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醬園三兄弟
97
“祝隊長,你這冤枉我們了……我們三個現在進了一班,別人都說苦,但是,我們師兄弟覺得和以前比起來,那真的是在天堂了!”一個叫方忠的小夥子說到。
“是啊,是啊,方師兄說得對,比起學生意,現在的日子真是好過,吃得飽,睡得足,隔三差五有肉……還不用扛大包抬酒瓫,真真是舒服……”說話人叫瞿飛。
三人都在萬興醬園裏學生意,最小的丁鵬沒有說話,但頻頻點頭,顯然對兩個師兄的話深以為然。
“祝隊長,都說最苦三件事,打鐵搖船磨豆腐,其實啊,都是說說,我們做醬園行的苦,那才真叫苦!”
“打鐵夏天熱,但冬天舒服啊,搖船要起早,但晚上能睡覺啊,磨豆腐就不說了,嘴巴幹了就有豆腐漿喝,還能偷吃點豆腐皮……是伐…”年紀最大的方忠說道。
醬園曾經是個發財的行當,柴米油鹽醬醋茶,醬排第五,而且浦東和上海做菜都講究濃油赤醬,這醬油的消耗量自然少不了。
做醬油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進入門檻很高,傳統的醬油都是靠天吃飯曬出來的,要想醬油香,那麽從醬油釀製成功後至少要經過整整一年的晾曬才能勉強夠用,一些考究的醬油甚至得曬上三年。
這種超長的時間導致了開醬園需要沉澱入大量的資金,而且曬醬油需要足夠大的地方。
醬園不是小門小戶能從事的行當,多是本地富商,手裏有錢家裏有地,想多開個財源,不求爆賺但圖穩定。
開張前三年是不指望賺錢的,但是熬過三年後,商品和客源穩定下來,醬園的收益可以做到非常不錯,細水長流下來,粗看錢不多,但現金流特別好,一家醬園傳幾代人是很常見的。
尤其在吳地這種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區域,人們對醬油的耗用是固定的,並且隨著人口的逐漸增長需求量也會緩慢增加,同時醬園還兼著製酒製醋,以及出售各種醃製的醬菜,總之生意好,很好,非常好。
萬興醬園是浦東數得著的老字號官醬園,那塊燙金的官辦醬園的木牌子已經好幾十年了。
因為製醬要用到大量的鹽,在鹽稅嚴格的前清隻有拿到了官府的憑證才能開醬園,而進入民國後,隨著鹽業的放開,所謂“官辦”也就成了曆史名詞,但反過來有這招牌的說明都是老字號,哪怕東西貴點,大家也要去賣。
浦西的醬園行當主要被海寧人所壟斷,而浦東麽……自然是本地人為主。
這三兄弟年紀相差不多,都是二十出頭的樣子,別看年紀輕,都是老醬園工人。
十二三歲就開始進去學徒,三年蘿卜幹飯吃下來,轉為正式工人,有了一個月十多塊的工資可拿。
這在抗戰前是相當不錯的收入了,在浦西都算高工資。
但錢不好賺。
製醬油的活計沉重繁雜,從背黃豆進廠,到洗豆,發酵,壓榨,曬製,每一道工序都靠人力完成。
哪怕是最輕鬆的曬製,看起來隻要交給老天就行,可實際操作起來也是累死人的事情。
醬園的曬醬場地巨大,通常有數畝之多,密密麻麻的擺放著半人多高的水缸,這種缸有個專門的名字-七石缸,言其一缸能裝七石水,按照一石約等於150斤來算,這一缸可容納一千多斤,實際上沒那麽誇張。但四五百斤的容量也是有的。
曬醬油時,需要不停的攪拌,以使得缸裏粘稠的醬油生胚發酵完善,而所用的工具不過是一根長木棍而已。
萬興醬油至少有300多隻七石缸,每天早晚各攪拌一次,便足以讓人精疲力盡。
所以工資不開高的話,真沒人來幹這個行當。
這三兄弟身世差不多,原本都是小康之家的孩子,但父母都因為各種原因故去,為了將來能活,小小年紀就被親戚送到醬園去工作,不但工錢高而且醬園輕易不會倒閉,這年頭可算是個鐵飯碗了。
隻是若是父母還在,又怎麽舍得把孩子放到這種辛苦的地方去呢?
