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失敗的計劃
十二月初,崇禎以大淩河築城招釁奪孫承宗官。正常操作。
崇禎是一個罕見的,同時把“與官僚關係”及“與百姓關係”兩方麵同時搞砸的君主。
對官僚,崇禎是“獨夫”;對百姓,崇禎是“民賊”,合獨夫民賊為一者,世所罕見。官不聊生民不聊生。
朱由檢大帝是個暴脾氣——麵對一群蛀蟲,脾氣能好起來才怪——敢懟他的基本都死的很安詳,還有幾位很不安詳。當然,有時候就免不了有誤傷。
哪個皇帝不願意國泰民安?那樣他才能坐穩江山。可是土豪的賦稅收不上來,被轉嫁到窮苦老百姓身上,不是朱由檢大帝能解決的問題。
皇帝難做啊!
十二月初,陝西官軍圍攻甘肅環縣,黃友才被火銃擊死。
可天飛、郝臨庵、劉五等幾部撤往環縣以北,占據鐵角城。
鐵角城一帶山高溝深、形勢險要,為軍事要塞,是南通慶陽,北達九原的必經之路。
農民軍在當地“分地耕牧”,“為持久計”。
可是根據地沒那麽好占。到明年八月,洪承疇招降白廣恩,用之前導,攻破鐵角城。
除了可天飛在鐵角城外,當前留在陝西的還有獨行狼、混天飛、混江龍等據蘆保嶺;一座城、喬六、拓先靈等據西川胡堡;鑽天哨、開山斧等據鎮城、永寧關。
其餘反王大多進入山西。
己巳,總兵孫顯組破敵於聞喜;甲午,擊賊與河津夏泉。
官軍力不敵。被賊最慘者寧鄉殺傷五千餘;聞喜殺傷三百六十餘;雙扁峪官兵損四五百。以督陣內官王承詔為徴乞再發京營兵?應。
紫金梁王自用跟劉宗敏並肩合戰一回,擊破官軍後出了呂梁山,再次竄入上黨。
老王攻武鄉縣未果,兵進遼州(zuo權縣),又邀請革命軍北上協助。
遼州在太行山山脊中段,清漳河中遊,也是個窮地方。相應的防守就不會太強。
李自成該打一場實戰練兵了。
調兵遣將的同時,他又抽空去各處巡視了一圈。
曆山孩兒營裏正在進行期中考試。
羅虎看著填空題急的抓耳撓腮。他趁監考老師不注意,側身瞅了眼隔壁李來亨的卷子。
然後羅虎心裏鄙夷一句,“不會就不會,你居然直接寫‘不知道’?老子佩服!”
他開始胡編:李來亨,不成器。人不學,笨如李來亨。
下麵一題是“組句子”。
軍號,大統領,表演,我,為,吹。
羅虎回想幾天前的事情,下筆如有神:大統領為我表演吹所那。
再一題:你最喜歡的兵器是——菜刀。
簡單說一下這種兵器——能切菜,能切肉,還能嚇李來亨。
羅虎跟李來亨有“仇”。
他早上換了雙新鞋子——他祖他爺他爹幾輩子加起都沒穿過那麽好的皮靴,因為李來亨的搗蛋,結果不小心踩了雞屎。羅小虎哭了個稀裏嘩啦。
再一題:造句,又……又……
羅虎想了想,寫下:我媽又矮又高又胖又瘦。
再一題:寫出相反字——左,來,上,小。
羅虎描了兩下,感覺挺難。他忽然開竅了,把卷子倒過來寫了個左來上小。
“我真是個小機靈鬼,試卷再正過來不就相反了?”
眼看卷子寫完了,羅虎有自知之明,心說不知道能不能考二十分。
他靈機一動,在評分欄寫下:老師,我中心祝您願能活-—-歲。
讓老師填空去,他總不會隻想活二十歲吧?
羅虎正美滋滋做白日夢,大統領來巡視考場。
李自成走到李來亨跟前駐足看了看,點點頭,出去了。
文化程度越高的士兵越能打,因為相應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會越強。讓他們讀書上學是很有必要的。
這道理皇太極也知——
“我兵之棄永平四城,皆貝勒等不學無術所致。頃大淩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猶死守。及援盡城降,而錦州、鬆、杏猶不下,豈非其人讀書明理盡忠其主乎?
自今凡子弟年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令讀書。”
奴酋英明神武!
……
各處練兵場中遍刷標語——
“革命軍唯一宗旨就是為老百姓服務。”
“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
“加強戰備,準備打仗。”
“紀律是塊鐵,誰碰誰出血。”
某個角落裏,隊長李大倉正拉著甲長李彌昌單練。
“團結就是力量,唱!”
“團結就是你娘,這你娘是爹,這你娘是鋼,比爹還硬,比鋼還強……”
“力量!”
“膩釀!”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
“團結就是你娘,這你娘是鐵!這你娘是鋼!”
“透!”
李大倉一腳把李彌昌踹倒,“你這樣的沒前途了,光能打有屁用!”
主官不止要操心軍事訓練,還要督促部下學習文化知識,學習革命軍官話等等,這些都是考核內容。
……
趙勝正在給講武堂眾小將洗腦——
“吃誰的飯?”
“吃老百姓的飯!”
“穿誰的衣?”
“穿老百姓的衣!”
“給誰賣命?”
“給老百姓賣命!”
“……”
希望他們能主意一下軍紀吧。
……
騎兵和新兵營正在合練。
騎兵練衝陣;新兵練膽量。
寶日朱特帶著四十多騎列橫隊縱馬狂奔,直衝新兵方陣。
步陣中的新兵狗蛋雙腿打顫,心裏不停念叨: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不能閉眼不能閉眼;一二一左右左,一是左二是右;聽說新兵下隊後長官給洗腳,簡直嚇死個人;晚飯好像有羊肉湯;要麽我假裝受傷去醫院看女護士……
“啊!”
