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往上遊挖
本章接上回分析。
現在的新能源之所以很像1999年的互聯網主要有兩方麵原因:
第一是不少公司的市值都被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甚至透支了企業上百年的賺錢能力,再往上基本跟企業價值沒有關係,隻跟好聽的故事、盲目的信仰與韭菜們內心的貪婪有關。
第二,新能源是個很好的行業,但就跟1999年的互聯網一樣,你不知道最後誰會活下來,想想1999年的微軟,跟它同批起家的公司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所以你怎麽能確定你壓住的公司一定就是1999年的微軟?
巴菲特在太陽穀的聚會上給我們舉的車企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幾十年前的2000多家汽車企業中,隻有3家企業活了下來,而即便是活下來的這3家公司,出售價格都曾低於賬麵價值。
所以其實在新能源企業裏麵找失敗的公司要比找成功的公司容易得多。
上雪有不少朋友在矽穀的大公司工作,以前他們跳槽就在蘋果、穀歌、臉書、推特這些公司來回跳,當然也有不少跳去各行各業的中小公司,但矽穀今年做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的創業公司非常多,以至於今年一旦我有朋友跳槽了,下家不是搞新能源就是搞自動駕駛的初創公司。
一個爆發性增長的行業,必有其爆發的理由,因為技術的變革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改善,甚至還順帶為碳中和做些貢獻,即便懂得目前全球能源供應體係的專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車就算是全球普及,也不能減輕多少全球碳排放,但老百姓就很信這事兒。
上雪要提醒大家,當我們看到一個新的,沒什麽人懂的,爆發性增長的行業,我們一定要小心,因為很多時候這種爆發性增長所帶來的繁榮與古代一場大規模戰役也差不多,一將成名萬古枯,你們得確保自己押注的是那個活下來的將領,而不是戰死沙場的士兵。
有一個能挖到名將小技巧分享給大家,這個技巧基本上隻有基金經理和資深投資人才懂。
這個技巧就是我們盡可能往產業鏈上遊挖公司。
比如大家都知道新能源好,但是終端賣車的公司最後誰能活下來沒人知道,即便是行業龍頭的公司命運都難以預測,想想當年的柯達和諾基亞就懂了。
有人問:特斯拉能最終活下來麽?
上雪隻能回答:至少它的汽車公司不好說。
蘋果現在也要做電動車了,如果蘋果的電動車做得物美價廉,電池就算比不過特斯拉那又怎樣?
隻要蘋果能實現人們的手機、手表、電腦、ipad跟蘋果電動車一鍵聯動,你們認為有多少果粉還會去買特斯拉?至少上雪本人是不會的。
相比於一台純電動車,我更希望我開車不用鑰匙,因為我的車會自動感應我的手機或者手表。
相比於車裏陌生的軟件,我更希望我的車前屏跟我的手機app配置一樣,我可以讓我副駕駛的朋友在車的大屏上看我孩子的照片,或者是兩人一起在排隊進停車上的路上看一段抖音,甚至堵車的時候我可以用我的車瀏覽我需要處理的郵件。
所以大家看到了麽,特斯拉做電動車都做到全球第一了,但也不代表它就一定能一帆風順,這家公司沒有非常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除了馬斯克,全公司上下也沒有一個能夠匹敵他的管理團隊。
喬布斯過世後,供應鏈管理大師庫克把蘋果的市值從400億美金做到了2000億美金,但如果馬斯克出了什麽意外,我們在整個特斯拉上下找不到一個能夠替代他的CEO備選人。
這家公司在上雪看來管理層風險極高,馬斯克事無巨細的管理模式以及他的個人名聲幾乎就跟特斯拉的生死存亡劃上了等號,即便他能一直穩定再掌舵特斯拉四十年,目前這家公司也還是有很多對於未來競爭非常不利的缺陷。
特斯拉的最大缺陷就是,它沒有手機,沒有自己的計算機底層操作係統,更沒有形成蘋果和安卓那樣的護城河生態圈。
所以如果我們想在新能源行業裏挖到金子,往供應鏈上遊找公司確定性會比下遊大很多,因為上遊公司少,越往上就越少,下遊哪個車企活下來我們不知道,但是賣零部件和電池的公司肯定都會受益,因為無論誰造電動車,都得裝電池。
就像如果一個城市突然麵包非常流行,大家都去開麵包店,然後各種行業內卷,這個時候我們要買的不是麵包店,因為我們不知道哪家店可以在內卷中活下來,我們買的應該是給麵包店提供器具的廠商,或者直接買城市周圍那幾個批發小麥的工廠,畢竟做麵包就一定要用到小麥,周邊種植小麥的又很少,這種投資做起來確定性是最高的。
很多新進投資者手裏其實也沒多少錢,當人沒有多少錢的時候,總是想著以小博大,選看起來高風險高收益的事情,但其實很多高風險的事情到頭來都壓根沒有高收益。
當你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們就應該知道保住自己以前所賺來的錢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的資本規模從5萬變到100萬非常困難,可能需要很多年,但從100萬縮水成20萬卻比較簡單。
保住之前的收益要求我們盡量要做到:凡出手,比賺錢!
如果一個投資性機會連你自己都不太確定,那上雪勸你還是別投了,去好好研究那些你看得懂的公司,巴菲特當時打死不投科技公司,其實就是他堅定了自己的原則:看不懂的公司就不去碰。
不過這裏上雪也要為巴菲特說句話,他不是真的不懂科技,他隻是研究了之後覺得科技公司的估值都是扯淡,基本全靠故事和情懷,用巴菲特現有的估值體係根本沒法給科技公司估值。
因為當時那些科技公司第一不賺錢,沒利潤,沒現金流,就連本身依賴的技術每天都在麵臨各種不確定,錢投下去不是不行,但巴菲特認為承擔的風險過大了,尤其是風險那麽大的玩意兒價格還賊貴。
巴菲特要是真看不懂科技公司就不可能現在5000億美金超40%重倉蘋果了,為什麽喬布斯時代巴菲特沒投,而庫克時代他就投了?
蘋果還是那個蘋果,行業還是那個行業,但之前的蘋果既不賺錢,也沒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更加沒有構築好IOS生態護城河,所以巴菲特看不到確定性機會,也沒法用他的估值體係給蘋果公司估值。
但現在一切好公司所具備的條件蘋果都具備了,大家拿我們之前的選股標準往蘋果身上套一套就懂了,巴菲特之前沒投蘋果確實錯過了不少的收益,但同時他也躲過了不必要的風險,他下手晚了也不耽誤人家在蘋果身上從2016年至2021年5年賺7倍。
巴菲特之所以能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麵堅持自己,堅持隻賺自己認知以內的錢,是因為他爸爸給他的內部積分卡,這對於我們鍛煉投資心態特別有用,我們下章繼續聊。
後續論點見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僅用於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