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打工心態
本章接上回分析。
1、投股票就是投公司,買股票就是買實業。持有股票,相當於持有一項實業資產。投資者要理解,投股票投的是公司,做的是公司股東,要堅持長期持有好公司,賺公司成長帶來的收益。
作者在書裏隻是簡單說了上麵這句話,沒有展開詳細論述。
其實很多財經類書籍都有這個毛病,總是給一個結論,然後並不展開,展開的都是財務指標怎麽看,財務報表如何分析,但上雪認為恰恰是這些沒有任何數字的結論才是最需要植入讀者血液中的。
為了將之植入大家的血液,上雪再重複一遍:
“投股票就是投公司,買股票就是買實業。持有股票,相當於持有一項實業資產。投資者要理解,投股票投的是公司,做的是公司股東,要堅持長期持有好公司,賺公司成長帶來的收益。”
這句話如果我們一眼看過去,所有人都懂,所有人都懂的道理寫進書裏基本就是廢話,因為購買股票的人都知道自己購買了股票之後,就自然成為了公司的股東,不管這個股東究竟有多小,夠不夠格參加股東會都不要緊,總之身份就是股東。
認同這句話的人是100%,但真正把自己放在公司股東位置的人應該不到5%,甚至不到1%,因為大多數股市投資者,都是打工人,包括基金經理,投資顧問,資管人士其實都是打工人,都是靠出賣勞力,換取工資和獎金。
打工人有一種很難拔除的思維,就是賺工資的思維。
在打工人眼裏,每年得到的錢應該是線性的,就跟他們每年工資上漲的幅度一樣,曲線斜率都應該是向上的,所以他們中的不少人覺得投資也應該如此,他們總認為一個能每年給他們正收益的才是好的投資,今年賺明年虧的就肯定不是好的投資。
說到這裏,上雪認為我們可以把這本書的幹貨第4點放到這裏一塊說。
幹貨第4點說的是複利。
作者說:
“複利是把過去的盈利疊加到本金裏,繼續去滾動盈利。
如果按照每年盈利20%的複利向上滾動,100萬元的本金在10年後變成了619萬元,在30年後變成了2.37億元,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是一個比較誇張並且匪夷所思的數字?
投資中有一句話叫:“慢”就是“快”。
這裏的“慢”,不是真的慢,而是指每年的複利盈利為12%~20%。其實這個複合增速已經是“超級速度”了,隻是大部分投資者都理解不了。”
這段話基本也是所有理財書籍,尤其是基金投資類書籍會跟大家強調的:充滿魔法色彩的“複利”。
“複利”在數學上好像確實可以讓我們的財富呈指數級增長,也隻有複利投資可以讓一個普通的打工人通過投資,在起年老時實現財務自由。
這個觀點是沒有錯的。
但大家發現了麽,很多書裏這樣的表述其實會誤導我們。
他們說如果我們每年可以多賺10%,一直一直滾下去我們就可以變得多麽多麽富有,於是很多我們就以為複利投資是每年的投資投資都可以有本金的10%,一直以追著麽持續向上,財富越滾越大,最後就可以走向人生巔峰。
現實並非如此。
現實是隻有確定利率的債券和固定收益理財可以給我們每年穩定的正收益,股市投資並不是線性的,我們很可能今年賺30%,明年虧了15%,後年又虧5%,大後年賺40%,如此反複波動,最後到了三十年之後,我們回頭一算,發現每年的平均年化收益是10%。
所以上雪要跟大家強調,複利不是預測出來的,不是線性的,不是每年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經過一定時間長度的投資後,往回倒算出來的。
隻不過中間的所有波動讓工薪階層非常難受,一開始賺個30%他們覺得很爽,但第二年虧了15%大多數人都割肉離場的,沒離場的見第三年又跌了5%也離場了,能撐到第四年賺40%的人數估計又是不到1%。
所以打工人當投資人的第一個不好就是:拿不住。
為什麽會拿不住?
很簡單,他們還是不知道他們自己到底買的是個什麽玩意兒……
如果他們知道,那麽他們根本不懼怕市場的波動。
這個“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麽玩意兒”的壞習慣,並不是隻有看不懂財務的小白打工族有,那些會計專業畢業,有CPA、CICPA和ACCA證書的財務大V都有。
上雪以前幫一家公司做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自己是財務科班畢業,又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過,之後到這家上市公司當財務經理,直到最後的財務總監。
這個人從學財報,審計別人做的財報,再到企業親自做財報,做財報還做到上市,你說她看不懂財報那肯定是笑話。
她是個很厲害的財務總監,但卻不是一個好的投資ren。
因為她連自己投資公司的財務報表都不看,她跟我說:“懶得看了……”,這公司挺好的。
公司確實是好公司,但這姐妹兒在牛市的時候衝進去,想著好公司的業績增長肯定可以讓牛市高估的估值都消化掉。
道理確實是這樣,由於她入場價並不低,牛市末尾這姐妹兒又沒出來,跟上雪說她這是價值投資,做價值投資的她在股價下跌之後就開始各種買入,跟上雪說這是抄底單薄成本。
隻可惜,她在還沒跌到半山腰的時候手裏的現金就用光了。
於是,她就隻能與低迷的股價幹耗著,一耗就是三年,最後她實在受不了虧了30%出來了,其實她隻要拿到第五年,即便那麽高的成本都可以賺25%。
這姐妹兒不僅買股票還買基金,基金第一年賺了24%,她很爽,跟上雪推薦這隻基金,上雪一看,前十大重倉股基本全都高估了,就沒買,還讓她不要再加倉了,第二年會跌,她不信,跟上雪說:都是好公司,我長期拿著,我要做巴菲特!
結果第二年虧了31%,她受不了了,她又割肉了,說這個波動太大了不適合她,上雪在想,你都要做巴菲特了,你還管什麽波動啊?
殊不知這姐妹如果可以拿到第三年,基金又漲了將近70%。
大家不要笑,這姐妹的騷操作是大部分投資者都會犯的毛病。
因為她的打工人思維根深蒂固,所以她沒有辦法在一個正收益的基礎上接受一個負收益。
她以為的她自己其實根本不是她自己。
比如她自己覺得自己可以做巴菲特,可以買入一家公司長期持有,但事實證明她做不到,這就回到上雪之前說的:買之前你還是你自己,等你買入之後你就不是你自己了。
因為你其實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麽了解自己,你也不了解你買的到底是個什麽玩意兒,最可怕的是,你還以一個賺工資的想法去看待每年的投資收益,所以你的貪婪和恐懼會被上述這三個因子成倍放大。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端正態度,把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當作經營自己的事業,跟創始人一起經營一家公司,就是要有做生意的心態去投資股市,而不是以賺工資的思維去看待投資收益。
如果你買的行業是白酒,買的金額還非常大,你應該想著我的副業是打工,主業是經營酒莊生意的,因為這是一門生意,所以肯定有年景好的時候,也有年景不好的時候,因為這是我的生意,所以我要用盡全力去了解這個生意究竟是怎樣的商業模式,這個市場究竟多大,我的產品究竟好不好,我的管理層行不行,我的員工結構如何優化,你整天想著的都是這些事兒。
你要以想這些事兒的心態去看待你所購買的公司,把它當親兒子養,就像巴菲特對待可口可樂那樣,因為是親兒子,所以你可以忍受這個兒子今年成績不好,明年學習進步。
隻有這樣,你才能正確看待“複利”這個馬後炮的指標,才能做到真正的在選定好公司後,長期持有,賺最大且手續費最低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