“啊!”
“啊啊啊……”
騎兵一騎刹不住腳,居然撞進新兵隊列,狗蛋英勇犧牲。
為了貼近實戰練出戰鬥力,這種事難免。
軍中有傷亡指標。
……
隔壁山溝裏正在演練偵查科目。
甲長姚奇英氣喘籲籲跑來,“報告!前麵發現兩個營!”
武平孝大驚,“兩個營?”
然後他抬手甩一個耳光,“滾你嗎的兩個營!給老子再探!”
姚奇英舉起兩根手指,委屈巴巴道:“看得真真的,那玩意兒就是兩個營。我認識,一個蒙韃子和一個文工團女子。”
武平孝氣得大叫:“你瑪!跟老子念,人!兩個人!”
姚奇英立正高聲:“銀!兩個銀!”
“……”武平孝很憂傷,“就你這樣的還想升官?你升個屁!”
……
另一頭的大場地是火器營所在。
張鼐正在練習排隊槍斃。
……
又見日月經,火槍戰弓兵;
火槍裝填慢,弓兵有射程。
怎奈工藝有長短,訓練程度分伯仲;
火槍產業流水線,長弓一把三夏冬。
火槍兵,站如鬆,動動手指穿金鍾;
玩弓弩,全靠力,雙臂無力箭墜地。
火槍暴兵如尿崩,三月一批線列兵。
一兩銀子不心疼,死完再去把兵征;
弓弩訓練數餘載,新兵很難把人宰。
營養不良加疾病,替補隊員不好征。
小彈丸,圓又圓,高塔熔鉛如下蛋;
小箭鏃,長又尖,一壺長箭做幾天。
黑火藥,自東方,鉛丸飛出甲難擋;
拉滿弓,箭如芒,碰見盾甲叫老娘。
槍裝刺刀如短矛,方陣麵前騎難逃;
弓需步騎配合好,被騎近身命難保。
槍如孩童日日新,火門火繩變燧芯。如有後裝加膛線,人人都是佛格森;①弗格森後裝槍,一分鍾6-10發
弓如老嫗箭如翁,千百年來如初生。不管李廣羅賓漢,自古名箭難留名。
熱兵一出做主力,甲胄作古馬不厲;火槍火炮火車運,帝國車輪不停息。
弓箭豈能爭高低?!
……
說起弓箭,後金用的要比大明好些。
大明多用大梢弓與小梢弓。
區別為:
大梢弓弓臂巨大,小梢弓相對弓臂較小。大梢弓多是邊軍所用,重箭可破甲殺敵。
大梢弓沒有“違和”,而小梢弓有“違和”。接觸弓的區別。
後金弓有個“大反翹”結構。即弓臂的彎曲度在弓梢弓臂交接處發生變化,導致除了弦口以外,弓弦在弓臂上還有另外一個接觸—脫離點。也就是有一段弓弦是緊貼弓臂,而不是其他弓那樣,弦和弓體隻在弦口有接觸。
後金弓從最初的材料準備到最後的整體裝飾完成,大概要花三年時間。時間看起來很長,但大部分是次生材料的準備時期。因為當前沒有有效的溫度濕度控製手段,所以隻好慢慢等自然氣候好轉到適宜做弓的時節。
後金弓在材料上是筋角木(竹)複合弓;在加工工藝上也非常繁複,包括裝飾這種無關弓體性能的工序也專門占據一個環節。
你要說韃子弓威力大也對,但主要是工藝好。大明拉稀,軍械基本上都是粗製濫造。比如毛文龍說“……又或弓小不滿斤,箭細不重兩。遼人氣力勇壯,慣使勁弓長箭,此實不堪為用。”
李自成將來肯定要爆火槍海,不過短期內弓箭也要兼顧。
他抄襲了高老漢暫未寫出來的《射學正宗》,弄出本教材《射箭六十天——從入門到精通》……
……
實際上滑膛槍精度並不低。
何況李自成整的“崇禎三年式步槍”設計優、工藝精,再加上有良好的火藥、合規的彈頭配合,效果頂呱呱。
革命軍訓練火槍手的標準是,八十步(約百米)距離10次射擊,命中胸靶七次算合格。
張鼐這種玩槍一年多的百分百中靶。
訓練射擊還容易。從最基本的持槍、據槍動作開始校正,然後再練習端槍瞄準時的穩定性。一切都合格了之後才開始實彈射擊訓練。
但是讓他們養成維護槍支的習慣花的時間更多。前膛槍即用殘渣較多的黑火藥又有包彈藥的紙,對槍支保養要求更高。
大明朝野的共識是“中國之長技在於火器”,“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
然而官軍的火繩槍粗製濫造,更談不上保養,弄傷自己的可能性比打到敵人更大,所以邊軍多願意用三眼銃。
甚至曾有禦史上疏說:“……火器如山,盡以資敵……遼將遼兵遂言火器不得力,不如短棍腰刀之便。”
毛文龍也曾報告:“每年解出軍火器械,俱係在庫日久。或鏽不堪用者,或試之而炸者……又或臣以二三件重複改造一件者……”
可歎。
張鼐看到大統領來視察,有心賣弄,把一個光杆甲長叫出列表演。
張良籌有天賦,神槍手。
一百步距離打腦袋靶十發十中——中間因為煙霧眯眼,換了一次位置;還有兩次沒打著火。
李自成掏出轉輪輪燧槍,上好子彈,“再打一次。”
張良籌美滋滋地咬開紙皮正要裝彈,“咚!”
