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了解自己
昨天很多基金經理公布了最新持倉,有一些高估值板塊裏的個股被加倉了,上雪周邊就又有朋友想跟著一起買,這讓上雪頭疼不已。
眾所周知,基金持倉公布都是滯後的,當我們看到的時候人家已經買完了,人家買的時候大概率有那麽幾天價格下來了,人家吃到了坑,但是你現在才知道坑已經沒有了。
我們買股票不應該看人家加倉或者減倉了什麽,還是要看這個股票究竟是不是好股票,價格究竟是高估還是低估,如果我們經過獨立判斷後公司還是好公司,我們就可以買,大神買不買我們都應該買。
相反,如果我們看到有大神買了一個高估的東西,我們就要警惕了,是不是大神抓住了美好的價格?這個美好的價格現在還在不在?如果已經不在了,我們還買不買?買的話應該買多少倉位?
這些都是問題。
做投資,我們其實應該每天不斷向自己提問,我們手上的錢都是辛辛苦苦賺來的,不要為自己任何一次衝動買單。
大家要知道,消息是有傳導鏈的,當傳導到我們可以在新聞裏看到的時候,已經屬於傳導鏈的最終端了。
我們以為我們撿了一個大便宜,其實人家都已經建好倉等著我們進去抬轎子了,這個時候我們得先看看點位,如果價格還是非常低,後麵進來給我們抬轎子的人還會有很多,我們就可以進。
不過你們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底部區間,你們就會發現有些頂流基金經理進場挺早的,似乎還沒跌到位他們就進了,那是因為他們資金量太大了,如果他們等到底了才進,隻要一買價格就立刻會上去,那麽他們的平均成本其實跟他們先買也差不多,先買還能逢低加碼,慢慢把一個真正的底買出來。
市場底猜出來是小概率事件,而買出來才是大概率事件。
記住上雪一句話:底,是買出來的。
同樣的,頂也不是猜出來的,而是賣出來的。
每次牛市後期,巴菲特提前很早就慢慢跑,邊打邊撤了,他要的也就是一個高估區間的平均值,因為他如果到最後一刻才跑,一時間誰去接他百億資金的盤子?
所以大家以後如果看到市場上某些大神以一個你覺得高估的價格進場,再以一個你覺得不算太高的價格賣出,一定不要奇怪,畢竟錢多也有錢多的煩惱。
不過我們也不要太貪心,邊打邊退這個動作依舊要成為我們身體的一種本能反應,這樣才不至於因為貪心而萬劫不複。
《巴菲特的投資組合》這本書裏提到,成為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視股票為企業
2、擴大你的投資規模
3、降低投資組合換手率
4、使用不同衡量業績的標尺
5、學會概率思維
6、懂得誤判心理學
7、對市場預測視而不見
8、等待最佳擊球機會
其中視股票為企業、降低投資組合的換手率、學會概率思維、對市場預測視而不見我們之前已經論述得很清楚了,本章我們探討下擴大投資規模、使用不同衡量業績的標尺、懂得誤判心理學與等待最佳擊球機會。
1、擴大投資規模
這個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所有的錢都用於投資甚至借錢炒股,擴大投資規模說的其實就是敢於在優秀低估的好公司身上下重注。
而好公司一般是那些盈利增長在5年、10年甚至20年以後盈利都比今天多的公司,滿足這些條件的公司真的不多,一旦我們發現了就要敢買。
當然,這種敢買並不是說你們要把身家全押上,之前我們講集中投資的時候說過,重注就是10%左右的資金,因為我們總共也就隻買10至15家公司。
巴菲特坦誠說:“如果我不打算投入自己身家的10%在一家企業上,我就不想買它了。如果我不打算投入那麽多,說明這個主意也不怎麽樣。”
巴菲特提醒我們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擁有的是最好的企業,它有最小的財務風險、最佳的長期前景,那麽,有什麽必要將你的資金投給排在第20名的企業,而不是投給最好的企業呢?
