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雪視角> 第49章 良好心態

第49章 良好心態

  4、會計與納稅。


  關於公司的業績,巴菲特說很多人更願意相信被操控之後的收入,也不願相信真實的收入。


  但是財務造假這事兒其實是避免不了的,比如全球有影響力的會計師事務所聯合起來欺騙投資者,又比如會計準則製定得根本不合理,我們投資者在短時間內也是沒辦法的,除非醜聞被抖出,或者對相應的財務操縱問題立法。


  書裏用一句話抨擊這種社會現象:要想得到一份更好的財務報告,並不需要審計行業付出多大的努力。可是,他們沒能盡到自己的職責,事實上,他們成了同謀。要淨化整個係統非常困難,因為不再有好人和壞人了,六大事務所聯手就可以決定一切。


  拉裏·坎寧安說,“審計行業本可以好好聽聽巴菲特開出的富有希望的處方。相反,就在這個研討會召開的1996年,會計舞弊正在安然、環球電訊、奎斯特和世界通信等公司上演。這些事件以及其他類似事件曝光後,安達信倒閉,薩班斯法案重新規定了審計職能的架構,審計委員會重新獲得了對審計人員施加影響的權力,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也正式成立。”


  作為投資者,我們也不要對此過於悲觀,因為雖然很多財務造假問題我們無法提前預知,但大家要相信紙最終保不住火的,“扇貝跑了”和“倉庫被燒”這種借口用不了幾次就會被大眾的輿論推到風口浪尖。


  當然,我們如果隨便在資本市場上重倉某家公司,一定不買到財務造假的公司的概率就跟我們出門篤定天一定不會下雨一樣,我們不得不承認,小概率事件依然存在,就看它發不發生在我們身上而已。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專業知識先手動避一下雷,比如別身家性命都壓在一家公司身上,多投幾家,人家巴菲特就算搞聚焦投資人家也同時重倉很多家上市公司,而不是孤注一擲。


  還有就是上雪之前教過大家,如果公司賬上的經營性現金流很多,多到完全能夠覆蓋短期負債的,且喜歡給股東現金分紅的公司,基本上財務造假的可能性不大。


  巴菲特的公司財務處理能力很強,因為他們其實是在用一級市場的思維去做二級市場。


  比如巴菲特經常買公司買到控股,甚至全資收購,因此他有權力要求公司對他完全開放財務賬簿,有時候他甚至自己派團隊進場,依據所有的會計憑證把賬重新做一遍。


  上雪之前跟大家說過,巴菲特其實是一個企業家,他一直在用企業家思維,用一級市場的思維去投資,巴菲特買了公司很多情況下買了就不賣,剛開始他喜歡學老師格雷厄姆那樣撿煙蒂,但後來他也喜歡溢價買入成長型的好公司。


  之前我們說過,收購某家公司時支付的溢價,也就是高出公司賬麵淨資產的部分,就是商譽,巴菲特認為他之所以願意溢價收購,就是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如果一家公司未來有很好的成長性,那麽商譽部分應該永遠都不需要減值或者攤銷才對。


  巴菲特認為商譽在未來幾年內攤銷的會計準則基本就是扯淡,因為好公司會越來越好,所以好公司的價格在未來隻會越來越貴,對應的商譽金額也應該越來越高。


  巴菲特雖然是財務高手,但他也覺得有些公司的財務報表造得一手好假,連他都看不出來,但是即便是市場偶有這種造假公司,巴菲特也依舊會依據財務報表來評判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因為大部分的公司還是不造假的。


  巴菲特也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甚至有時候連人家工廠都不看,隻看報表就決定了是否投資一家公司。


  所以大家還是要端正心態,當我們在投資市場上被造假公司坑得血本無歸的時候,首先不應該怪人家財務造假,而應該怪我們怎麽水平那麽菜,竟然沒看出人家財務造假;怪就怪怎麽當初我們如此貪婪,為了暴富滿倉全押在一隻股票上,若非如此我們根本不可能血本無歸,怪就怪我們當初的投資策略太過激進。


  當初你有多貪婪,現在你就有多恐懼,大家記住這句話。


  其實這個道理放到婚戀市場上也是同樣適用。


  渣男和綠茶就跟那些喜歡財務造假的公司一樣,一直存在,但如果你老遇到渣男或者綠茶,那可能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巴菲特在看財報時有一個指標他覺得沒什麽用,這個指標就是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衡量的是公司淨利潤與平均股東權益的百分比,換一個說法,每股收益就是公司稅後利潤除以公司的股本總數,也就是我們普通股股東,每持有1股公司股票所能享有的企業淨利潤或者承擔的企業淨虧損究竟是多少。


  每股收益通常被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衡量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和投資風險的一個指標。


  大家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每股收益還挺有用?