李自成槍響,張良籌一哆嗦,子彈掉地。
“快!裝彈!”
張良籌急慌慌的從彈藥包裏摸出一發子彈。
“咚!”李自成槍響,“快快快!”
張良籌滿頭大汗,哆哆嗦嗦裝好彈。
“咚!”李自成槍響,“快快快!”
張良籌端槍瞄靶子。
“咚!”李自成槍響,“快打!”
張良籌手一抖,打飛了。
“小的,小的……願受軍法處置。”張良籌低著頭,語無倫次。
李自成叫過張鼐叮囑,“練的不錯。但是戰場上可沒工夫讓你慢悠悠打靶,訓練要多貼近實戰。臨陣頂多開三槍就不得了了。而且明軍還有能抗子彈的盔甲……”
明普通盔甲4兩銀,平平無奇;高質量全身甲一套12兩銀,中遠距離可扛火槍,那就別浪費子彈了。
……
李自成轉頭又來到炮營。
焦勖會在還沒寫出來的《火攻挈要》裏說,“近來購得西洋大銃,精工堅利,命中致遠,猛烈無比,更勝諸器百千萬倍。”
憑啥洋貨勝國貨?
因為大明火器——
“鑄造無法,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此皆身短,受藥不多,放彈不遠,且無照準而難中的。
銃塘外寬內窄,不圓不淨;兼以彈不合口,發彈不迅不直,且無猛力。頭重無耳,則轉動不活;尾薄體輕,裝藥太緊,即顛倒炸裂。”
其實人禍要大於技術差距——
“其領出湧珠佛郎機三眼等大小炮位,炸裂極多,悉不敢用。”
並不是造不好。原材料、工藝等都沒啥難度,難的是管理。
假如一千八百年前的秦始皇懂得火器原理,人家分分鍾吊打大明。
所以,明軍為了確保火炮的發射安全,鑄造時就隻有加厚火炮身管。結果就是造出來得火炮超重,轉運艱難,隻能做守城用。
兩千斤重的炮僅能發射四斤的實心彈丸,3500斤大炮發射八斤蛋,沒法說。
而且,明軍用炮,除了攻城外,其他場合不管啥炮多裝散彈用,另有大石彈做為封口,不展開說了。所以那些兩三千斤的火炮就是個大號噴子。
明軍裝備輕型大將軍炮還行。重不到三百斤,炮彈是一枚重四五斤的大彈和上百枚重四五錢的小鉛彈,“最利之器也”。革命軍大將李自甲陣亡於此種炮下。
還有威遠炮。用冷鍛法製造,炮身堅固。舊式威遠炮身上有數道鐵箍用來加固,可明軍後來發現這些玩意兒除了白白增加重量沒卵用,還影響瞄準。於是去掉鐵箍,把火炮藥室部位加厚。改進後的威遠炮僅重一百三四十斤,十分輕便。
但是,他們要調節炮口仰角隻能使用錘子往炮身下打一塊楔狀木片,不但速度很慢,而且沒精度。
明軍火炮也談不上準頭,隻登萊那邊有葡萄呀人訓出來些得力炮手。他們會用望遠鏡,會瞄準,會觀察落點等等。然後也被孔有德弄沒了。
明軍還喜歡用倍裝法。給火炮塞進成倍比例的火藥,覺得能提高火炮威力。
熊廷弼就曾用倍裝火藥法試驗呂宋大銅炮,將其炸裂,然後說呂宋炮很差,不如鍛造法製造的滅虜炮。
但是,那說法不科學。滅虜炮確實結實點,但主要因為它是低倍徑,火藥能量過早從炮口溢出浪費了,所以未炸膛。他們可不懂啥叫倍徑。其它劣質炮用倍裝法就是找死。
等到《西法神機》、《火攻挈要》出來後他們才會有點概念,晚了。
都知道洋人的紅夷大炮好,但從本質上說,哪怕兩百年後的拿破侖炮和明軍現在裝備的各種傳統火炮並無兩樣。都是滑膛前裝炮,用的都是黑火藥和實心炮彈。
而且——
16世紀之前,讓歐洲佬像中國那樣整體澆鑄一門鐵炮,他們沒那本事。
羊人隻會玩鍛鐵炮,就是將火炮零件一件件打造,逐漸拚合而成的火炮。
具體說,就是一根根長長的鍛鐵條拚成一個炮管形狀,外麵套上數層鐵環固定住,然後將接縫灌鉛或者焊上。製作過程類似古代中國箍桶匠做水桶。
早期弗朗機炮同樣是鍛造的。不過小口徑弗朗機炮管使用整根鐵條卷製成炮管,就和卷槍管一樣,然後外麵再加上鐵環和加固件。如果口徑稍大些,則接合鍛鐵條製成炮管,然後再加固。
到17世紀前後,銀國佬先學會鑄鐵炮,接著荷攔也學會了,然後是瑞點、稀班牙、發國。至於葡萄呀,幹脆就是從奧門中國工匠那裏學會的鑄鐵炮。
短短幾十年間,到1650年左右,性價比超高的鑄鐵炮就成為了歐洲海軍最重要的裝備。
可見,大明早中期的火炮能甩羊人五條街。
不過受惠與對科學的認知,後來者歐洲火炮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優越性。
如身管壁較厚,火炮倍徑大,炮身也是從前至後漸粗。因此在射程、殺傷力和安全性方麵都有優勢;炮身上還普遍有了準星、照門;他們對彈道學有了一定認知。
炮身上又鑄有炮耳,便於架設在炮車上,調整射擊角度和方便移動。
最後,革命軍的炮還要超出洋炮,單論炮車都比他們先進一百年,炮手水平更是高他們兩百年。
炮兵太重要了,雖然難練,咬牙砸資源也要搞出來。
有位大將軍一直強調:現代戰爭是炮戰,這是決定民族統一偉大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
至理名言,誠不我欺。
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不動再炮兵轟;騎兵收人頭。大勝!
