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安王爺輕籲了一口氣,眼睛轉而看著那青煙嫋嫋的香爐,點著頭,喃喃地說,“說得好,說得好。”
他晦暗的雙目逐漸有了光彩,他回頭讚賞地看著馨月,“你有一個好娘親,落霞,謝謝你。”說完,他拉起馨月的手,放在唇邊輕吻了一下。
馨月的頭“嗡”了一聲,顫抖著說,“王爺折煞奴婢了。”安王爺點點頭,“這個謝字,你當得起的。好了,你去吧!我要歇一下。”
馨月站起身,有些渾渾噩噩地向安王爺道了別,便腳步虛浮地走回了自己住的小屋。
回到屋裏,馨月愣愣地坐在床榻上,久久沒動,隻覺得心在狂跳,跳得她有些喘不過氣來。
她將那隻手舉在眼前,看了很久,然後淒然一笑。自己一個罪奴,怎麽能妄想高攀王爺?
不!她不是罪奴,她是被冤枉的,方才王爺都說了,睿王爺是被冤枉的,睿王爺是被冤枉的,那他們這些因為睿王爺一案受到牽連的不就都是被冤枉的了嗎?對,她不是罪奴!她是一個自由身!
不,睿王爺是被冤枉的,那隻是安王爺的看法,朝廷可不這麽看。在朝廷眼裏,睿王爺就是叛國之人,而他們也永遠是有罪的。除非這天能變了,否則他們永遠都和睿王爺一樣是罪人。
馨月無望的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來,若是自己真的能跟王爺在一起,就身份而言,隻能是個侍妾吧,但就是個侍妾,也會有人來查驗她的身份,到那時,不但她自己在劫難逃,隻怕王爺也會受到牽連。
朝廷中的董皇後和董國舅,正愁找不到王爺的把柄呢!自己這樣一來豈不是將王爺至於極危險境地嗎?秋月她們,說話都十分謹慎,怕給王爺帶來災禍,自己又怎麽能陷王爺於險地呢?
馨月將手放在自己的唇邊,淚水洶湧。方才,當王爺說他知道睿王爺是冤枉的時候,她差一點就要對王爺說,您認為睿王爺是冤枉的是嗎?我就是受睿王爺之案獲罪之人,那您也應該認為我也是冤枉的吧!
好險,好險,自己及時管住了自己的嘴,否則,即使安王爺保護她,為她保密,可是安王爺卻會被定為是知情不報,包庇朝廷罪犯。
馨月就這樣一直僵坐著,一直到傍晚時分,也沒人來打擾。後來她才知道,那天王爺一天沒有用飯,一直坐在後院正屋裏。
府裏的人都是惴惴不安的,但是沒有人敢打擾王爺。王爺沒有用飯,府裏的其他人也沒心思用飯,一直到天快黑的時候,王爺才打開正屋的門,自己將輪椅轉到門口。
一直等在院子裏的雨兒和雷匡急忙站起來,迎過去推起王爺的木輪椅。
王爺看到院子裏一眾人等擔憂的目光,有些愧疚地笑了笑,“讓大家擔心了,這是我的不是。”
轉頭又看看李媽媽,“李媽媽,看來大家都沒用飯吧,趕快擺飯吧!以後大家記得,別為了我的緣故耽誤了大家用飯,大家各自都有事要做,不要為了我的事耽誤了大家的生活,那樣我豈不是罪莫大焉。”
大家看王爺平靜如初,擔了一天的心這才放下來,才感到腹中饑餓難耐。王爺的目光越過眾人,看向站在廂房門口的馨月,微微點了點頭,似是打招呼,又似是致歉,馨月心裏一熱,連忙低下頭。
眾人隨著安王爺一起到了前院,進到中廳裏,中廳已經擺好了兩個桌案,一大一小。
大的桌案是奎叔、雷氏兄弟以及幾個侍衛用,小的供秋月、春草、馨月和李媽媽,還有雨兒墨兒用,王爺坐在木輪椅上,用餐不便,奎叔找了木匠給王爺做了一個小桌,可以穩穩當當地架在木輪椅上,能讓王爺很舒服地用餐。
原來的花匠老顧和馬夫還有門房的人在門房裏用飯,有客人來訪好通傳。
飯食還是雜糧饃饃,一葷一素兩個炒菜,還有一盆雞蛋湯。
看到雞蛋湯,馨月差點兒叫起來,她忽然想起自己這一天光顧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裏,忘了喂雞!那些寶貝雞隻是早晨吃了一頓,中午和晚上都沒吃。
一想到這兒,馨月有些坐立不安起來,雖已是餓得饑腸轆轆,這一頓飯卻吃得索然無味。
好歹吃了幾口,馨月便離開桌子,向王爺告退,王爺沒說什麽,隻是點點頭。馨月從中廳出來,天已經全黑了,廊簷下隻掛著兩隻燈籠,院子裏顯得有些昏暗。
馨月忽然想起了當初怡情樓的夜晚,一串串的紅燈籠將各處照的通亮,熱鬧、喜慶,便是平時極有涵養的人,到了這一片透紅之中,心思也不免活絡起來。
馨月有些自嘲地搖搖頭,從門口的架子上摘了一個小燈籠,點著了,就著那昏黃的光亮慢慢向後園走去。
進到後園,她小心翼翼地沿著僅有半尺寬的小石子路向雞舍走。自從那次出了馨月不小心將雞下在草叢中的蛋踩碎的事,老顧就給馨月用石頭子兒墊了一條小道兒。
雞兒是不會到石頭子兒上下蛋的,隻要在石子路上走,便不會再有踩破蛋的事。
馨月走到雞舍前,蹲下身,看到她的寶貝雞們都已經自己回了窩,此刻都老老實實地蹲在棲木上,許是聽到了馨月的腳步聲,幾隻雞睜開眼,嘴裏發出嘰嘰的輕叫聲。
馨月站起身,伸手到上一層雞兒們下蛋的草窩裏摸了摸,竟摸到了幾顆蛋。
看到這情景,馨月不覺得又喜歡又慚愧,她的寶貝雞們今天隻吃了一頓飯,卻不吵不鬧,還照樣下蛋,實在太讓人疼了。本應該給雞們弄些好吃的,可是雞夜裏看不見東西,隻好等到明天了。
馨月在雞窩前站了好一會兒,直到聽到秋月她們說話的聲音才急忙站起身,想來她們是收拾完廚房才回來的,不知道王爺是否也再能回到後院。
馨月按捺著心跳,順著小石子路輕輕走到房子轉角處,用牆角影住燈籠,向外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