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水泥!
“采集泥土?”李大亮十分納悶,“這若是要用土,就地采掘就好了,還要跑這麽遠去這幾座山附近收集,豈不是很耗費人力?”
秦河說道:“我隻需要這種土。”
說著,秦河從桌上拿過來一個小木盒,打開小木盒之後,李大亮看到木盒裏麵有一堆灰土。
李大亮問道:
“這是?”
秦河簡短道:“火山灰!”
“暫時我先不解釋這火山灰有什麽用,但你要記牢了這火山灰的樣子,去把這幾座山脈附近的火山灰,能收集多少就收集多少,有極大的用途。”
李大亮連忙答應,抱拳道:
“是,屬下立即帶人去尋找火山灰,請秦相等屬下的捷報歸來!”
秦相發話,那自然有秦相的道理,李大亮怎敢不遵守。
隨後,李大亮便匆匆離去,要帶人趕赴地圖上所指出的那火山群,一刻鍾也不敢耽誤,修路如此重要,李大亮怎敢不重視。
李大亮離去後,房間內隻剩下秦河一個人,秦河依舊背手望著地圖。
一方麵,秦河在思索高速公路的路線。
另一方麵,秦河則是在估算李大亮能弄到多少火山灰。
火山灰就是現成的水泥。
經過極高溫度的熔煉,石頭化為熔漿,待熔漿冷卻下來之後,就是火山灰。
其性質和水泥一般無二,隻要磨成細末然後攙上水,就可以當水泥用。
而水泥就是最好的建築材料之一。
雖然在後世出現了混凝土,瀝青這些新的建築材料,已經逐漸取代了水泥的地位,但大多數普通公路所用的還是水泥。
甚至說,混凝土或者瀝青這些建築材料,也是和水泥一起使用。
無他,水泥便宜好用,不但容易塑形,方便修建,最重要的是極其抗壓耐磨損。走幾十噸的大卡車都能承受得住,何況這個時代主要是用畜生拉貨,就是用上幾百年都不會有什麽損壞。
簡直是修路無可取代的建築材料!
若是在這個時期就用水泥修建出高速公路,對這個期間所有的官道都可以說是一種碾壓!
到時候在這水泥高速公路上奔馳,暢通無阻,可以極大的拉近吐穀渾和大唐之間的行程,原本要將近一個月才能趕到的路,也許隻要一個星期就夠了!
秦河估計,這次李大亮應該能收集到相當數量的火山灰。
因為根據係統商城中的信息顯示,秦河所指出的那幾座山乃是火山群,而且規模很大。
可以說是吐穀渾境內最大的火山群,在整個大唐,這樣的火山群都不多見。
既然是火山群,曾經這裏火山噴發的次數可想而知。每一次噴發都會帶出巨額的火山灰,地質年代這麽多年這些火山不知道噴發了多少次,按理說附近的火山灰應該不會少。
隻是那裏地勢偏僻,運輸不便,秦河隻能說期待李大亮能盡量多帶一些火山灰回來。
當然,在這期間,秦河也不能幹等。
除了這天然水泥之外,自己造水泥也無不可,隻是以現在的條件來說,產量應該遠遠不足。
同時,也得修書一封到長安去,把這些消息跟李世民說上一聲,讓他從長安那裏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和吐穀渾都城對接,兩頭一起修路,那修建速度自然就可以翻倍。
……
長安城。
太極宮書房。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正在書房當中協助李世民辦公,大唐每日朝政都很繁忙,故而書房內很安靜,隻有眾人毛筆刷刷的聲音。
就在這時,李世民已經處理完一件事務,抽出了下一件要辦的事,卻發現這封文書的署名是秦河,這一下子就激發了李世民的興趣。
“咦,秦相來信了!”
李世民這麽一說,長孫房杜魏等人,都紛紛抬起頭望向李世民。
“陛下,秦相居然來信了?這可真是罕見啊!”
秦河這人,向來不喜歡找陛下匯報,所以來一次信也是特別稀罕的事。
房玄齡笑著問道:“秦相來信是有什麽事?不會是想回長安吧,這次他能主動去吐穀渾倒是大出我們的意料。”
李世民微笑搖頭,拆開了秦河的信。
隨著李世民的閱讀,李世民的臉色漸漸變為訝然。
“這小子要幹什麽?”
“修建高速公路?”
在信中,秦河介紹了高速公路的作用和修建方法,要李世民從長安配合,同樣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和吐穀渾都城對接。
長孫無忌聽到李世民訝然之聲,好奇問道:“陛下,這高速公路是何物?”
李世民收起信,說道:
“所謂的高速公路,通俗一點講就是官道,不過按秦相的修建標準而言,這高速公路要遠遠比官道寬敞平坦的多。”
“秦相是這麽建議的,要先從長安修一條到吐穀渾都城的高速公路。”
“要做到從長安到吐穀渾都城的來往時間,不超過七天。”
“來一趟的時間不超過七天?”長孫房杜魏等人不免驚訝。
這行程縮短了一半還要多。
不愧是秦相,每次規劃都是大氣磅礴,這一下子縮短這麽多行程,從大唐到一趟吐穀渾,就長安跟去一趟大唐的其他州府差不多了。
長孫無忌問道:“陛下,您的考慮是?”
李世民沉吟良久,說道:
“秦相的這個規劃的確是大氣,信上也說了,會很好的促進兩邊的經濟交流,吐穀渾若是富裕了,他們那裏的老百姓自然會安心歸順於我大唐。”
“隻不過,這是一個大工程,現在的國庫雖然還算充盈,但修建這官道的標準實在太高,朕不知道能不能拿得出來足夠的工程款。”
在李世民看來,官道的修建本來就是一個王朝必須要做的事情。
隻是以秦河的修建標準而言,耗資甚巨,以現在大唐的國力而言,如果要修建從吐穀渾都城到長安這麽長的官道,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
故而李世民也不能不有所猶豫。
房玄齡沉思了一陣,說道:
“陛下,您不能隻算這筆經濟賬,您應該算的是民心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