……
大統領在軍營各處轉一圈,兵員差強人意。
忠心、便宜、能打,眼下隻能同時滿足兩條。任重道遠。
……
巡視完一圈,李自成安排李過率領一千革命軍出山北上,去跟王自用合兵,打實戰鍛煉鍛煉。
大統領沒空帶隊了。
他剛剛製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宣告流產,要重新琢磨。
原“五年計劃”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全力建設泛太行山革命根據地;二是加快推進火器營改編。
在建設革命根據地方麵,依然保持多點開花,但是集中主要力量於太行、王屋、太嶽山脈一帶。
這樣既能保留革命火種,同時便於將來輕取上黨高地。
至少五年內,李自成勢必要以遊擊戰為主。有了根據地就可以源源不斷支援後勤和後備兵員。
太行根據地主潛伏,因為出山打糧容易暴露,會遭圍剿。所以糧草外購。
那麽將來幾萬人馬吃喝用,每年軍費需五六十萬。任務艱巨。
老李的計劃剛做出來還沒散發,先被張道濬質疑了。
“大統領,建設太行山革命根據地是有必要的,但是否能上升到‘集全力建設’,我覺得似乎還可以再商榷。”
“哦?說說你的看法。”
“大統領預計在太行駐紮多少人馬?”
“到五年計劃底,三萬左右吧。”
“那,隻一個糧草就不好籌措……”
山西、河南因為天災人禍很快會亂成一鍋粥,不能指望供應糧草;隔壁的直隸也靠不住。
若從南方湖廣等處買糧,怎麽運回來?
就算各家陝西反王給麵子不搶,地方匪呢?還有官軍呢?一路要經過多少防區,賄賂了主軍還有亂竄的客軍,很可能一粒米都拉不回來。
“這……”李自成鬱悶了。
當前沈一石已經陸續運來了四萬多石糧食;又跟張承寵那邊買了五萬;王重新在荊州也屯了六萬,正在陸續啟運。
哪怕把那六萬石糧盡快搶運回來,夠不夠兩萬人馬吃一年?別說李自成還想著賑濟百姓。以後交通可就斷絕了,有錢都弄不來糧。
所以,李自成閉門造車弄出的“五年計劃”不切合實際,有些想當然了。
主要他麾下得力人手太少,各種事情千頭萬緒,老李忙不過來,沒法處處考慮細節問題。
原時空土鱉是咋弄?
經過了課題研究階段、思路形成階段;規劃綱要起草和專項規劃形成階段;廣泛征求意見和充分銜接階段,直到最後完成並提交國大討論審議。
李自成發愁啊,身邊沒幾個能商量的人,太行山不行的話,上哪找合適的根據地?
“金角銀邊草肚皮”。
上千年來的曆史早已證明,能作為根據地,支撐一個政權發展成大一統,或者較成功的半一統的,從來隻有這些地方——
1.關中。代表:周、秦、西漢、前秦、北周。
“東函穀、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四關之中的地區稱為“關中”。
關中山河四塞,東有肴函潼關之固,又有黃河天險;南有秦嶺,秦嶺的東邊有武關通向南陽,秦嶺的西邊有散關通向巴蜀,西邊隴山有蕭關,北邊是黃土高原;中間是渭河平原,沃野千裏,退而自守足以稱霸,進而東擴,足以奪取天下。
關中欲統一天下,需要先占領漢中、巴蜀,然後東進過黃河占領山西;出武關占領南陽、荊州,等完全占有了第二階梯地勢,中原各個勢力就無險可守,形成席卷天下之勢。
從中原進取關中,有武關、潼關、蒲阪津三條路,劉邦入關中走武關;曹操入關中走蒲阪津;安祿山入關中走潼關。
而關中的安全,還需要防守西北之敵,先固守隴西,要有能力固守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如此關中才能無憂。
很多人覺得劉邦的基本盤是四川,但實際上人家是據有三秦後才有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不斷北伐,為的也是複製劉邦老路,先控製關中再爭奪中原。
但是,當前的關中已經不是千年前的關中,氣候變了。
舉個例子——
解放戰爭中,四野、華野、中野動輒幾十萬大軍開戰,而一野在廣袤的大西北打的都是兩三萬人的戰役。為啥?人多了養不起。
更何況,明末陝西要經過戰亂、天災持續十來年,沒有五六年的休養生息根本無法作為可靠根據地。
2.河北。代表:東漢、後趙。
河北統一天下開創於劉秀。
河北分三個層次。
北部以北平為中心,有燕山、太行山為其外圍屏障;居庸關、山海關是最重要關口。北、東外部入侵,都是走居庸關、山海關,但隻要堅守京城,就算失去外圍關口,對方也無法輕易占領河北。
中部以大名府為中心,背靠太行山。宋朝在失去幽雲十六州的情況下,經營大名重鎮,與山西的晉陽連成一線,也能勉強抵擋北方入侵。
南部是邯鄲,同樣背靠太行山,又有漳水之便。邯鄲、鄴城、多是河北政權建都的地方。五胡十六國時,燕國開創了少數入主中原的先例。遼東燕國從山海關進軍,一戰北京城,二戰拿下常山,三站攻取邯鄲,順利拿下整個河北,層次非常清晰。
北方外部入侵,隻要占領了河北,再向中原進軍,幾乎就是暢行無阻。
當年袁紹“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就是想複製東漢光武帝的發家故事。隻可惜當時占據河南的不是大而無當的綠林軍,而是狡猾的曹孟德。
可是李自成不能學啊。
現在才是崇禎四年,你占河北就是不給朱由檢麵子,人家要大耳刮子抽你!
