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說一句文臣如雲武將如雨不為過吧
“老師,您嚐嚐這個茶”,於琦斟了一碗青碧色的茶湯呈給朱皓:“這是我在錢塘的時候,當地人送給我的茶葉,用開水衝泡過後,清香甘甜、回味悠長。”
在朱皓飲茶的時候,於琦順便介紹起這份茶葉的來源:“在錢塘城西,有一大湖,湖之西北有一山,山上有幾株老茶樹,當地人常采開春後新發之嫩芽,曬幹之後再用開水衝泡,味道極佳,據說還有寧神明目、清肝利膽的功效。”
朱皓是正月裏過了上元節之後來的南昌,他是以天子使者的身份來宣讀朝廷加封於琦為揚州刺史的詔書的。
兩人見麵之時,各自唏噓不已,經年未見,再見時已是天差地別。
彼時於琦為喪家之犬,在孫策兵鋒下帶領族人背井離鄉,而朱皓受困於諸葛玄,不得不輕身前往丹徒向劉繇借兵;如今一別經年,於琦已經覆滅孫策、全取江東四郡之地,麾下精兵數萬,良臣猛將不計其數,而朱皓卻是形容枯槁、意誌消沉,從光祿勳的位置退了下來,打算回鄉安置完朱儁的遺骸後,便在家鄉結廬而居,不複出仕。
於琦怎麽會讓朱皓就這麽隱居起來呢?他正在為沒有合適的軍校負責人而煩惱呢,可巧朱皓就來了,於琦怎麽會放過他呢?這次過來,就是為了勸說朱皓的。
“嗯,不錯”,朱皓放下茶碗,滿意的點頭道:“這是老夫從未喝過的全新飲品,甚好,甚好。”
朱皓這段時間在於琦這裏好吃好喝的,不論是精神還是體魄,都逐漸變好,再也不是剛見麵時的消瘦模樣。
“老師”,於琦湊上前去,笑嘻嘻的道:“老師您看,您喝也喝了,學生想求您辦件事,您看……”
在朱皓的側目以視下,於琦故作羞澀卻毫不猶豫的道:“如今學生的隊伍越來越大,各級軍官素質不一,學生就想設立一所講武堂,專門給各級軍官傳道受業。老師您身負師公一生所學,實乃當世兵學大家,是以學生想請老師來做這個教授。”
“我也知道老師這一年多來心力交瘁,所以我也不敢催您,您看您接下來要回鄉結廬而居,為師公守陵,恰好可以借這個機會整理一下師公的用兵心得,整理出一份能夠讓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軍官都能聽得明白的帶兵綱要。”
於琦的“厚顏無恥”讓朱皓都為之側目,不過朱皓這一年多來跟隨朝廷腳步的經曆,也讓他看開了很多,麵對於琦的“過分”請求,朱皓也僅是付之一笑:“也罷,老夫就豁上這把老骨頭,最後再助你一次吧。”
朱皓說完之後,撫須沉吟了一會兒,又繼續說道:“老夫的長子,年紀比你稍長一些,跟隨老夫多年,粗通軍略,你留在身邊試用一段時間吧,若是得用,便留下,若是不得用,你便給我送回來。”
“哈哈”,於琦靠近朱皓笑著道:“老師還是心疼我這個弟子啊,知道我身邊缺乏人才,便把師兄給弟子送來了,別說師兄盡得老師真傳了,就算隻得了老師三成真傳,也足以統率一軍了。”
於琦答應的痛快,朱皓反而沒有太過高興,而是板著臉道:“軍中不可兒戲,豈不聞紙上談兵之故事?總之你先留在身邊曆練曆練吧,切莫讓他一開始就執掌兵權!那是在害他,更是在害你!”
