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君子六藝2
“始皇帝平天下,六代廟樂,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改周《大武》曰《五行》。”
“故六樂,習練點評《大韶》、《大武》可也。”,夫子總結。
“且始皇帝文治武功蓋越前代,疆域之廣遠邁六代,故貴族君子不可不習練《五行》。”
嚴青也很認同夫子的觀點,隻是這些禮樂屬於國家層麵的禮樂,侯府是不能演練的,否則就是逾製,隻能牢記夫子講解,大武每段舞樂的人員位置和表達含義。
大武樂章的第一首歌詩是《武》: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開始是一長段鼓聲,大概是舞蹈的前奏。舞隊已集合,準備上場,接著,舞者手持武器,從北麵出來,巍然屹立,徐緩悠長地歌唱,表現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並等待諸侯到來。
這首歌詩頌揚武王的功業,認為沒有人能比得上他。接著讚美文王,他為後代開創了基業。武王繼承文王的事業,戰勝殷商,遏止商紂王的暴虐殺戮,成就了不朽的功業。這是一首概括性的頌歌,是對文王、武王功業的追述。
大武樂章的第二首歌詩是《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舞蹈轉入熾熱的戰鬥氣氛,“發揚蹈厲”,表現周軍由薑太公率領的前鋒部隊,直指商都朝歌,這時舞隊兩麵有人以示傳達軍令。舞隊隨即分成兩行,作激烈的擊刺動作,邊舞邊進,表示已滅商。
大武舞的第三首歌詩是《賚》: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繹思。
表示凱旋後南歸。舞隊可能隻作“過場”式的回還移動。
以武王的口氣演唱,意謂文王勵精圖治,我要繼承他的事業,並且要發揚光大,因此要離京巡視。這是周王朝承受的天命,它一定會更加輝煌。
大武第四段《般》: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表示南方各小國成服於周,南疆已穩定。舞隊可能以宏大、對稱、穩定的構圖,來顯示萬邦來朝的氣勢。
大武樂章的第五首歌詩是《時邁》: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橋嶽,允王維後。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幹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周公和召公分陝而治的功績。
舞隊再分成兩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協助周王統治。
第五段是大武舞主體部分的末章,演員整齊跪坐,表現周公和召公分治的功績。按照當時的行政區劃,周公居東,為左;召公居西,為右。大武樂章通過左右分坐的舞蹈動作表現周公、召公在當時的政治地位。周公發號施令,召公加以傳達執行,周初的情況確實如此。
大武樂章的第六首歌詩是《桓》:綏萬邦,屢豐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土,於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於天,皇以間之。
舞隊重新集合,排列整齊,莊嚴肅穆的表示對周王的崇敬。
這一段對武王的頌歌。他承受天命,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富足。他保有中土,又巡視四方,使王權更加穩固。他的光明照耀上天,取代殷商而君臨天下。
大武各詩原文在詩經之中,尚能拾遺朗誦。
禮樂儒生上課完畢,嚴青又被送到武術教習處熬煉筋骨,練習射術。
“青小子,你兄長十歲起就開始熬煉筋骨,你也不能例外。你作為貴族子弟,將來難免會被皇帝陛下征召,鏖戰沙場。平時多流汗,沙場少流血。”,侯府武學教習如是說。
“青小子,你現在先從這些大石鎖舉起,熬煉氣力。我會和你父候講,你每日需要肉食並配合巫藥洗浴,以增長氣力。巫藥,就是蒙頂山巫長供給侯府熬煉氣力通經絡,長氣血的草藥良方。”
想著兄長嚴朔已經鍛煉完氣力,現下已經跟著教習學習刀兵,嚴青心裏也癢癢。沒辦法,兄長嚴朔也是鍛煉了足足三年氣力,才能夠跟隨教習練習兵策和刀兵衝殺之術。
“雙手各握一隻最小石鎖,一、二起,平舉在兩邊。三、四收,放回地麵。每日練習二百個輪回。月餘可以嚐試下一級石鎖。”
嚴青按著教習教導,平舉石鎖,“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費時良久,總算完成教習規定的二百個輪回。話說當初兄長也是訓練的很不耐,多次想中斷修習,都被父候和教習批駁回去繼續練習。
抗爭根本沒有任何用處,用朔兄長的話就是如果你反抗不了,那就快樂的享受吧。
寒來暑往,嚴青一邊修習禮樂九數,一邊熬煉力氣。
由於有兄長嚴朔在前作為榜樣,好多次嚴青想要放棄,最後都被自己掐滅了想法。
二十斤、四十斤、六十斤、百斤、百五十斤、二百斤。石鎖重量不停增長,嚴青的臂力也在隨著訓練強度增大而增強。
每日練習完,肉食配合蒙頂山巫長提供的巫術藥方藥浴,氣力筋骨也在慢慢變強。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之前練習射箭之術,隻能練習第一步白矢,後麵的四種射箭之術嚴青空有心氣想學,但是由於臂力不夠隻能放棄。
現在平舉兩百斤石鎖,氣力跟上來,五射剩餘的四射——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能跟著教習學習了。
“參連即先發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頭低,徐徐行進的樣子。”
“襄尺的襄讀讓,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應退讓一尺。”
“井儀即連中四矢,射在鵠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個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