3.山西。代表:前趙、北齊、李唐、後唐、後晉、後漢。
五代裏三個都是靠山西發家。太原城得天獨厚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決定了哪怕全山西都被打成篩子,靠著太原城都有撐下去的可能。
山西地理優勢非常明顯,山河四塞,兵家必爭之地。中間有好幾個盆地;東邊是太行山,與河北有太行山路連接;西邊是黃河和呂梁山,走大隊人馬隻有蒲阪津通向關中;北邊是勾注山、恒山,有雁門關險要;南邊是中條山、王屋山,有太行八徑中的南三徑通向河內。
從山西攻打河北,地理優勢非常明顯。
當年王翦滅趙、韓信攻略河北,都是從釜口徑直驅邯鄲。還有偏師南下走河內,也能到達邯鄲。向西隻要占據了蒲阪津,關中就要受到很大威脅。
曆史上關中和河北經常有割據勢力,山西是他們必爭之地。誰掌握了山西,誰就有可能消滅對方。
特別是河北的政權,沒有山西倚靠,就離滅亡不遠了。南北朝時,北魏定都大同,爾朱榮、高歡坐鎮晉陽,都是利用山西的地理優勢掌控四方。
這地方當然好,可惜李自成雖然自詡英明不差閻老西兒,但麵對的是朱由檢大帝不是日記大帝。我大明當前又是大一統國家不是抿國軍閥混戰之世。
山西不好搶。
4.河南。代表:曹魏、後梁、後周、北宋。
中原這地方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隻有曹孟德、朱溫這樣狡猾狡猾的人精才能鎮得住。宋朝父子倆真是令人無語。
至於李自成,五六年之內還是不要想了。
5.東北。代表:遼、金、清。
東北平原的生產力一旦被開發出來,馬上就能威脅中原政權。
隋唐兩朝雄主拚了命也要拿下高句麗估計就是這個原因。(還有消耗五姓七望、關隴係等原因。)
某種意義上講,土鱉也類似。先拿下東北,掌握糧倉和工業基地,再以此為根本南下統一全國。隻是誰都沒料到粟將軍在中原搞了個大新聞。
現在那邊被韃子占了,李自成又沒附身皇太極,沒法曲線救國。
6.荊揚。代表:六朝,五代楊吳(抵擋住了朱溫南下步伐)、朱明。
荊州湖北的重要性就不說了,當年楚國憑借此地稱霸,地理優勢很明顯。
東邊有大別山、桐柏山,大勝關是其要塞;西邊是巫山、荊山,有夷陵扼其咽喉;南邊是湖南,有南嶺隔離了廣東;北邊是南陽盆地,四通八達,有武關通向關中,有南陽通向中原。還有漢水和長江流經湖北等。
湖北有三個重鎮,從爭奪天下來講,襄陽最重要;對江東來說,武昌最重要;對湖北來說,江陵最重要。
三國時魏蜀吳三家爭奪荊州,可見荊州重要性。
在荊州的夷陵向西進軍,還能拿下四川。曆史上很多統一四川的過程,都有從湖北進軍四川的線路。
而且曆史上的多次北方統一南方,都是先拿下襄陽,再拿下江陵,然後順流而下,攻打南京。正所謂“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雖然自古幾乎都是從北向南統一,這並不能說明南人打不過北人
唐代著名道家學者李筌,在《太白陰經》卷一之《人無勇怯篇》中對勇怯與地域之關係提出了曠古絕今之論。
而宋代辛棄疾則於《美芹十論》中有——
“臣聞今之論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
辛棄疾對這問題提出反駁,並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論哉?”的結論。
與李筌不同的是,辛棄疾的是希望南宋朝廷能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見,進而自治圖強,收複北疆;前者理論價值絕高,而後者現實指導意義甚大。
可惜,嶽飛北伐失敗。並不是因為嶽飛的戰略戰術有問題,大概是因為完顏構沒有女馬。
在開封,完顏狗大意失親媽,順便親爹、親哥兩位皇帝也失了,嚇怕蛋了吧!
如果南方遇上強勢統治者一樣可以發揮出很大作用。
南方政權北伐有三條路,一是徐州出山東;二是江淮進中原;三是襄陽進中原。
尤其宋朝以後,南方開發趨於成熟,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資源夠了自然就開始有優勢了。
相反,西安、開封等地繁榮了上千年後開始落寞。
北伐,有了強勢統治者,有了經濟支撐,還要有戰鬥力。
朱元璋很早就擁有騎兵了,與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江南地方割據勢力相比,他麾下的騎兵數量居多。
其征伐張士誠時一馬軍可以備二步軍,可見騎兵比例很高。
例如與張士誠弟張九六的一次野戰,“命總管王均用率鐵騎為奇兵,達親督師與九六戰,鋒既交均用鐵騎橫衝其陣,陣亂九六退走。”
明軍騎兵成為主導勝利的關鍵。
當然,蒙元是不怕騎兵的,人家就是靠這個起家。
朱元璋曾對李文忠說:“王保保若見我這裏馬軍,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裏軍馬離了步軍時,他卻來與戰。再說道王家這小的隻是用拐子馬熟,更說必有伏馬。”
拐子馬即重甲騎兵。這段話充分說明蒙元將領並不懼怕明軍騎兵。如果明軍騎兵脫離了步兵,蒙元鐵騎就會尋機將之殲滅。
南方北伐,尤其從徐州出山東,還有個好處,往北走平原多,對方無險可守。
北方失敗條件是一次性丟掉以華北平原為中心的核心區,而北方打南方則要從黃河、淮河到長江步步推進,人家可以逐次防守。
所以,北伐軍直接不顧關中,不理黃河,第一波次攻擊就要直接推到燕山!華北平原是一個整體,南方必須打到燕山才有可能停止進攻轉入防禦。
燕山和太行山是華北平原的北、西邊界,天險在此。
這路線南北朝劉宋時就差不多確定下來了,桓溫第三次北伐就走的這條路。(感覺桓溫被低估了)
在明軍之前,紅巾軍一路北伐打到遼東、高麗。那走位實在太瘋騷了。
朱元璋北伐就是先下山東再斷河南,據潼關而鎖關中,一鼓作氣直搗幽燕。最後挾中原江南之勢,徐收晉陝,傳定西南。
那為啥別人都失敗了,朱元璋成功了?他這麽強?
