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清之末日
第47章 清之末日
乾隆十分的想不明白,因為在他的視線裏麵,國內似乎並沒有鴉片這種東西。
乾隆從視頻裏麵得知這鴉片是被仙人親自肯定了的不是好玩意,既然不是好東西,那斷然不能流傳到國內了。
乾隆微微一頓,他抬起頭看向身邊的宮人,朝著宮人道:“即刻傳富察傅恒入宮,傳五弟入宮,不得有誤。”
乾隆五弟乃是弘晝,自幼就深受寵愛,弘晝身份特殊,乾隆又是曾經在他生母身邊養過的,感情深厚非同一般。
弘晝進宮的時候,同傅恒馬車相入,兩人隨後而到,心中都是忐忑。連一向驕縱肆意的弘晝都沒有計較傅恒比自己先進的事情。
若是擱平時,弘晝早就鬧起來了。
弘晝和傅恒匆匆入宮,朝著乾隆望了過去,對著乾隆道:“皇兄/臣請安。”
乾隆擺了擺手,顯然沒有心情講究這些虛禮。他朝著傅恒道:“你可聽過這英國?”
傅恒微微一頓,他朝著乾隆的神色有些訝異,對著乾隆輕聲的道:“臣不知……臣隻知法國,葡萄牙,另有荷蘭,臣今日翻閱鄭和下西洋所記載之筆記,仿佛聽過那英國之名,似乎他們同屬歐洲。”
弘晝的目光微微一閃,他朝著乾隆望了過去,對著乾隆的聲音裏麵帶著一點猶豫。
乾隆看著弘晝,朝著弘晝的聲音不動喜怒。
“有什麽就說,朕恕你無罪。”
弘晝這才道:“我之前看望三哥的時候,三哥曾經提及八叔有一本遊方筆記,乃是遠遊之人冊錄,記載了各國之國情。”
“但因為八叔……後來那遊記被收繳,現下我也不知道去了那裏,興許那邊會有記載。”
弘晝話音剛落,傅恒的神情就是一變。
但乾隆表情卻沒有一絲變化,他朝著弘晝望了過去,對著弘晝輕聲的道:“三哥曾同你提起?那你就去找找,能找到就是好事,倘若不能就罷了。”
“內務府歸檔一應宗室的東西,想來也許還給了八叔的孩子。”
乾隆朝著傅恒道:“你派人盯著些在京城的洋人,看看他們是何反應,這洋國之禍恐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即刻起,嚴查海關,籌備資金,朕意欲命人親赴法國,與法國皇帝磋商兩國貿易之事。”
“傅恒,你回去讓福康安,福靈安聽候命令,近日京城嚴查洋人往來。”
傅恒一一應諾,轉身離開。
乾隆這才稍稍放鬆了一些,他朝著弘晝道:“諸宗室當中誰可堪當大使之位?朕意欲命人前往法國,須得一宗室前往。”
弘晝頓時就卡住了,這樣的事情誰會幹,法國遙遠,恐怕沒有幾個人肯幹。更何況宗室都是嬌生慣養的。
他朝著乾隆看了一眼,對著乾隆頗有些為難的模樣。
“皇兄,這恐怕有些不妥,宗室身份尊貴,那法國地處……”
乾隆搖了搖頭。
“你隻需將這個消息放出去,朕看你也說不出什麽來。”
這邊乾隆在選去法國的大使,其他的朝代也是激起了不小的震蕩。
……
漢,未央宮
漢武帝的視線顯得十分的幽遠,他並沒有想過在九州的另一邊還有其他的國家。
而如今,那些國家恐怕都還沒有長出雛形,但現在九州已然是九州,大漢的疆土雖不及後世之君,卻也是幅員遼闊。
漢武帝的目光顯得十分的深遠。
“東方朔,你看如何?絲綢之路重啟一事極為慎重,貿易重開,恐怕會引起其他的糾紛。”
“陛下,重開貿易之路,利大於弊,更何況我漢朝武力強盛,不必畏懼匈奴一事。”
“匈奴部落眾多,不似大漢……他們各自為王,臣以為蓄意挑撥其人,當而立者。”
東方朔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讓匈奴部落互相打仗,而大漢坐收漁翁之利。
漢武帝微微一頓,他朝著東方朔望了過去,對著東方朔道:“就依照愛卿所言吧。”
東方朔的臉上現出歡喜,他朝著漢武帝微微一笑,對著漢武帝的聲音裏麵帶著一點激動。
“臣一定辦到!”
……
明,乾清宮
朱棣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有這樣的影響,他的心情極其的複雜。閉關鎖國是他命鄭和下西洋之後的決斷。
他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做,隻是隱隱約約覺得這樣對自己是最好的。
可如今看來,對九州卻是不好的。
兩朝沿襲閉關鎖國之策略,導致對外閉塞,不能及時的得到有利的訊息。
他朝著鄭和望了過去,如今的鄭和已經有些年老了,他的臉上帶著一點白須,卻精神很好。
鄭和微微躬身,朝著朱棣道:“陛下傳召臣來,所謂何事。”
“令愛卿看,這仙人所言可有多少實言,那英國可是畫中所說。”
鄭和微微躬身,朝著朱棣將自己所見皆說了出來,朱棣的聲音裏麵帶著一點悵然。
“你將這些事情都叫人編纂成冊,一一分發給諸位官員,給太學國子監的學生吧。”
“叫翰林院擬個章程出來,分析這些國家的構成,譜係,朕要知道!這些都是什麽人!”
“今日關東沿海一省,或有看見膚白,藍眼之人俱可移至官府,由官府給予食糧,派專人護送至京城。”
朱棣微微勾唇,他朝著鄭和笑了笑。
“勿以事小而不為,如今愛卿年邁,可朕也希望愛卿能夠再幫幫朕,如今有仙人警示,朕一定會比之前更加的勤勉。”
朱棣安撫住了鄭和,又賜下百金給鄭和,曉喻令全國,令有誌之士追尋鄭和之先令,踴躍出海。
一時之間,朝野旋即動蕩,上下官民都生出了不小的震撼,他們對九州之外有著巨大的好奇,可卻一時之間又畏懼大海波濤。
鄭和日日去到翰林院講述,又命人畫出了遊曆各國的地向圖,呈現給朱棣。
朱棣日日看著,將沿路送上來的奏疏也一並收看,他憂心於九州之外的事情,一時之間唯恐落人於後,反而是更加的勤勉,令大明一度鼎盛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