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這個吞金獸不好養> 第225章 窮和富

第225章 窮和富

  和曹慶陽的聊天結束以後,葉新晨就是開始真正的忙碌了起來,股權激勵說起來簡單,忙碌的卻是他自己啊。


  不過對於這一點,那葉新晨是偷不得懶的,畢竟那是自己的公司,也就隻有自己才有資格去弄這個股權激勵。


  不過目前,還是先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好好的玩一下吧。


  葉新晨看著兩個玩的瘋狂的關關和歡歡,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一旁,王曉雪也是笑嗬嗬的,“怎麽了,誰發的消息啊?竟然還笑了?”


  葉新晨看了一眼王曉雪,“曹慶陽找我問事情,我考慮著公司要股權激勵,所以就不聊了。另外,我笑是因為看著兒子女兒玩的開心笑的,難道你還是以為我是聊天,而且還是和慶陽聊天聊的開心笑的嗎?”


  “有何不可呢?”王曉雪笑了笑,眼角露出一抹狡黠的神色。


  葉新晨翻了翻白眼,“可拉倒吧。”


  “老公,那什麽股權激勵……你是不是又要忙起來了?”王曉雪問道。


  “是啊,那肯定啊。”葉新晨歎了口氣,“我就知道不會一直閑著的。”


  “切。”王曉雪也是翻了翻白眼,“老公,等會兒我們去哪?”


  “等會你想去哪兒?”葉新晨直接問道。


  “我想去買護膚品……不過許縣的護膚品不太行,就不想去了。”


  王曉雪歎了口氣,因為家裏麵有錢了,王曉雪自然也是不吝嗇錢財去買貴的好的護膚品化妝品之類的,隻不過許縣這裏畢竟人均消費水平還是不夠,所以那些大牌商家並沒有入駐。


  “你要是想的話……我收購一家化妝品公司就行了。”葉新晨淡淡的開口說道,語氣非常的豪橫。


  “這樣子是不是不太好吧?”王曉雪說實話是有點心動的,但是呢,心動歸心動,收購這種化妝品公司,肯定是幾十億起步的。


  嗯,王曉雪想的是那些大牌的化妝品,至於雜牌……他們配嗎?

  咳咳。


  這也不是王曉雪也膨脹起來了,主要是這幾年他們的生活質量一直在提高,當然了,吃喝也和正常人一樣,畢竟又不是說買一袋米幾十萬……


  這個生活質量指的就是日常穿搭裝扮消費很高,每個月十幾萬幾十萬輕輕鬆鬆。


  你要問為啥花這麽快,那就是因為王曉雪喜歡看那些美妝博主的直播,所以有時候開心的時候,王曉雪就會打賞出去。


  反正對於她來說,這點錢也不算錢,因為她每個月都有兩千萬的零花錢……


  嗯,每個月兩千萬的零花錢。


  基本上花不完,但是葉新晨還是會每個月打兩千萬到王曉雪的卡裏麵。


  哎,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麽的枯燥乏味。


  至於葉新晨啊,他每個月都會有一個億從公司打到他卡裏麵,所以……


  也很枯燥乏味。


  因為走的是公司的賬,所以葉新晨這就不算工資了,也因此,沒有扣稅……


  就是這麽樸實無華省下了幾千萬。


  當然,話說回來,葉新晨王曉雪每個月消費算是蠻低的了,畢竟身家國內首富沒跑了,這是實話。


  “也沒事,反正我們有錢。”葉新晨笑了笑,“而且收購又不是貼錢,那也是以後會給公司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的。”


  葉新晨想著,也是笑了笑,這就是有錢人越有錢的原因了,有錢人隻會越來越有錢,還真的不是開玩笑。


  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實際上也是有原因的,隻不過這些原因太過於現實。


  為啥,因為窮人最難突破的就是父母,而且還有可怕的同質化分層,再加上消費的枷鎖,習得性無助,那能富起來就怪氣了。


  至於為什麽說窮人最難突破的是父母呢,是因為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部分人的天花板。


  比如國外那邊的成熟型社會,這一點表現得非常明顯,絕大部分孩子沒法超過自己的父母。


  而國內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無成,教育起孩子來頭頭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們對著幹,無論父母說什麽,孩子就是不聽。


  其實這是一個值得讓很多父母反思的現象,絕大部分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


  因為你是怎麽做的他就會怎麽做。


  當然了,等他長大了,他也會這麽教育自己的孩子,並且也會頭頭是道,但是孩子依舊當作聽不見,然後該幹啥幹啥。


  也就是說,排除低概率基因變異的情況,孩子從父母那裏繼承了兩套基因,一套是生理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孩子長得像你,跟你有著一樣的瞳孔顏色和耳垂形狀,這是生理基因。


  另一套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基因,你孩子做事方式也很像你,思考方式也很像你。


  如果沒有義務教育,你的孩子大概率就是你的翻版,這就叫社會基因。


  義務教育改變了很多家庭的社會基因,畢竟能跟著牛頓學點基本常識,跟著魯迅學能對社會和人性有所了解。


  不再局限於所有知識都來自家長,但是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的。


  也就是說,富人會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傳承給孩子,窮人會把自己的很多方法和理念傳授給下一代,盡管很多東西他自己也知道不對,但是不知不覺就傳遞下去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父母啥樣孩子也啥樣,多麽令人悲觀和不安。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從父母那裏並不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為父母輩的人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強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如何把生存技能傳遞給下一代,而且這種狀態會一直通過社會基因向下遺傳。