除了經濟重心南移,還有一個原因,黃河改道了。
再一個原因,元代改造京杭大運河,北伐有了穩定的後勤補給能力。
後來的太平天國沿著運河北上,他甚至都沒有後勤,兩萬人一路打穿到天津。
說明從南往北打並沒有想象中的難。
朱元璋之所以成功,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
明軍北伐一直到大都,打過像樣的會戰嗎?
北方元軍主力正在圍攻太原,“步步要殺”王保保呢。同時關中各路軍閥打的不可開交,不然人家出潼關,南軍在河北平原上的側翼就暴露無疑
大元朝廷在內鬥,朝廷和擁元軍閥在內鬥,擁元軍閥和擁元軍閥之間也在內鬥。並且他們把內鬥作為絕對重點。
徐達、常遇春、傅友德,明朝開國最強的3個將帥,太原之戰團滅王保保時贏得也很驚險。
如果蒙元沒有內鬥呢?或者隻有文鬥沒有武鬥,朱元璋還能贏?
南方北伐還有一種方式,海路。甚至可以直接從天津登錄,一鼓作氣直搗黃龍。
隻是,古代一直不咋重視海軍,海運能力也非常差勁。
說完荊揚,南方做為根據地的或許還要再加幾個地方。
孫大炮的廣東免談,周太祖吳三桂的雲南也算了,兩者都沒啥代表性。
那就剩下天府之國四川了。
可是綜上所述,凡是能統一全國,或者有機會統一全國的政權,從來沒有以四川為基礎。
無論是公孫述的成家、十六國的成漢、譙蜀、五代的前後蜀、元末的明玉珍,哪怕把南宋的吳曦也算上,都沒有一個能撐過幾十年。
劉黃書的季漢算是這些裏麵難得具有進取心的一個,卻也無力回天,千裏山河空付孺子。(其實諸葛亮逝後30年劉禪才投降)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隔絕了敵人也封閉了自己。
正是因為蜀地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每當有亂世來臨,那地方都能成為躲避兵亂的世外桃源。
東漢末年劉璋、劉備先後在蜀地割據;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巴氐人李特在蜀地建立成漢;唐末天下大亂,王建封鎖劍門,又在蜀地割據一方;明末、抿國時期,巴蜀又是割據狀態。可以說每逢亂世,蜀地必然割據。
四川盆地四周都是大山,中間有長江、嘉陵江、岷江聯通,對外交通難行,對內卻便利,物產豐富。
四川有兩個出口,東邊是重慶向東,有長江山峽,通向荊州;北邊是成都,向北有陰平、金牛道和米倉道可走。陰平是小道,通漢中。
曆史上奪取四川,都是走的東、北兩路,或者兩路並進。
劉備入蜀,走三峽到重慶,然後進成都;鄧艾伐蜀走陰平小道。金牛道是正道,有劍閣險要可守,易守難攻;陰平小道雖然崎嶇,不利於大軍通行,但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米倉道是漢中通三巴的道路,隻是輔助路線。
所以四川欲爭奪天下,需要集中兵力在東和北兩麵。一有機會就東占荊州、北占漢中關中,如此則能取天下,這也是隆中對的戰略。
最先提出這個戰略的不是諸葛亮,而是東漢時割據四川的公孫述的部下,名叫荊邯。
荊邯隻是一個小小的騎都尉,但見識非凡。
當時光武帝劉秀從從河北進軍中原,已經有了奪取天下之勢。荊邯就勸說公孫述,如果能交好劉秀,那是上策,否則就要和劉秀爭奪天下——
“當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
諸葛亮的隆中對基本照搬這個戰略。甚至蜀漢失去荊州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想要占領涼州,也能看到這段話的影子。
但是荊邯卻比諸葛亮技高一籌。他的建議和韓信一樣,都是直接占領關中,而諸葛亮不敢用魏延的子午穀之計,反而先去涼州再取關中,錯失良機。(曹魏有實力,子午穀奇計成功可能性另說)
也許溜進四川容易,但是坐大後想出來就難了。不說對方守住關口,光是出川那交通條件,後勤補給就令人頭大三圈,難搞。
所以,綜合曆代來看,從北往南打成功率最高。
具體到明末,同樣不能去南方。
南方自然條件好,人還可以活,願意投“賊”的少。
“江右荊、楚五嶺之間,米賤田多,無人可耕,人亦不以田為貴,故其人雖無甚貧,亦無甚富,百物俱賤。”
“閩田兩收,北人詫以為異。至嶺南,則三收矣。鬥米十餘錢,魚蝦盈市,隨意取給,不甚論值……此真極樂世界。”①天啟年福建人謝肇淛任廣西右布政使,按理應該不會瞎說。那就一兩銀子五六石大米?
