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章——寇相掃北
(注:本書除曆史人物和曆史地理、事件外,其它俱為虛構。)
大宋景德元年,大遼蕭太後蕭綽與遼帝耶律隆緒以收複瓦橋關為名,興起大軍深入宋境。遼大將蕭撻凜親持將旗、威服三軍,一鼓作氣攻破遂城,俘獲宋將王先知;隨後,又力攻定州,並於望都康村俘虜大宋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聞之,無不膽寒。遂不再主動出擊,隻堅守城寨,並差快馬飛入汴京,以向朝廷報此間之危急。
軍情一夜五次傳至汴京,大宋朝野震動、人心惶惶。宋帝趙恒畏懼遼軍之兵鋒,有意遷都南逃,恰好朝中亦有所應和者。當朝宰相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大臣陳堯叟則主張遷都益州。二人雖爭論不休,但所提議的卻俱是“避戰”一擇。正在宋帝趙恒因此而左右為難之際,堂下突然炸起一道厲喝、硬是將王欽若和陳堯叟的聲音全給壓了下去:
“何人妄言遷都?可速斬其首!!”
這一聲,好似雷公蓋頂!君臣循聲望去,但見出言者不是別人,正是任職才一月的集賢殿大學士——寇準、寇平仲!另有禮部侍郎、同平章事畢士安並立其身旁。雖未有隻言片語,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在遷都這件事情上、也一樣是抱以否決態度的。
“呃……咳!”見有人公然跳出來反對遷都,而且言語還如此犀利,趙恒的臉色不禁有些尷尬了。當下連忙裝模作樣的輕咳了一聲,然後才沉聲問向寇準,“卿何意也?國家危難之際,臣子獻策,乃為本分。怎能輕言斬首呢?”
“妄言遷都,不僅動搖國本,更是置聖上於不孝不義之地!怎不該斬?!”寇準虎目一瞪,當即又向前逼了幾步,毫不示弱的向上回道,“聖上!聖上既已知此乃國家危難之際,則更應做出表率!微臣鬥膽,懇請聖上禦駕親征!以安我大宋天下軍民之心!”
“啊?!這……”
趙恒一聽,大粒大粒的冷汗立刻就順著額頭滾了下來。有一說一,他不是沒想過這個選擇,隻是……他不太願意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罷了。畢竟沙場之上刀光劍影,萬一出什麽意外怎麽辦?但是寇準卻非常的“不懂事兒”,根本不管天子那已經難堪至極的臉色,隻是一個勁兒的埋頭勸道:“聖上!祖宗社稷盡在於此,怎可舍棄?!更何況,天下百姓若知聖上不戰便拱手送出半壁江山,必會心如死灰、難思忠君報國!屆時,國家隻怕永無安寧之日了!”
“聖上,還請納寇相忠言!”寇準話音剛落,畢士安便及時跟上、拱手奏道,“遼軍遠來,兵鋒雖盛,卻絲毫不得民心。隻要聖上禦駕親征,則我大宋軍民必歡欣鼓舞!齊心抗敵!如此,何愁賊軍不退?!”
“是啊聖上,還請禦駕親征,驅除北賊!”
“寇相與畢相忠良之言,萬望聖上納之!”
“若將偌大江山拱手相送,何顏以對後人、何顏以對先帝啊!”
……
朝堂之中也並非全是王欽若、陳堯叟這樣的主退之人,血性之臣亦不在少數。但隻是都苦於自身官職不夠、人微言輕,故先前才不敢隨意出頭。現在有了寇準和畢士安領頭,他們自然不會再繼續龜縮下去,當即一擁而上、爭相讚同出兵。
而宋帝趙恒呢,見這麽多臣子都懇求自己禦駕親征,又有寇準在旁信誓旦旦、保證一定擊退遼軍,他這才勉強打消了心中的遷都之意。當日便從其言,盡起王師精銳,以寇準隨同,楊嗣、楊延朗等將為先鋒,準備禦駕親征。
在寇準的督促下,趙恒安定朝中諸事,又令雍王留守京師,自己則緩緩起駕北上。大軍兵至韋城時,趙恒聞遼軍在前線又攻克數城,內心複生懼意,幾度欲棄軍南逃,幸得寇準手拽皇馬韁繩,一路苦苦勸阻,才使趙恒稍作安定、不再無腦畏懼遼軍。
寇準深知兵貴神速之理,如今前線將士苦戰不利,遼軍鐵騎已攻下祁州,直撲澶州城下。若此時有天子駕臨,則必能鼓舞三軍、一轉頹勢。於是,寇準立刻向趙恒進言:進則士氣備增,退則萬眾瓦解。請天子速做決斷!趙恒從其言,下旨各軍、加速北行,最終提前抵達了澶州。
此時,遼軍已抵澶州北城附近,正是士氣高昂之際,人喊馬嘶之聲直衝雲霄!縱是宋軍營中,亦清晰可聞。如此軍威之下,宋帝趙恒不敢過河,隻想死守南城,再徐徐圖之。寇準見營中君臣皆無進取之心,不禁焦急萬分,當下喚來殿前都指揮使高瓊,招至角落處低言道:“太尉承蒙國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報答嗎?”
高瓊自是忠勇之臣,聞寇準所問,心中便已明了。當即正色回道:“戰事艱險,大丈夫正思報國,豈有退避之理?!某乃軍勇,早已舍生忘死。寇相若有所托,盡管直言!”
