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師爺的試探
師爺叫他去王小兒家報信兒說:縣裏為了保衛家鄉父老鄉親的平安,在這附近練兵呢。
現在要征集他家準備幾十號人的飯菜,必須要有魚有肉。巳時的後半個時辰就過去吃,不得有誤。
張裏長忙拍馬屁說:“他們家就娘兒倆,吃的也不多。我突然叫他準備這麽多人的飯菜,就是去買也得準備好長時間呀。怕餓著弟兄們嘍,不如我讓村兒裏各家各戶都去準備吧。”
師爺訓斥到:“你這個村子破破爛爛的,有哪個地方能一起放得下這幾十號人?又有誰家有能力置辦那麽多人的吃食?除了他家那樣的高門大戶。聽我的,快去!遲了把你的狗腿打斷。”
張裏長無奈,跑去告訴了王小兒媽,讓她趕緊去準備。
王小兒媽急得是團團轉,她家裏哪兒有什麽雞鴨魚肉呀?平時也就是有個自己地裏種出來的青菜吃。
王小兒聞聲過來,聽說是縣衙師爺這樣的安排。就說:“媽,你別著急。我先去看看廚房裏有沒有菜。你們在院子裏坐一會兒喝杯水。”
他進屋子裏轉了一圈兒,找到三姐把這事兒和她一商量。出來告訴張裏長先回去轉告師爺,為了鄉親百姓們的安全著想,他一定會按時開飯。張裏長提心吊膽的走了。
然後王小兒再進屋裏找到三姐。三姐說:“你先去廚房裏,把麵缸裏的二十多斤麵,留下些幹麵,其餘的全倒在那個中盆裏,和出烙餅用那樣的軟軟白麵團醒在那兒。後麵我來準備就行了。”
她拿出剪刀白紙,先用紙剪出六七個人和桌椅板凳、碗筷盤碟。
然後,她對著那些紙人的嘴,每個都吹了口仙氣兒。紙人一落地就變成了真人。桌椅也是這樣吹口氣兒就變成了真的。
她一邊分派指揮著這些人去做事,一邊查看廚房裏僅有的東西思索著。
這些人有忙著去菜地摘菜的,有洗菜切菜炒菜的,有安置桌凳擺碗筷的。
王小兒在堂屋裏急的是轉著圈圈兒,就像推磨似的,看著就讓人頭疼。一見三姐出來了,就趕緊湊過來問:我能幹點兒啥?
三姐讓他去把那盆麵給揉搓揉搓,用擀麵杖擀成厚麵片兒切成小塊兒。
三姐就用手把小塊的麵片搓成一條條小魚形狀,對著魚嘴兒吹了一口仙氣兒。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大魚就被放在了大盆裏麵。
立刻就有紙人變成的人過來,拿著大魚去灶上煎炸紅燒烹飪,裝盤簡單的點綴。
三姐又用這樣的方法,吹出來好多的雞鴨鵝豬肉。紙人們人多力量大,一會兒的功夫就全部做好了。
王小兒和媽媽就在院子裏看著她們,進進出出端菜上桌擺盤。等幾十號人分成幾桌,齊刷刷的坐滿了院子,菜也都擺滿了桌麵。
這些衙役們聞著香氣兒瞪著大眼兒,從來都沒見過這樣香的桌麵兒,也沒吃過這麽好吃的飯菜。眼巴巴地等著縣衙師爺發號施令。
一聲令下,他們齊刷刷地一起啟動,拚命的往嘴裏塞。恨不得一個人就吃下一桌,可肚子卻裝不下那麽多東西。
有些人吃著吃著,就顧不得吃相是不是難看。直接甩了筷子,站起來用手抓著吃。到後來一個個地打著飽嗝,都還不停地往嘴裏麵,塞著滿滿的肉菜。
張裏長陪侍在那個縣衙師爺的旁邊,也是塞了滿嘴的肉菜。拚命往肚子裏裝,也不再去擔心他們人多是不是不夠吃了。
師爺沒事找茬兒,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的。就出來一個專門負責招呼他的人兒,又是給他端水遞潔淨布巾擦臉擦汗,又是添飯遞碗的,茶壺茶碗地伺候著,讓他找不到發火的理由。
師爺偷偷往屋裏瞄看,隔著竹簾子的門縫兒,見正房堂屋裏麵煙霧繚繞。好像有很多人都在走來走去忙活著。
上菜的人也全是粉麵紅妝白白淨淨的,不像是一般村子裏幹農活兒的人。而且每桌的菜就像算計好了似得,剛好夠一桌人吃的。
吃飽喝足了,師爺剔著牙縫兒打著飽嗝。心知屋內有道行法術高深的人,不敢輕舉妄動。自己法力低微,也不一定能收得了那個高人。
他賊眼珠子轉了轉,讓張裏長把一家之主王小兒給叫了出來。
他唾沫星四濺、慷慨激揚地說了一通兒感謝他,支持縣裏軍訓的話。又說很想見見做飯菜的大師傅。
他要帶領大家排好隊一起當麵致謝。還不停地對掌勺師傅的廚藝讚不絕口。
王小兒推說都是村裏人幫助媽媽做飯做菜,不懂規矩不會說話,怕得罪了貴客。
張裏長也在旁邊幫忙說著好話。他白撿了一頓便宜大餐吃,現在肚肥腰圓的,飽食思困。恨不得立即拍馬送客,回家倒頭睡大覺。
師爺沒有找到借口,隻得帶領眾人打道回府。出了門在路上,他又揪著張裏長前後上下地仔細盤問,了解各個方麵詳細的情況。
知道王小兒家裏沒有別人,隻有母子二人。更加深信自己的判斷,回去後立馬安排人去搬援軍過來。
這邊王小兒覺得特奇怪,他知道三姐是從來都不做水族的菜,咋今天這麽多呢?
一問,三姐笑了:那些人要是沒有雞鴨魚肉的桌麵吃,肯定是不會善罷甘休。不過,他們吃到嘴裏的,也都是剛才那些麵疙瘩幻化出來的。
隻是他們看見的是什麽東西,吃到嘴裏的感覺就是那東西的味道。凡人沒有法力法術,就是有也比較低微,看不出其中的破綻。
一忙完送客關大門,那些紙人和桌椅就恢複了原狀,飄的滿院子都是紙片兒。王小兒趕緊去清理清掃。
忙完,王小兒兩人仔細琢麽推敲了一番:凡人進到家裏是看不見三姐的。
今天來的這個縣衙師爺,想要進屋子沒讓他進。說不定哪天還會來找麻煩,得想些辦法預防著。
過了幾天,村兒裏來了個陌生的貨郎,走街串巷挨家挨戶賣生活需要的日用品。
他的貨擔比平時來的那些貨郎們的都大都全,多了好多的東西。他還吆喝著,願意用村民自己用不著的閑雜物品來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