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緣靠天賜份靠自己(2)
導遊又講,“漢末時期,朝政腐敗,宦官橫行,你說這樣的環境能好到哪裏去?於是就有了黃巾軍農民起義。於是乎,劉關張三人,別管是結義還是聚會,他們幹了一件大事,就是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軍。農民為什麽要起義?大家想想。如果有人來鎮壓起義軍,又是為什麽?大家再想想。不言而喻,大家自知。好,這件事暫且不說,接下來咱們再看,過五關斬六將也好,還是溫酒斬華雄也好,還是最後的單刀赴會也好,三國誌中並沒有詳細的描述。過五關斬六將三國誌中根本就沒有說過這事兒,說明這事兒是後來杜撰的;華雄雖然有此人,但此時的關羽還是軍中的一個無名小卒,更關鍵的是當時他還和劉備、張飛他們哥仨在河北軍閥公孫讚手下打工,根本沒機會去和華雄過招,真正斬華雄的人是孫堅,用咱們現在話來說就是還沒有出場呢!結果功勞就記他頭上了。最後再來說說這個千裏走單騎,單刀赴會的故事。其實呀,這個單刀赴會的故事,主角也不是他,真正單刀赴會的人是東吳的魯肅。”
遊客們聽的略帶笑意。
導遊再講,“那有的朋友會問了,這也不是他幹的,那也不是他幹的,那到底哪一樣是他幹的呢?誒!你算是問對了!關羽大意失荊州絕對是他幹的。”
遊客們再一次哄堂大笑。
甚至有遊客還調侃道:“導遊,你這可是在關帝廟呀!你這不是故意出關帝的窩囊嘛。”
導遊辯解道:“我這不是故意出關帝的窩囊,如果我真是不按事實的亂講一通倒是在出關帝的相洋。要想了解曆史,我們就應該以史為鏡來看問題。曆史上的關羽其實是個非常孤傲且看不起同僚的人,瞧不起黃忠,看不上馬超,妒忌諸葛亮,雖然一生有勇有義,但又怎麽說來得!唉!無法形容。”開始導遊還慷慨陳辭,但又打退堂鼓式的收尾博得遊客嗬嗬陣笑。
導遊接著認真的講,“不過咱們話又說回來了,人歸人,事兒歸事兒,關羽守荊州就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時刻,此時對於人生來說,處理的好,以後的事情會朝著有利的一麵發展;如果處理不好,事情會朝著不利的一麵發展。事後證明,往往高光時刻就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關羽本身就性格孤傲看不起人,又一人座守荊州要地,就算不被自家人在背後盤算,又怎麽可能會不被身邊的兩個勁敵曹操和孫權給盯上呢?更何況這個荊州又是明借暗搶得來的。如果關羽真是老老實實的守荊州,一點事兒沒有,關鍵就在於他不老實。眼看北邊的樊城被洪水圍困,結果他馬上派兵攻打樊城,這就演義成了咱們民間傳說的水淹七軍。曆史上的水淹七軍是屬於自然災害,關羽就是借勢而為才有了後來的威震華夏。正是因為這樣,嚴重威脅到了曹操,才有了後來司馬懿出奇計巧用孫權之手要了關羽的性命。古代嘛,相互征戰就是為了搶地盤,說白了就是這。但是,有時候這個仗看著明明是可以打贏的,結果卻輸了;這事還偏偏讓關羽給趕上了。此話怎講呢?且聽我慢慢給你們道來啊!”說的時間長了,導遊口喝,順勢從挎包裏摸出一瓶水,水不多,喝了兩口就喝完了,索性又把瓶子收了起來。
此時,我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當年我做導遊時,給遊客講解時口幹舌燥聲音沙啞時的情景,當時也是有一個好心的遊客給我遞了一瓶水幫我解圍。
我馬上把自己包裏的水拿出一瓶遞給了他,並示意讓他收下。他也理解我的善意,點頭以表示感謝,又喝了兩口,接著又講,“話說到當年關羽大意失荊州,但隻是城池給別人占了,軍事實力還在,至少人還在,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時關羽如果馬上發動周邊的蜀國守將進行合圍反攻或是救援,還是有機會生還的。但是就在這時,關於說了一句所有人都不愛聽的話,怎麽說的呢!如果你們不來救我,等我回去一個一個的收拾你們。各位遊客,如果你們是當時的周邊守將,你們會怎麽辦?救還是不救?”
導遊的一問,讓在場的遊客麵麵相覷而無語可答。我知道,這是導遊在講解時與遊客互動的一種表現,主要也是為了營造一下氣氛。
“不救,要是我,我是不救。”還是那個“哪壺不開提哪壺”的遊客叫道,還一臉的不服氣,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導遊分析道:“是的,現實就是這樣,因為關羽的本性觸發了他人人性的底線。人都是喜歡聽順氣話,又有誰能接受這樣的求救呢?結果直接導致了那些守將要麽按兵不動,要麽直接投降,最後關羽敗走麥城。可以說,真正害死關羽的不是他的對手,而是他自己。如果關羽是一個很低調謙虛的人,我想他一定不會有那樣的結局;就算是他是一個很高傲的人,平時人際關係並不好,在向別人求救的時候,能主動說一些示好的話,或許別人還能往開一麵,結果呢!他偏偏沒有這樣做,你說這又能怪誰呢?是不是自己害了自己。所以說,人生的分水嶺就是在最高光時刻看你怎麽做。認識一個曆史人物,不光是看他如何輝煌,還要知道他為什麽會怎麽狼狽,吸取古人的教訓才是真正學習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