寇準聞言,頓時欣慰不已:“太尉高義!有您這樣的臣子,國家幸甚!那麽,就請太尉隨在下同去拜見聖上,曉以利害,保聖上速速渡河!”
“願隨寇相!請!”
二人商議已畢,便立刻動身去見趙恒,複言渡河之事。趙恒仍畏懼遼軍,心存忌憚、不敢渡河。這時,一直在寇準身後沉默不語的高瓊突然大步上前,手按寶劍、威聲奏道:
“聖上!大軍初至,士氣正旺,豈有不戰而滯之理?眼下,前線將士無不盼望聖上神姿駕臨,今聖上裹足不前,可曾想過後果嗎?!”
“再者,若退、又能退到哪裏去?江南嗎?蜀中嗎?好,聖上自是高高在上,想要南遷,隨時都有人盡心伺候!但我三軍將士、官商士族們該怎麽辦?他們的家根兒俱在京師,豈肯拋家棄子、隨聖上遷都?依末將愚見,現在,隻有從寇相所言、渡河擊敵,方得江山安泰啊!”
“大膽!”不等趙恒回應,文武群臣中便已搶先跳出一人,指著高瓊的鼻子大罵道,“太尉好生無禮!不管怎樣,這也是在聖上麵前,豈可如此放肆?!速速退下,休要再胡亂咆哮!”
高瓊皺眉望去,卻見跳梁者非是他人,正是平日裏素善揮灑文墨的僉書樞密院事——馮拯。見如此無用文儒也敢在軍國大事前指手畫腳,高瓊頓時怒火中燒、反聲怒罵道:“我當是誰,竟是馮大人!馮大人文采斐然,今又官至兩府大臣,何不當庭揮灑筆墨,以文章退敵?!眼下已是火燒眉毛,大人卻不顧將士百姓、國家安危,隻在此間鼓動軟舌、咄咄以逼忠良!若說在下無禮……哼!視國運如同兒戲,敢問、可無禮的過馮大人嗎?!!”
縱然馮拯有三寸不爛之舌、蘇秦張儀之辯,可一旦牽扯到國家大義之上,他的落腳點就已經歪了。一切都是錯的,又如何能辯勝高瓊呢?當下不敢多言,隻得羞愧的以袖掩麵而退。寇準見狀,連忙趁熱打鐵,聯合高瓊再次好言相勸趙恒。最後,趙恒終於被寇準和高瓊勸動,當眾下旨即日動師、渡河向北。
當大宋天子的黃龍旗飄揚在澶州北城樓上後,城下宋之兵民頓時歡聲雷動、氣勢暴漲!趙恒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視一圈後,便急急返回南城行宮,隻把寇準等眾將留在北城,負責對敵作戰。後來,趙恒又不放心戰事,多次派人探視北城動靜。在得知寇準與知製誥楊億在城樓上喝酒下棋、十分鎮定安閑的消息後,他那一直懸著的心這才緩緩落地,並逐漸開始期待著寇準可以為自己收複失地、擊退遼軍了。
果如寇準當初所言,自趙恒禦駕親征之後,大宋官軍一掃頹勢,士氣和戰鬥力也慢慢回升。為了更好的壓製遼軍、方便日後決戰,寇準又命大將李繼隆、石保吉、祖忽各領本部兵馬,於北城外另造三座新營。也不與遼軍交戰,每日隻是以盾卒在前、重弩壓陣,慢慢向外蠶食土地。遼軍騎兵雖然驍勇,但對此也無有辦法。不過十餘日,遼軍在北城外的優勢便已失了大半。
得知寇準的戰術布局後,蕭太後立刻看穿了前者的真正意圖。當下不敢怠慢,急命宗族大將蕭平弗率軍去攻打防守相對薄弱的祖忽的左大營,企圖破壞這三營之間的樞紐,再分而破之。可惜,遼軍尚未開拔,計劃就已被軍中細作給提前送了出去。得知了遼軍的作戰計劃後,祖忽立刻聯係了李繼隆與石保吉,三路大軍於半路埋伏,一舉全殲了蕭平弗所部!並成功俘虜了遼軍大將蕭平弗。在經過了數月的昏暗之後,大宋,終於迎來了第一縷勝利的曙光。
蕭平弗被俘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寇準耳中,寇準大喜過望,當即親自書寫捷報,準備上書南城、以為眾將請功。而蕭平弗,則就暫時扣押在了祖忽的左大營之中,隻等天子禁軍前來押解。屆時,是殺還是剮,便全憑趙恒決定了。
又過了三五日,祖忽營中部將武皋外出巡營,忽見十餘名柴夫打扮的漢子鬼鬼祟祟的躲於路旁的一顆大樹之後,行跡甚是可疑。武皋本是沙場宿將,見此情況,立馬覺得不對。當即命親兵包抄左右,毫不費力的就將那十餘名可疑的柴夫全給抓了起來。
擒獲疑犯之後,武皋便派人將其中一個類似首領的男子押到近前,而他則是坐於馬上、橫眉問道:“漢子,姓甚名誰?何處人士?速速如實報來!否則,休怪本將手中兵刃無情!”
那被摁住雙臂的男子聞言,輕聲笑了笑。隨即緩緩抬起頭來,一雙詭異的血眸再配上那張俊朗的麵容,映的武皋竟是沒來由的心中一寒。
“回稟將軍,在下複姓拓跋,單名……一個‘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