  但其實這個指標是一個“打包的東西”,如果一個做藥品的企業今年突然賣了一棟樓,或者賣了一個廠房,也能給公司賺錢,這部分賣樓的錢會被計入最後的利潤裏麵,但你說賣一棟樓能體現一家製藥公司什麽競爭力?畢竟賣樓跟藥品生產八竿子打不著。


  所以巴菲特一般不會去看公司每股收益這個指標,他喜歡看企業單個業務的盈利水平,這個在招股說明書裏麵都有,會按公司主要業務進行收入和利潤的拆分。


  用巴菲特自己的話說,他看的是公司每個業務單元的經營業績。


  上雪提醒下投資市場的新手小白,別一上來就盯著人家企業每股收益和市盈率看,有時候這些指標會誤導大家,很多公司調節財報的時候基本都會在每股收益上動手腳,但是單個業務線可調整的空間非常有限,所以巴菲特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還是別偷懶,投資前好好翻翻人家季報年報看一下各個業務模塊,尤其是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投資心態,他不喜歡頻繁交易,他買入的所有公司,在他把錢付出去的前一刻,他的心態都是一樣的。


  這種心態就是:即便交易所關門,股市從此不開了,股票也不在公開市場上流通了,我巴菲特也不怕,因為我認為公司未來給我賺回來的現金流就能夠讓我收回投資並同時賺很多錢。


  巴菲特這樣的思路就是典型的一級市場股權投資思路。


  比如今日資本的徐新,網易當時都跌到幾毛錢了,都麵臨美國投資者集體訴訟了,她作為投資人都沒有賣,同時她投資京東1000萬美元,賺了150倍也沒有賣,直至後來京東上市,徐新也是因為基金到期,需要對付所以對京東進行了少量減持,大部分錢還是繼續留在京東裏麵。


  這樣的投資思路其實就是企業家思維,徐新很大程度上已經把網易和京東當作自己的企業去看待了,就如同高瓴資本的張磊對待騰訊和美團一樣。


  想當年騰訊出了一個不知道如何實現盈利的QQ之外,什麽都沒有,是張磊伸出援手拉了騰訊一把,後來騰訊股價飛漲,飛漲到連馬化騰都減持了,張磊還是依然不賣。


  其實在資本市場,大家找到一個好企業真的不難,很多人都能找到,也很多人都願意在低點買入,難就難在長期持有。


  究竟什麽樣的心態有助於我們長期持有?

  很簡單,買入之前你就問自己:

  如果我買入後明天交易所就倒閉了,我的股權不能在公開市場上流通了,我還願不願意買?


  我買的究竟是股票還是一個生意?

  上雪敢打包票,如果我們覺得我們買的是股票,那我們大概率是拿不住的,即便在左側區間,明知道這公司股價被低估,稍有風吹草動,市場上多幾個鬼故事我們就趕緊跑了。


  隻有我們非常清楚我們買的是一個生意的時候,我們才願意拿出更多的耐心,長期持有。


  最後,上雪用巴菲特的原話來給《巴菲特致股東的信》這本書的分析做一個結尾:

  巴菲特:“在我的記憶中,在過去的15年裏,我們從來沒在分析報告中提過每股收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都要求我們在五年財務概要中標明每股收益。但鑒於你提到的那些原因,有很多人關注這個數字,但我覺得這個數字的作用已經非常有限了,你還不如去看每個業務單元的經營業績,那些數字可比每股收益有用多了。所以,在我的記憶中,我從來沒在公司的年報中用過每股收益這個字眼。


  不管我們買什麽,無論是可口可樂、吉列,還是任何其他公司的股票,我們的心態都是一樣的:如果交易所關門歇業,就像1914年那樣,我們依然願意持有這些股票。如果交易所關門後我們就不願意擁有此業務了,那麽在交易所正常營業時我們也不會願意擁有。


  盡管如此,流動性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相對溫和的加分項,它不是減分項。對於伯克希爾的股東來說,它還是加分項。但如果流動性成了伯克希爾股東很大的加分項,那他們肯定不適合做我們的股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