當然,上雪再次提醒大家,這個是拿起尚方寶劍的基金經理才用的,如果你不具備分析企業的技能,那麽就采用廣泛多元化的投資思路,去買指數。
2、使用不同衡量業績的標尺
其實我們每一次投資,我們所采用的投資策略與我們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以及達到預期收益所需要的時間密切相關。
為什麽我在這裏說的是“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不是“我們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會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不斷改變。
基金經理也是一樣,那些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經曆過一輪甚至幾輪牛熊轉換的基金經理想的更多的往往是防守,他們的投資組合的業績會隨著他們工作年限的增加而趨於平庸,但組合表現也更平穩,他們不再像他們年輕時那樣追求一年翻倍的收益,他們後來認為年化15%慢慢跑更好,長期跑下來可以甩開很多人。
當然,這裏頭也有一些管理規模的影響因素,盤子足夠大的話,太過激進的方式就不適合了,而且市場也有市場的規則,不是你想激進人家就願意放出足夠多的籌碼讓你激進的。
所以,個人的風險偏好會變,因為這裏頭有內生變量也有外生變量。
但是如果我們給我們手頭上的資金做一個分類,我們會發現各個分類下資金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而且相對穩定。
比如養老的錢,我們追求的就是穩,就是嚴控回撤,保證極端情況發生的情況下我們的本金也是基本安全的,長期下來的盈利要求必須是跑贏通脹,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我們還能撈個5%至8%左右的理財收益,那麽本金就能越滾越大。
養老基金不是用來賭博的,是用來給我們底氣,讓我們在其他領域敢於博取高收益的,投資是為了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差,更不是隻要我們判斷錯一次,就老無所養。
所有的投資行為背後都有概率,隻要概率不是100%,我們就都有輸的可能,所以不要滿倉壓在一個你覺得贏麵很大的股票或者板塊上,養老的錢必須留出來,相對應的投資組合構建也必須做好。
再比如子女教育基金,如果我們打算自己構建投資組合的話,要算好這筆錢需要的時間,如果是三五年之後,那麽我們就要尋找那種三五年下來具有確定性收益的投資標的,而不要僅僅隻看短期這一城一池的得失。
當然,這類基金也要求控回撤的水平足夠高,隻不過控回撤不一定必須加入什麽債券這種資產,隻要你們買的東西足夠低估,甚至是曆史最低估,安全墊很厚,這本身就是控回撤的有效手段。
還有一部錢,就是我們真正用來做投資的,這部分錢的風險承受能力很高,我們稱之為“閑錢”。
“閑錢”的概念就是,如果我們全輸光了,我們的生活費不受影響,養老和子女教育不受影響,我們的社會階層也不會受影響,總之就是這部分錢就算全沒了,我們也照樣能吃得下睡得著,對於這部分錢的使用,我們可以相對而言激進一些。
上述其實就是對於不同目的的資金,我們使用不同的業績衡量標尺,巴菲特這樣的集中投資者肯定用的是價值投資模式,所以他不會以短期的價格變化來作為他投資組合業績的衡量標尺。
巴菲特使用的方式叫:透視盈餘。
具體方法如下:“將你投資組合中所持企業的整體收益能力,計算成每股盈利,乘以你所持有的股數。按照巴菲特的解釋,企業所有者的目標,是構建一個10年之後,可以提供最高透視盈餘的投資組合。”
3、誤判心理學
玩投資其實大部分時間玩的就是心理學,做短線我們要判斷別人的心理,做長線我們要能夠抗衡自己的心理,無論我們的敵人是大眾還是自己,我們都不能多次發生誤判。
當有朋友跟上雪說他能承受30%的回撤時,他實際隻能承受10%,這就是他對於自己內心風險承受能力的誤判,這種誤判存在於大多數投資新人當中,上雪還親眼見過有人對外宣稱他能扛50%的跌幅,結果才跌了3.98%,他就割肉離場了。
所以《雪視角》開頭的部分才要跟大家強調,你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麽了解你自己,你自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在做投資的過程中損失掉的那些學費要引起你的反思,你反思的不應該隻是你標的的選擇,買入賣出時間點,更應該是對自己個人心態的認知。
如果投資標的、買入時間、買入價格都沒錯,但你還是覺得每天非常難受,就說明你的倉位已經超出了你的承受範圍,買多了兄弟,你稍微減一點倉,你的心態就會好很多。
當然,如果你減下去了倉位,後麵股價又漲起來了,你也不要追進去了,因為還是那句話,倉位過大了又會超出你的承受範圍,你又會開始每天戰戰兢兢,如果這種情況出現了,說明你還是對目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誤判了。
真的不要覺得每天戰戰兢兢也挺好,你每天這種心情怎麽可能拿得住呢?
無數人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但凡倉位超過心理承受能力,一項原本確定性的高收益投資都很有可能跟我們毫無關係,甚至會被我們玩成一回本就賣的遊戲。
投資,要舒服一些,其實隻有舒服才能賺大錢,你總是很煎熬,那還是別幹這行了,長壽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