“多謝老師提醒,弟子省的。”
“你明白就好,回頭我讓他來找你”,朱皓說了一句,隨手拿起於琦放在桌案上的茶葉包:“這茶葉我挺喜歡的,我就不跟你客氣了。”
眼睜睜的看著那僅有的一包極品雨前龍井被朱皓收進懷裏,於琦心疼的暗抽了兩口涼氣,強作歡顏道:“本就是孝敬您的,原打算給您送過的,您給拿走了,倒還省的弟子多跑一趟了。”
“嗬嗬”,朱皓輕笑著揮了揮手,在於琦的恭送下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書房,返回他居住的側院——自朱皓前來南昌之後,於琦便把朱皓接進府中,安頓在側院之中,由陸筠親自調配藥膳將養身體,若非如此,朱皓的精氣神怎麽會這麽快恢複?
回到房中,竟見徐庶坐在桌旁,正拿著一個茶碗自斟自飲,悠哉的很。
見於琦進來,徐庶笑眯眯的道:“主公,這茶葉是真的不錯,什麽時候賞我一點嚐嚐?”
“沒了,全沒了”,於琦沒好氣的道:“剛才都讓老師拿走了,不過我已經傳信給吳縣了,讓他們把今年的茶葉都給我留下來。”
“對了,你這個時候過來,可是讓你整理的東西有了結果?”
自於琦全取江東四郡,回到南昌又接任揚州刺史以來,已經過去了好幾天,這些天,於琦便讓徐庶會合各部將校,擬定了一份功勞薄,記錄了去年下半年連番征戰以來的有功之士及其所立的功勞。
有功不賞,非明主也。
將士們在前方流血拚殺,有功,然而功勞並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後方的很多工作,其重要性並不比前線拚殺低,要不然蕭何也不會是三傑之首了。耕作、織造、商貿、轉運……等等,這都是功勞,有功不賞,有勞不酬,當的哪門子主公?
厚厚的一摞名單,記錄了從孟建、是儀等人到普通士卒的功勳功績。
這其中的很多人、很多事,於琦都有印象,甚至其事跡於琦都可以說的頭頭是道,諸如太史慈、甘寧等人的功績就不用說了,譬如這一條:陸遜,防守南昌城,挫敗孫策部將周泰偷襲南昌城的陰謀,並擊殺周泰,使南昌城免於戰亂,記大功一件;還有這一條,李通,就任皖縣令以來,數月之內剿滅境內山賊水匪十餘次,境內為之一肅,墾荒數百畝,招攬流民兩千多戶、幾近萬人,記大功一件。
像陸遜、李通這樣的,雖然沒有太史慈、甘寧那樣的赫赫戰功,但他們的功績,並不比後者低多少。陸遜、李通這算是默默有聞的了,還有很多默默無聞的,他們同樣是於琦全取四郡的功臣,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送走了徐庶,於琦又反複審閱了這份名單,還提筆塗塗改改了幾處,隨後便在書房內負手踱步,偶有所得,便會在一旁的紙上記下來。
《左傳》有雲: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司也。於琦的理解是“器”,指的是公器,專指權利,包括軍權、財權、人事權;“名”指的是名義、名分、大義,包括封賞、祭祀、典書等,這是主君的司職,萬萬不可假手於人。
而對有功之臣的封賞,既屬器又屬名,唯有於琦自己可以操弄,徐庶也是知道這點,所以在把名單奉上之後便主動告辭離開了。
對部下的封賞,是件大事,封賞合適到位的話,是對部下之前所立功勞的酬賞,對未來繼續努力的激勵;封賞的不合適的話,不但不會起到酬賞激勵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在部下的心中埋下怨憤的種子。