所幸萬興醬油老板和作頭都是本鄉本土人,做事情知道輕重好壞,倒也沒太為難這三個小家夥,一開始隻是讓他們幫著幹點輕活,等成年後才正式承擔製醬等重體力勞動。
三人身世相同年紀相仿,很快便結拜了弟兄。
原本這三人的人生軌跡就和他們的前輩一樣,到了20出頭的時候,多少攢了點身價,工作也算等樣,自然有媒婆上門說親,娶個小戶人家的女兒。
然而養上幾個孩子,老婆在家裏帶孩子順便做點零活,男人繼續在醬園賣力氣。
到了三十多歲的時候可以和醬園老板商量,不再做力氣活可以升為小作頭,或者去別的鄉鎮當個分銷商,盤個店麵,每月從萬興醬油拿貨,小日子也就起來了……
隻是813的炮火打碎他們原本辛苦卻又穩定的歲月。
日本打進來後的燒殺掠奪破壞了上海和浦東的經濟基礎,原本穩定的供求關係也遭到了破壞。
麵對戰爭帶來的不確定性,大家都開始省錢,醬油能不用就不用,反正要鹹味麽,放點鹽就好。
一家一戶少用不用還問題不大,但若是整個上海乃至整個江浙滬家家戶戶都這樣,醬油的市場需求量便很快降低。
更雪上加霜的是,隨著日本的侵略,劣質的日本化學醬油也開始大行其道起來。
化學醬油根本不用黃豆,直接使用鹽酸水解富含蛋白質的原料即可製成,而這原料麽,良心點的用牛皮豬皮,黑心的幹脆就到剃頭店去收那剃下來的頭發,反正成分差不多-說到底就是蛋白質,加稀鹽酸一泡,然後放入燒堿中和點多餘的酸,酸堿中和後產生的鹽還能提升化學醬油的鹹味。
不光成本低廉,化學醬油最大的有點還在於首先,不需要場地,因為沒有曬製的工藝,所以莫說廠房了,有間石庫門的前客堂就能擺開架勢製造,其次,同樣是因為沒有曬製的工藝,出料特別快,頭發加稀鹽酸,反應一個小時後加入燒堿,兩三個小時候後,醬油就製成了。
有了這種邪道產品,正經的醬園怎麽是其對手?
醬園有自己的醬業工會,工會多次去向偽上海市政府請願(因為這玩意基本都在上海製造然後向四周擴散銷售),政府也裝模作樣出了幾個文嚴令禁絕化學醬油,但這也沒人當回事。
那些小餐館小飯店因為物價飛漲而不得不開始降低成本,廉價的化學醬油自然大受歡迎……
如此一來,正規醬園紛紛扛不住了。
他們倒是打算降價,但天然醬油畢竟是黃豆釀製的,成本就擺在那兒,再怎麽降也降低不到哪兒去啊……
不少小規模的醬園開始倒閉。
萬興醬油規模體量大還能扛得住,加上主要針對浦東鄉下的市場,鄉下市場不如浦西那麽大,反過來那些化學醬油一時半會也無法滲透過來,所以,雖然這兩年都在賠錢,但好歹還能支撐。
醬園東家趙百安,十年前接手管理,這醬園傳到他手裏已經是第三代。
趙百安做生意講究真材實料童叟無欺,對下麵的員工也頗為仁義,每個月的工錢比同行都高一塊,年底還有分紅。
用他的話來說“鈔票麽大家賺,給手下分多點,他們做起來才賣力,這樣不是蠻好嘛?”
麵對生意節節下降,趙百安也沒學同行那樣把手下的工人直接開除了事,而是大家商量著辦,降低工作一起熬過難關。
原本以為打仗打完生意就該上去了,可結果並非如此。
眼看買賣越發不濟,這三兄弟也覺得硬拖著沒意思,正好前段時間祝為民實行“擴軍”計劃,這三人覺得自己年輕力壯,又沒家累,倒不如跟著祝隊長真刀真槍去搏一把。
王靜齋看了履曆,對這三人也非常欣賞。
年富力強,勤勞樸實,又是工人階級,這幾條能做到那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士兵的基礎,趙百安雖然從階級屬性來看屬於資本家,可卻是個具有先進思想的人。
他不反對工人們讀書,甚至出錢請人教工人們識字,這三兄弟好歹能認識三五百字,能看看簡單的報紙書籍。
王靜齋將他們當作重點培養的對象,三人也感覺到了關愛,日常的訓練也越發認真起來。
他們是身體底子本來就好,加上嚴格科學的訓練,以及周到的後勤夥食供應,三人很快成為五支隊中的單兵操練的佼佼者。
“都給我老老實實睡覺去!”祝為民麵孔一板,“這是紀律”
到低是祝隊長,醬園三兄弟雖然多有不滿但也隻敢嘀咕著躺到船板上。
祝為民隨口道:“好好睡,養足精神,看到老馮伐,抱著機槍睡得和死豬一樣。等會這場仗有你們打的!”
