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以果行育德(中)
以前的糜子地學校很小,主要目的是培養祭司;這次重開學校,各個家族、部落認可了普及教育,這是重大的變化,打破了祭司對文字的壟斷。學校分為三檔,小學,中學,大學。專業暫時分為神學(包含薩滿、天文、曆法、數學)、巫醫學、動植物學(含種莊稼)。
陳虎頭領銜教授神學與薩滿祭司類醫學,孫虎牙教授巫醫學,殷虎爪、鱷魚尾教授動植物學。現在的狀況不可能有合適的大學學生,所以高中成為重點,四位權勢人物都到高中授課。小學教育由祭司承擔;現在的祭祀儀式少了,祭司也都無事可做,都去教書吧。
四個權勢人物進入會議廳後沒有說一句話,也沒理睬任何人;會議快結束的時候四個人沒打招呼,起身離開。
學校在燒荒過後,大雪來臨之際開學了。對於種地來講,這幾個月的冬天是休息的季節,所以沒事的人都到學校去讀書,周圍的村裏人也送來不少小孩進小學讀書。當初的北糜子少年聯盟成員都進入高中學習,把這個少年聯盟的名號帶進了中學。
陳虎頭主持,北糜子的文字再一次修訂,這次修訂後基本上可以定型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再修訂。不過新文字還會不時地出現,那是因為有表達的需要,比如孫虎牙的經絡,就出現了一大堆的生僻字。
學校開張了,書寫用的紙快用完了。糜子地的紙來源於一種無花果樹皮,格雷特河穀沒有這種紙。來到北糜子後,孫黑曜就帶領工匠試製,嚐試了無數種樹皮,都沒能造出新紙。現在沒紙可用,殷生火找孫黑曜要紙,沒辦法,孫虎牙又從祖宗的廢紙堆裏找出一張秘方,內容是怎麽用蘆葦、樹木、爛布造紙,怎麽造墨水、造筆。
工匠們折騰了半年時間,多出了很多新鮮的人名字,有紙漿、蘆葦紙、杉樹紙,棉麻紙等;還出現了一群姓墨的,墨水的墨,跟墨承的墨不是一個路數。新型紙的質地比糜子地的樹皮紙差的太多,所以很重要的資料還是記錄在樹皮紙上,不過都是祭司專用。孫家祖宗那部醫書就是用樹皮紙記錄,供奉在陳家醫檔的偏殿裏。
新紙製作簡單、產量大,官員與祭司開始普遍使用。抄書需要時間,學生還隻能偶爾使用,平常都在地上或沙盤上寫字。
北糜子終於變回了糜子地,高地上成片的莊稼,看著就讓人高興。產出想達到糜子地的水平還需要時日,但土地麵積大,人口少,所以從吃的角度來講,已經沒有了差別。加上每年的秋獵,生活水準已經高於糜子地。
村裏人現在才真正羨慕起北糜子人,整天無所事事,收獲、燒荒的季節忙上幾個月,下大雪的時候就開始休閑;春天播種的時候忙上幾天,接下來的時日裏又自由自在。村裏人不缺少衣物、食物,但大部分時間都要辛苦勞作,女人進林子采集,男人進山打獵,也就下大雪的那幾個月比較輕鬆。
所以,村裏人也要種地,也要讀書識字。
孫家壟斷了北糜子的工具製作,這是一個技術問題,別人也可以做,自己做個工具有什麽問題?問題是自己做的不好用,紙的大批量使用更是如此,別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麽搞。燒陶還好說一些,但自家部落燒的陶器沒有孫家的耐用,也沒有孫家的好看。就連村裏人的陶器都被孫家打壓的快沒生意了,也就是孫家不編籃子,所以村裏人的籃子仍舊是暢銷貨。
孫黑曜、孫南瓜時常找殷生火、陳四風的麻煩,要求聯盟付賬,但剛開始的北糜子連吃飯都成問題,怎麽會理會這種要求?現在不行了,北糜子吃喝不愁,孫黑曜又提出付賬,而且抬出了孫虎牙,說是族長定的規矩,以後任何人用作坊的東西必須付賬,否則不給貨。
殷生火與陳四風再也無法推脫,開始與孫家談判,因為所有的石頭礦、木材都歸北糜子部落聯盟所有,那你孫家也要付賬才能給材料;而且沒有北糜子軍隊的保護,你們孫家怎麽可能安安穩穩地開作坊?談來談去,最後定下來,孫家作坊的收益,六成歸北糜子聯盟,四成歸孫家。當然,當時還規定了有一成歸工匠,這是內部事務。
既然要交易就麵臨怎麽收費、算賬的問題。北糜子內部怎麽交易呢?討論的結果是用玉米餅作為交換的基本單位,所有的貨物都以玉米餅來定價,購買時用玉米來抵價。那麽一張玉米餅是多少?殷生火認為應該由孫家的工匠來確定一個合理的方法,什麽時候定好了咱們就開始交易。說完話,殷生火與陳四風笑嗬嗬地走了,留下孫黑曜與孫南瓜在春風中淩亂。
這沒有難倒意氣風發的孫家工匠,一個工匠發現了杠杆的道理,進而發明了稱重的秤。大家給這個工匠起了新名字叫秤,而後麵的秤砣、秤杆等相關的人名字又出現了一大堆。叫秤的工匠找了二十個出自不同著名大廚之手的玉米餅,在眾人的監督之下曬幹、稱重,然後切割出同樣重量的水晶塊作為標準,代表二十個玉米餅;而代表二十個玉米餅的水晶均分成二十份,每一份就是一個標準玉米餅的重量,這個標準就封存在孫家。
實際的交易不可能用玉米餅來結算,還是用玉米粒方便,經過協商,有了一個公允的折算比例,具體怎麽折算要看玉米的成色。這次輪到殷生火與陳四風在夏風中淩亂了,還有這樣的方法?交易的推行沒法阻止了。
不過,實際交易時還是有點複雜,每次交易,買方都是推著幾車玉米交換貨物,計算也是複雜,沒學過數學的搞不明白。孫南瓜總覺得麻煩,但又不知道該怎麽辦;想了一陣子沒人能想到大家都認可的辦法,慢慢地也就沒人提了。
各部落之間包括村裏人部落的交易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以玉米餅來計價,用玉米來交換。村裏人總覺得哪裏不對,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村裏人認準了一點,自己必須種莊稼,不說玉米現在是方圓上千公裏的硬通貨,光看著嘴裏就流口水。最重要一點,種莊稼比漁獵、采集清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