徐霞客也記錄了廣西雲貴糧價——
“自黃草壩至此,米價最賤,一升止三四文而已。”
“宿於蒲縹之西村,其地米價頗賤,二十文可飽三四人。”
“又西向平上四裏餘而宿於橄欖坡……其處米價甚賤,每二十文,宿一宵,飯兩餐,又有夾包。”
水果也便宜,“以錢一文買梨三枚,其大如甌,味鬆脆而核甚小。”
南人的小日子太幸福了。
雲貴兩廣加福建,在大明納稅體係中隻占比百分之五,而山西占百分之十三。怎麽比?人家稅收的少,相對受的盤剝就少,百姓負擔輕。
“崇禎十年丁醜元旦……(蘇州附近)米價向來騰湧,冬粟每石一兩二錢,白粟一兩一錢,此荒歲之價。”②
不像北方,荒年小米都七八兩,甚至十幾兩一石。老百姓不得不冒死吃觀音土。
所以北方群眾造反基礎更好,招兵容易。
而且北方兵源要比南方好一些,尤其“投賊”的很多都是邊軍出身。
明人說:“南北之區分,究以北地為勝。其中有關乎天時地理者,非人力所能為也。
蓋以燕趙齊秦之郊,多豪俠奇絕之士。且北地苦寒,生於其間者,筋骨實較南為強……
吾嚐周曆幽燕長城諸地,廣漠平原,一望無垠。每至秋冬之交,而南人之初至其境者,已有瑟編蕭索之意。迄至北風怒號,寒飆裂骨,南人之不能撐支,更無論矣。
北人則習慣成性,毫無畏縮。雖層冰盈丈,雪花如掌,而鞍馬縱橫自豪。
此北方人之筋骨較諸南人為強健者……”
明末南方人造反不在少數,奴變什麽的,聲勢一度很浩大,但他們很快就被地主老財的鄉兵鎮壓了。由此也可見雙方戰鬥力。
再者,李自成帶著百把人去南方發動起義?那邊話都聽不懂,交流困難,誰搭理你。除非他有上萬強軍打底,那時候過去才有可能站穩腳跟。
其實隻要哪一方勢力得到了九邊軍隊,那麽距離他統一天下就已經完成了八成。
因為內地、江南幾乎是去軍事化的,其他省份綁在一起都打不贏陝晉冀這三兄弟。
總之,北方“災區”能為起義軍提供足夠兵源,卻提供不了足夠糧食;南方非災區能提供糧食,但無法提供合格兵源。
而起義軍要想在明廷的剿殺下存活,就必須不斷獲得糧食和兵源。這樣一來,當“流賊”就難免了。
至於根據地,其實李自成也知道自己操之過急了。
發展革命根據地有三個要素:良好的群眾基礎;各大勢力的夾縫;堅強的革命軍。
李自成現在有啥?有個屁!
他麵對的是能有效統一指揮的明王朝,所以剛開始必須采取流動作戰避實擊虛,而不是生搬硬套“建設根據地”,否則就是純粹找死。
別說李自成,就算太祖爺到了崇禎初年照樣會當“流寇”,這才是真正的實事求是。
所謂農村根據地並不是說住在農村就有根據地。假如一支隊伍不能和農民融為一體,那麽無險可守的農村就是個死地。
蔣光頭也學習土八路玩過敵後遊擊戰,可是很快就被消滅了。就因為他沒有群眾基礎。
具體到當前,明軍不需要幹別的,時不時的來搶劫燒田就能整死“反賊”。而未經洗腦的農民看到官軍來了,拿幾兩銀子就能把李自成賣了。
說了半天,根據地為啥重要?
劉邦在彭城被打垮,卻能依托蕭何征發更多的物資人力源源不斷地支援前線,並將戰線維持在滎陽成皋一帶;
李淵在高墌、河東、黎陽遭遇災難性潰散,卻能汲取足夠的後備力量,最終挫敗強敵。
與之相反,李密很強,一旦在邙山被王世充突襲重創,其勢力立刻土崩瓦解;黃巢一旦在陳州被李克用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因此,亂世群雄逐鹿的過程中,那些誌在天下的豪傑,必然能夠意識到能否最終勝利的根本,絕非逞凶於外。
真正考驗他們的依然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於不斷地穩固自身根基。有根據地就能最終形成不敗臨敵的局麵。
所以,亂天下者或許是無惡不作、殺人盈野的梟雄,但最終製勝天下者,必然是能夠建立秩序,恢複生產,穩定內部,從而完善自身根基的豪傑。
戰場上誰都不敢說常勝不敗,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承受重大挫折的打擊。
劉邦用蕭何治關中;光武憑寇恂鎮河內;曹公以荀彧理兗州;石勒深根襄國;李淵入據關中;朱溫以張全義勸農河南,李存勖依張承業治河東;明太祖高牆於江東等等,皆深根固本,以不敗製天下。
原版李自成被入關人在山海關一戰打爆,就不得不放棄巨城北京。別說退往山西,他甚至連陝西都守不住。因為他的根基太淺。
當陶呂夾逼之危,荀彧勸曹操舍徐守兗——“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製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張賓勸石勒舍壽春取河北——“長驅四野,飄蕩擄掠,此盜寇之術,非帝王之略也……鄴有三台之要,西接平關,四塞山險,因喉趁勢,宜北徙而據之。伐叛懷德,河北既定,則基業不墜,天下莫敵矣。”
《三國誌.武帝紀》——“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裏蕭條。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漢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曹操)乃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
有了根據地才能取天下。
後金都穩固經營幾十年了,李自成才剛起兵,壓力山大。
以當前革命軍的戰鬥力,對上八旗兵恐怕不夠看。
決定軍隊戰鬥力四大因素:裝備、訓練、士氣、後勤。
革命軍裝備勉強可以在上黨偷麽著搞;士卒訓練有《步兵操典》,武官有講武堂,暫缺參謀體係;
士氣除了洗腦就是給錢。
《易經》雲:何以聚人?曰財。
先談錢,才能再談理想。沒錢誰給你賣命。
簡單說,小民來投奔革命軍,前期要“有飯吃”,後期就是“榮華富貴”。都躲不開一個“錢”字。
錢或者說後勤供應從何而來?