說完,他也抱著駁殼槍靠在船篷上,在搖搖晃晃中打起了呼嚕。
現在的祝隊長已非當日吳下阿蒙,大抬槍一響嚇得一屁股坐倒在地的醜事是再也不會發生。
不對,這個事情壓根就沒出現過!
祝為民守望隊裏誰要敢提這事情,那就等著祝某人黑著臉來興師問罪吧。
再說了,大家也知道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這個道理,想想一個小學老師帶著一群農民,在土匪和偽軍的虎視眈眈之下,打出一塊自己的地盤來,誰還會去觸他黴頭?
就算祝為民不急,周得同的白銅水煙袋也要往這不識趣的家夥的狗頭上招呼過去。
看著自己的得意門生在睡夢裏吧唧嘴,王靜齋笑著陷入了思索中,隊伍發展的很好,人、槍、地、錢都越來越多,自己來到這裏的任務也算是基本完成了。
接下來就要這小子自己的發展了,該教的也教的差不多了……
隻是啊……
王靜齋眉頭皺了起來。
浦東的小環境變得越發對自己有利,可是國內的大環境卻更加叵測起來。
雙十二事件後建立起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有了岌岌可危之感。
自從夏天正麵戰場戰鬥趨於緩和之後,委員長不是想辦法趁此機會在戰線上發動反擊去把丟掉的地盤打回來。
反而再度槍口對內,對此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指責在淪陷區艱苦戰鬥的新四軍“遊而不擊,專司摩擦”,就差說新四軍是拿日元的隊伍了……
這些在報紙上都能看到,是的,雖然地麵被日本人控製,在日方嚴密的新聞審查製度下,這些攻擊新四軍的新聞竟然能堂而皇之的出現在各種小報上,有心一看就知道,這年頭到低誰才是真抗日……
但大多數人則做不到這點,國人素來有“敬惜字紙”的習慣,李玄真的土地廟裏有口不知道什麽年月傳下來的大火缸,名曰“化文缸”,家家戶戶但凡有廢紙,尤其是寫過字的廢紙,都不能隨便扔,都得放在化文缸裏點火燒了。
說起來是這就是給文曲星上供了。
當然這是以前,隨著報紙的逐漸侵入生活,大家也不在把字紙神秘化,但對於報紙的權威性卻依然迷信。
在祝為民守望隊拉起來之前,雖然六場也常被各路忠救軍騷擾,但鄉親們還是相信“蔣中國”是真抗日,真來救老百姓的。
可現在嘛……
嘴上依然是蔣中國,可私底下都撇撇嘴。
鎮上聰明人不少,早就猜出來王靜齋的身份,但大家從來不說破,講到王先生時隻是默契的擠擠眼,翹翹大拇指,四大隊擴兵的時候,各家都願意把自己的孩子往隊伍送,這在奉行“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啊!
就說這核心的一班、二班吧……
等於是職業化的軍人,老百姓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但若是自家兒子被選中,依然是開心的一塌糊塗,少不得去紅雲樓叫幾個菜來慶祝一下。
祝為民在吸收成員時也很注意,盡可能挑沒啥家累的,或者兄弟特別的,獨養兒子那是萬萬不敢收。
甚至這醬園三兄弟來當兵,據說東家老板趙百安也私下給三人拍了胸脯:“小赤佬,有誌氣!年紀輕輕的窩在醬園裏做啥?跟著祝隊長走,才是好男兒!你們隻管放心去!那天打不動了,再回來,我這裏終歸有你們的位置!放出去當個大夥計都可以!再有,我說得難聽點,戰場上子彈無眼,要是你們萬一受傷,也不要擔心,醫藥費我包出!等傷好了就回來,飯終歸有一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