經過連夜斟酌對比,於琦終於擬定了最終的封賞名單。
其中徐庶以參讚謀劃之功,升為別駕從事。別駕從事,全稱為別駕從事史,《百官誌》有雲:別駕者,別乘一專車,故謂之別駕,職責是從刺史行部、錄眾事,通俗點講就是刺史的副手,俗稱常務副刺史,主持刺史府日常事務。
於琦的老部下中,個人司職變化如下:是儀為丹陽太守如故;孟建除豫章郡丞之職,擢為豫章太守;虞翻除會稽功曹之職,擢為治中從事,主錢穀薄書;劉曄為主簿,主錄閣下眾事、省屬文書;以太史慈為兵曹從事,主兵事;石韜除南昌縣令之職,擢為功曹書佐,主選用,許劭為月令師,主時節祭祀;於吉為醫官令,掌醫學院事;劉繇之子劉基,入職親衛,被於琦帶在身邊以作培養。
以上人中,虞翻是個例外,之所以算在老部下中給予拔擢,相識較早算是一個方麵,能力出眾、立有功勳也算一個方麵,其實主要還是因為虞翻是會稽郡本地人,是於琦這次提拔的高級官員中唯一個江東人士,算是於琦給江東士族的一個定心丸。
畢竟於琦的這些老部下中,沒有一個是江東人士,竟全是江北人,其中徐庶、孟建、石韜是豫州潁川人士,且是同鄉好友;是儀跟太史慈是青州老鄉;劉曄雖然是揚州人,卻是九江成德人士,地屬淮南,在江東人眼中同樣屬於江北出身,而於琦目前的地盤全在長江以南,必須考慮、照顧到江南士族的感情、意願。
除了虞翻之外,吳中四族中的顧雍,被於琦任命為簿曹書佐,主簿書,被於琦留在身邊聽用,算是正式進入於琦的官員班子,成為於琦考察的對象。另有陸遜,被於琦充入親衛當中,跟顧雍一樣,被於琦留在身邊培養,加上跟於琦親戚關係,雖無實職,日後前程卻不可限量。除此三人,另有會稽故吏、山陰人賀齊,被於琦任命為會稽郡南部都尉,負責征討、收服會稽中南部的百越諸族。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江東士族子弟,被於琦任命為縣丞、佐史等低級官吏。
與前麵對文官們封賞時的各種權衡、考量不同,對人數更多的軍中將校士卒們的封賞卻簡單很多,諸多武將中,於伍被於琦從新寓縣中調回,接掌親衛,於琦的親衛一直控製在一千五百人左右,之前一直由於氏子弟充任,如今調走了一批到軍中接任屯長、軍侯,又擴招了一些諸如陸遜及軍中遺孤之類的英武少年。
於拾跟朱武這兩位元從老將,朱武被於琦任命為豫章都尉,於拾則被於琦從水軍調離,留在身邊組建專門的情報部門。
除了這三位元從老將,軍中諸將之首者,當屬太史慈跟甘寧,其中甘寧被於琦任命為樓船校尉,執掌揚州水師;太史慈丹陽都尉之職如故,又被於琦加封為丹陽校尉,執掌新設立的丹陽營,成為跟甘寧一樣的封號校尉,為於琦帳下諸將之冠。
至於丹陽營,則是於琦效仿後世的衛、都等軍中編製,專門募集丹陽精兵設立的一支軍隊,員額五千人,以太史慈為首任營校,作為獎勵太史慈及丹陽精兵在於琦攻取吳郡、會稽郡之戰中所立的功勞。
除了丹陽營之外,於琦還打算設立其他的軍營,隻是暫時還沒有合適的機會,而且以後這些軍營的主官都要輪換,這都是後話了。
在太史慈、甘寧之下,朱桓、李通作為投靠於琦較早的一批將領,被於琦擢升為校尉,各自獨領一軍,分掌兩三千不等的人馬;接著就是徐盛、董襲、許幹、蠻王等人,除了蠻王的義從軍校尉之職不變、多賜財帛以作賞賜之外,徐盛、董襲、許幹三人皆被任命為都尉、司馬之職,各掌千人至數千人不等之軍。