  這一點在農業時代特別明顯,因為那時候讀書是奢侈品,並不能像現在這樣隨隨便便就能學習到知識,一般的家庭根本不去想讀書學習的事,經驗幾乎都是從父母那裏得來的。


  隻有類似曾國藩這種地主家庭,大兒子老老實實在家種地,剩下的孩子裏選個腦子靈活的讀書,這代人考個秀才,下代人就可以考個進士。


  等到其中的一個出息了,就把家裏其他兄弟也帶出去,比如後來曾國藩發達了,就把自己的倆兄弟曾國華和曾國荃也帶出來了,跟他一起在外邊打仗立功。


  後來曾國華陣亡在了三河鎮,另一個弟弟曾國荃則混得風生水起。


  古代整體遵循的就是一種進化算法,一步一步來,每代人中擇優培育,如果一個人發達了,大家一起跟著發達。


  現代社會跟古代相比,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德意誌,被認為是後來德意誌和美聯邦迅速趕超日不落的撒手鐧。


  日不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他們的工作重點是煤礦和紡織,技術含量不高,日不落當時把工人當牲口使,用死了一批就換一批,根本沒人力資源一說。


  德意誌是最早開始普及義務教育。


  電力時代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得有相關知識才行。


  日不落那種牲口教育模式就落伍了,因為不識字的人沒法操作電力設備。


  其後,注重教育,全民素質高的德意誌和美聯邦後來居上,這招後來又成了島國、華國等後發國家的殺手鐧。


  義務教育強行把孩子們送到學校,一方麵可以搞愛國教育,美聯邦那樣的一個大熔爐國家,每天早上孩子們都要背誦誓詞,就是大家熟知的上帝之下,不可分割,時間長了,國家意識就出來了。


  義務教育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打破社會基因。父母知道的東西就那麽點,孩子自然難以跟著父母學到知識。


  而學校有義務教育,孩子被送到學校強行灌輸宇宙大爆炸、進化論、分子生物學之類。


  在華國,義務教育這些年創造了不少奇跡,窮得掉渣的村裏竟然能出幾十個大學生,改變了命運,突破了父母的天花板,不得不說義務教育功德無量。


  不過能夠考上理想大學的畢竟是少數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一種情況,即各個層次的人會聚在一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會聚在一起,這倒也不是他們故意排外,而是一種能從數學上證明的同質化分層機製。


  這種現象跨越物種,跨越文明,任何地方都存在。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個窮人,你離開了家庭,盡量不受家庭影響,但是你的社會階層決定你周圍的人普遍不是特別優秀的那種人,你從他們身上學不到太多的東西,你想變得厲害就得突破這個圈。


  什麽是可怕的同質化分層?

  一般社會初期的時候都平等,有點像把水和油使勁搖一搖,在一段時間內混在了一起,但是靜置一會兒,慢慢就恢複到水油分離狀態了,各個階層會形成明顯的界線。


  不要覺得不合理,全世界都這樣,古代和現代也都這樣。


  比如一些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發現大城市裏的人打扮其實差得不太多,說不上什麽時尚。


  隻不過08年左右是個分水嶺,城鄉迅速分化了,大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時尚,距村裏的長得都不太一樣了。


  其實觀察國外就能發現,國外已經和平發展幾百年了,而華國從一窮二白發展到現在,和他們相比,發展的時間沒多久。


  現在大家就開始討論中產階級什麽的,中產階級一年能在孩子身上花十幾萬、幾十萬,教育演變成了軍備競賽。


  而且在未來,這種狀態隻會越來越嚴重,而且呈現出圈子化,各種不同的圈子一起生活、合作。


  有的圈子裏的人隻需要維持現狀不墜落就可以了,有的圈子卻需要不斷地向上突破。


  有點像有些人住在高樓層,隻要維持不掉下來就行了,有些卻需要氣喘籲籲爬上去。


  問題是高樓層的人在競爭中維持很高的優勢,層次越低的人資源和條件越差,爬起來就越難。


  這種現象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越成熟的社會越這樣。


  就比如在德意誌,百分之五的人擁有全國將近一半的房子,剩下的人大部分租房。


  萊比錫隻有百分之五的人有房,剩下的人租這些人的戶。


  之前網絡上有個說法,說是德意誌人不急著買房,所以房價不高。


  實際上隻有傻瓜才不喜歡房,德意誌人多數都攢不住錢,普遍買不起房。


  國外的國家,富裕的家庭從一開始就買了優質學校的學區房,然後通過優質小學升優質初中,然後是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順著這樣的路徑就上去了。


  當然了,這裏不是說進了優質小學就一定能上名校,國外頂級私立也沒這個效果,但是概率會增加很多。


  相對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概率會減少很多,受教育的權利就這樣一點點向上移動。


  明清時期朝廷就發現一個現象,南方在科舉考試中比北方厲害得多。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南方受戰亂禍害較少,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這些家族往往藏書上萬冊,甚至有藏書樓,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舉套路,輔導下家裏孩子自然有加成。


  更重要的是,從宋朝開始,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南方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培養小孩上,南方讀書的孩子無論是比例還是數量都遠遠超過北方。


  其中某兩個省的書院加起來數量比全國都多。經濟實力的優勢今後饋到所有層麵,包括教育。


  華國從明朝開始,就有點像現在的錄取模式,各個省都會有照顧,而不是簡單的全國一起錄取,但是在各省內部,依舊是有些地方霸占了全省絕大部分名額。


  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社會再演變一些年,到處都會演變成一個個的圈,你進不了這個圈,就做不了會演變成一個個的圈,你進不了這個圈,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


  舉例來說,孩子進不了某些好的學校,就考不上211和985,或者說很難考上。


  如果上不了這類大學,將來就沒法進入更好的公司。


  這些並不是準備販賣焦慮,而是一種即將到來的客觀現實,或者說已經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