。
一方麵,這些東西他也隻是前世了解個大概,隨便看書的時候偶然看到的,但並未深入鑽研其中原理。
而且,兩個世界的不同,也導致那些農耕用具並不能直接複製過來,還需要經過一係列改進,都是他自己無法做到的。
畢竟對種地這塊,秦昭實在了解不多。
他之前將這些概念提了一下,後續的完善以及進一步製作,主要還是依賴於農家對耕種的研究以及工部的能工巧匠們。
“正是這最初的想法才最了不起。”田裕傑由衷讚歎道,“我們也不過是沾了經驗的光。”
說著又忍不住勸起了他:“陛下,農事之中其實蘊藏著千般妙處,您完全可以親自體會一下。臣以為,您打造的秘境,實在是從事農耕的絕佳場所。”
“……”秦昭聞言皺了皺眉,有些無語。
但看到對方這張質樸的大方臉,一時間又不忍心打擊他的積極性,隻得敷衍道:“嗯,最近政務繁忙,等以後有空了我會考慮的。”
同時在心中暗道:“這些用具本來也不是我想的,連文道我都不修,還去學習農家?再說這種東西算得了什麽,隻不過是過渡而已。等墨瑜那邊把‘蒸汽機’弄出來,才真叫牛逼。”
不過這些想法當然不能直言說出來,轉而問道:“新型肥料的研究,又有新進展了嗎?”
現如今人族所用的施肥方法,主要還是以“火耕”為主,也就是焚燒植物,比如秸稈、樹木等等。尤其是開荒時,基本都是用這種原始方法。
這個世界本就存在“靈氣”這種東西,自然植物之中蘊藏的營養豐富,火耕效果還算不錯。
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拖慢了肥料製作方式的進一步演變提升。
在他的記憶中,前世春秋戰國時期,農民就已經開始嚐試用發酵草木的方法來漚製肥料了。
相比較直接火燒這種原始方法,對材料利用率要高得多。
當然,秦昭給農家弟子們提出的思路,也並非是簡單的漚肥。
而是將“糞肥”、“餅肥”、“渣肥”、“灰肥”、“綠肥”、“無機肥”等他有些印象的肥料種類都大致說了一下,讓他們進行優化改良。
其實之前的農家弟子們,對肥料這塊也並非一竅不通,隻是沒有係統性的研究過而已。
但一些對種植有效的手段,還是總結出來不少規律。
在得到秦昭提點之後,這些時日以來推進速度並不慢。
因此,聽到他的詢問之後,田裕傑趕忙回答道:“已經基本完成了,再過半個月左右應該就能投入使用。”
秦昭點了點頭,如此一來,開荒的事就能提上日程了。
卻不想田裕傑還在繼續說著,“但是陛下,我們另有發現!”
說到這裏,他的神色明顯興奮起來,好像發現了一片新世界。
“我們蒸餾石膽之後,發現生成了一種腐蝕物,和磷礦混合到一起以後,會有所遺留,對農作物使用的效果極佳。能使植物早熟,莖枝堅韌!”
“臥槽!化工手段產出的磷肥?!”他這話直接把秦昭嚇了一跳。
不禁在心中暗道:“超凡世界衍生出的各個學派人才,還真是不能小瞧啊……”
隨後,田裕傑又略顯低落地補充道:“隻可惜,此物製造起來太過複雜,我們也隻是偶然發現,恐怕很難推廣。”
這是當然的,按照秦昭一開始的想法,並沒打算讓這些人研究到這一步。真正要做化學肥料,還是得等蒸汽機建成,工業化以後再考慮。
卻沒想到這些人居然不聲不響的自己弄了出來,實在讓他大吃一驚。
“無妨。”秦昭笑著出言勸慰了一句,“等墨瑜那邊完成之後,你們研究的這些東西就有機會實現量產了,不必著急。”
他這時候覺得,或許可以把這些人往化學領域培養一下。之前以為這些人隻是擅長耕種,對種植有獨到見解。
後來溝通中發現,農家學派真正鑽研的方向其實是各種基礎反應,種地反而是附帶的。
這就給了他很大的驚喜。
“仙粟呢?這方麵怎麽樣了。”肥料、用具等等,雖然重要,但終究有時間慢慢改進,但仙粟卻是不能拖的,這件事才是當務之急。
“回陛下,雖然真正的仙粟還沒有培育好,但按照之前您說的低品質粟種已經完成了,正在做最後的試驗。”
“那就好。”秦昭心中鬆了口氣。
如此一來,其他計劃才能開始繼續推進。
跟田裕傑聊過之後,他召來侍衛說道:“去叫一下兵部尚書白沐,來章台殿議事。還有萱兒,也一並叫來。”
很快,二人先後來到殿內,向他行禮。
秦昭先是看向白沐,沉聲道:“白沐,做好準備,今年要對月旗國以及霜州以北的異族部落動兵了。”
站在一旁的秦萱聞言檀口微張。她一直不怎麽關注這些動作,忽然聽到此事,很是驚訝。
白沐卻沒有多說廢話,神情平靜道:“臣遵旨!”
秦昭點點頭,這位兵部尚書出身白家,對軍事敏銳度很高。以前又是大夏僅次於晏青君的將領,讓他安排此事不會出現什麽紕漏。
等白沐領命離去後,他又看向秦萱,“萱兒,‘鎮國神柱’和‘國運神壇’打造的如何?”
“鎮國神柱核心部分早就完成了,等邊境工匠徭役們完成最後的組裝即可。”
“很好,隻要這東西建成,就能正式出兵。”
[鎮國神柱——可用於鎮壓國土,護持族群,加持周圍將士全方位狀態。根據軍隊自身素質高低,一千裏範圍內,實力增強300%-3000%。兌換所需氣運:2000]
不過這東西是固定的,不能隨軍出行,所以主要作用還是鎮壓邊關國土,保證大後方安全,有備無患。
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氣運典藏】中的建築,基本都分為核心機樞與外部輔助裝置。
秦萱一向隻是負責核心部分,外麵的各種輔助設施都是交給工匠們完成。
所以她現在多數時間還是住在夏陽宮姝寧殿內,並不需要各地奔走。
“國運神壇的話,主壇這個月就能完成,分壇大概還要半年多的時間。”一旁秦萱繼續說道。
“半年時間……可以。”秦昭稍微計算了下,這個時間是完全能夠接受的。
今年他準備入秋之後再推行科舉,開始鄉試。
普及教育當然沒這麽快見效,其實這次隻是試試效果,順便挖掘一下過去的漏網之魚。
畢竟,以大夏以前的選官形式來說,光有才學可不夠。
民間文人若是民望不足,出身不好,是很難得到舉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