以上這些皆是曆史名將,除了他們這些有曆史光環加身的將領之外,在這次的征戰中,還湧現出了諸如隋文、程飛、劉輝、年光等英勇敢戰之輩,皆被於琦按照功勞大小分別拔擢為屯長、軍侯等職。
除了這些於琦原本的部屬,在孫權敗逃、孫氏勢力全麵退出江東之後,於琦還接手了以周瑜、呂範為首的諸多孫氏降將降臣。
對這些孫氏降臣降將,於琦也做出了不同的安排,其中周瑜為長史;呂範為廬陵長,由蠻王率領義從軍配合,負責討滅豫章中南部山中不臣之山越部落,其第一個目標便是去年為周泰偷襲南昌行方便之門的幾個山越部落。
還有降將中唯一個服侍過孫氏三代主君的老將朱治,因其出身丹陽的緣故,被於琦任命為歙縣長,負責平定丹陽南部的黟縣、歙縣、於潛三縣中的盜賊、宗賊以及不臣之山越部落;朱治的養子朱然,年方十五,僅比陸遜大一歲,則被於琦接到身邊充入親衛,待遇一如陸遜。
另有九江豪傑蔣欽、少年豪傑呂蒙、吳郡豪傑淩操、廬江豪傑陳武等人,皆被降職收入軍中留用,其中蔣欽、淩操、陳武三人,皆被降為屯長,呂蒙降為隊率,此四人,被於琦盡數收入帳下直接統領,觀其德行、言談,以作考察。
普通士卒亦有封賞,視其戰功,或提拔給伍長、什長、隊率等低級軍職,亦有田地、錢糧、布帛,甚至牲畜等實物獎賞。
至於投降的萬餘孫氏士卒,其中大部分被於琦揀選之後編入各部,計有八千眾,少部分被於琦發配到彭蠡澤西的軍屯場中,接受勞動改造。整編了這部分孫氏降卒之後,於琦的兵力較之戰前竟然還有些許提高,計有三萬餘眾!
於琦既已敲定封賞內容,接下來便是行文各處,將封賞發放到個人手中,普通士卒自是歡欣鼓舞,就連出戰數月的義從軍將士們也都欣喜異常,抱著錢糧布帛連聲稱讚於琦是個好官、好首領——講信用,夠大方!
以至於於琦要在半個月後繼續征發他們隨呂範南下討伐各處不聽話的山越部落,他們也都欣然從命,紛紛表示半個月的時間足夠他們回到部落與家人小聚了,絕對不會耽誤於將軍的戰事——難得碰上於將軍這樣講信用又大方的漢人大官,義從軍中又有員額限製,他們可不想被人頂了自己的名額。
普通士卒們容易心滿意足,各級官吏就不一而足了,抱怨者有之,但大部分人對於這個結果都是滿意的。
結束了七天的休沐之後,於琦召開了他上任揚州刺史之後的第一次軍政會議。
南昌城中,原本屬於南昌郡守的府衙,此時被於琦改為揚州刺史府,府衙大堂還是那個大堂,但與一年前於琦剛上任豫章太守時的寥寥數人相比,現在的文武群臣堪稱濟濟一堂,較之一年以前何止擴大了數倍。
高居首座之上,看著這麽多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將向自己行禮,於琦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豪氣頓生。
“諸位都休息好了?對你們的新職位可還滿意?”於琦先是開玩笑似的來了一句:“不滿意也就這樣了,以後有的是立功的機會,隻要你們好好表現,你們的功勞,我都是看在眼裏的。”
“這次召集你們來,是有幾點部署想在州內施行,希望能集思廣益,元直……”
接到於琦的通知,作為於琦副手的徐庶從懷裏摸出一份文書,當眾宣讀起來。