抄大戶隻是權宜之計,最穩妥的還是建設根據地。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鳥都要找個棲息的地方。
沒有根據地就沒有可靠的後備兵員,沒有動員體係,沒有修整地方,沒有軍資供應等等。
革命軍盤踞的曆山其實算不上正經根據地。
那麽,李自成當前就隻能以戰養戰。
可是遊擊戰不好打。
如今通信手段低下,難有消息渠道,往哪跑都像瞎子聾子;
農村不好獲取補給,若進攻府縣傷亡會很大,待不住幾天又要被趕跑;
再者,一味打遊擊上哪獲得槍炮?長矛大刀都不好補充。
遊擊戰並不是萬能良藥,卻是現在的最優解。
如此,革命軍的戰鬥規模必須限製在營以內,再大幾乎必然賠本。
尤其是野戰,即便全殲敵軍,繳獲些粗製濫造的破刀爛銃有求用。明軍自己都吃不飽,更不可能攜帶多少存糧。
想到此,李自成急忙給各處發信,“凡是預估繳獲量達不到消耗量1.2倍的戰鬥,能不打就不打。勝仗的標準是繳獲兩倍以上消耗。”
大統領又給駐外各將著重強調了“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基本特點出發,揚長避短,靈活機動。以求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敵人,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奪取遊擊戰爭的勝利。
具體戰術原則為“一點兩麵”、“一慢四快”。
一點,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攻擊點上;兩麵,就是必須采取包圍辦法,爭取每戰全殲敵軍。
一慢,發起總攻的時機要慢。要在查清敵情、地形、選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作好完全準備後再發起進攻。
四快:抓住敵人要快、攻擊行動要快、擴大戰果要快、追擊敵軍要快。
李自成抄來的兵法實在太牛逼了,正適合“流寇”。張道濬品味片刻,不由得六體投地。徹底拜服。
他原本能看到失傳上千年的《孫臏兵法》就夠興奮了,沒想到大統領真正的本事震古爍今。①早前史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同一本。甚至還有認為孫臏和孫武是同一人。
張道濬“從龍”後表現不錯,李自成對他也就不藏私了,多送了本《戰爭論》。
“老張,赤衛隊搞的怎麽樣了?”
“已編齊六哨半……”
沁水縣城一哨;端氏鎮一哨;竇莊半哨;郭壁一哨;屯城一哨;潤城一哨;郭峪一哨。
赤衛隊招的都是本地民壯,平時做工,有事集合。五天一操練,每人每月補貼五錢銀。
披著團練皮,挑頭的都是本地鄉紳,賈富貴、王重新、陳大義等這些人,張道濬在幕後掌控。
他們的武器裝備以長矛為主,便宜實用;再配些三眼銃和牛尾刀嚇唬人。
牛尾刀是好刀,堪稱中國刀的集大成之作。
利於刺擊的兩刃刀尖;方便拖割和控製刃口的先反;提升斬擊存能的加闊刀頭;薄而直方便穩定刀姿和傳遞勁力的刀腰;減重強橫向支撐的開樋;足夠容納手掌支撐的寬度,容易配合貼身刀法又剛好足以正麵掩護手指的橢圓形刀盤,單雙手都可容納的一手半柄;以及可以給手提示刃向的柄尾反曲,可以裝防脫繩的尾環等等。
無論你是專攻發勁劈砍,還是挺劍突刺,牛尾刀都可以給你發揮。
牛尾刀在清代極為流行,後來的“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大刀也是它兒子。
牛尾刀利於劈砍,但是刺殺方麵稍微弱點,所以正規軍隊用得少。
再加上它的造型頗有威懾力,裝備捕快之類地方軍更合適。
李自成叮囑道:“上黨很快就要亂起來了,盡快督促各家各戶準備好斧鐮旗。”
張道濬應下後又請示,“大統領,若是其他農民軍違令搶掠,打不打?”
“別手軟,殺無赦!”李自成當然不能讓旁人禍害自己的盤中餐。
“老張,你要把沁水看好,有事多和李過、馮起龍溝通。還有,明年五六月份有暴雨,要提醒那些茅草房住戶盡快修葺;沁河水道要抓緊疏通,堤壩要加固。尤其郭壁往陽城一帶,要格外注意些。”
郭壁後來被水逼的不得不往山上退,從灘塗戈壁變成掛壁了。陽城外也被暴漲的沁河水淹了不少。
張道濬已經見識過兩三次“神跡”,馬上拱手道:“臣定當盡心竭力,必不負大統領所命。”
眼看年底了,李自成卻不留下過年。
已經拖了兩個月,晉南糧食都要被禍害完了。他要趕緊帶隊出去飽掠一番。
就食於敵比吃老本強十倍。
這一走少說也要五六個月。
“此次行動計劃叫‘磨刀’。”
“磨刀?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磨刀?”
“不,是磨刀霍霍向豬羊的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