在這份文書上,於琦對接下來的工作做出了幾點部署:首先就是要養民,具體來說就是在農事上派出農官,在即將到來的二月春耕裏,到各郡縣推廣新寓經驗,但是不可強迫;在手工業上繼續鼓勵來料代工,激發民力,增加百姓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軍需儲備,尤其是羽箭、甲片等消耗品的儲備。
另外於琦之前派出的探礦隊,也在這段時間內傳來好消息,他們分別在宜春縣境內發現了石炭礦、在鄱陽縣境內發現了銅礦。其中石炭將會代替薪柴,成為百姓生活中的主要燃料,至於銅礦,那用處可就大了,冶錢、鑄甲、打造軍械零部件……
其次就是軍政,得益於收割豫章宗賊得到的豐厚財貨,於琦決定繼續擴軍,在郡縣守備軍之外,要把包括水師在內的野戰軍數量擴充到五萬以上;而且現有軍隊也不能歇著,在袁術還沒稱帝的這段時間內,各部要輪流出擊,清剿各地盜賊、肅清地方治安,為即將到來的北征創造一個穩定的後方環境。
然後就是招賢攬才,於琦將在沿江的丹徒、秣陵、柴桑三地分設招賢館,招攬各地賢才,一經發現,立刻送往南昌。
在這些之外,還有一些提高匠人地位跟待遇的決定,於琦根本都沒有拿到這上麵來說,他自己默默就做了。像是船匠、木匠、鐵匠、醫工、紙匠、陶工、織工等等,盡皆納入於琦之前設立的將作院,並在將作院下另立有司,設有丞一、吏二,分管各類工匠,其中丞秩三百石,吏秩比二百石;至於將作院的院令,則由於琦新任命的主簿劉曄兼任,相信以劉曄的傳承,再加上於琦的腦洞,定能讓將作院大放異彩。
徐庶念完之後,便收起文書,攏手回到原位,靜待諸同僚表態。
於琦的幾條部署,雖然中規中矩,卻都是老成持重的勤政愛民、奮發圖強之舉,群臣自然無不應允,唯在細節之上,仍有些許異議。
譬如孟建,作為堂下地位僅次於徐庶的文臣,甚至從俸秩品級來說也是堂中最高的文臣,便當先出言道:“主公,南昌府庫雖然豐厚,但是這次遍賞全軍已是花費良多,接下來還要再次擴軍,還有連番的征戰,未免府庫空竭,屬下建議擴大榷場、鼓勵商貿,拓展財源。”
“此事不妥”,孟建的提議剛剛說完,就被於琦拒絕:“農為百業之首,必須以農為主!榷場可以擴大、商業可以鼓勵,但決不允許大張旗鼓的來。”
真是屁股決定腦袋,以前於琦覺得穿越以後就該鼓勵商業、發展工業,等到了真的穿越到漢末,他才發現,都是虛的,隻有種田、隻有糧食才是根本!百姓要果腹,將士們要吃飽、要發餉,沒有糧食,萬事休談!
繼孟建之後,虞翻第二個站出來建議道:“使君貴為揚州刺史,不應該繼續留在南昌,而應該將治所遷往揚州腹心的丹陽、吳郡兩地。”
“這個提議很好,不過現在還不到時機”,於琦理所當然的拒絕了虞翻的提議,此前已經議定的北征、西進兩大戰略,還有比南昌更合適的指揮中心了嗎?
再說了,於琦治豫章也不過一年有餘,連豫章一郡的民心都沒有完全收服,連豫章一郡之地都沒有完全消化,就談遷移治所之事,太過著急了些,正如於琦所說的那樣:時機未到。
接下來出列發言的卻是於琦的元從老人,如今執掌功曹的石韜,他建議設立書院,在如今紙張量產、印刷麵世的基礎上,廣收學員,從少年開始培養讀書之人。這個建議卻是難得的得到了於琦的首肯。
在石韜回到原位之後,武將隊列中早就有人按捺不住,起身出列,不過跟文臣們次第有序相比,武將們就沒那麽好的脾氣了,就拿現在來說,太史慈跟甘寧兩人就幾乎不約而同的起身出列,兩人互不相讓、怒目而視的樣子讓於琦不禁頭大。
這兩個人,什麽時候開始不對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