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三十年前的私密日記> 第175章 春情蕩漾

第175章 春情蕩漾

  (1988)5月6日星期五晴


  今天收到了五、六篇稿子。


  女生109、110室正加緊收稿、審稿、刻印,她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地發揮。


  通過這次主編班刊,我的能力得到了一次充分展現,不管多少期,我都能做到推陳出新。


  現在,隻剩下第五期了,我不能設計更多的花樣,許多想法無法一一實現。


  通過班刊,我覺得一個人要想做好一件事,隻有充分利用別人的優勢,群策群力。


  這樣想來,文字工作帶給我的快樂遠大於數字工作!


  (1988)5月7日星期六晴


  上課已經很輕鬆了,這是財校的畢業季節,我們加緊做著自認為有意義的事。


  除110女生專版尚在刻印外,其餘的稿子皆己完版。


  晚上,班上組織看電影《紅高梁》,這是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國內最感人的故事片之一。


  那野性而又發自心底的狂歌,那簡潔的對話,那悲壯而撼人的畫麵,無一不浸透著一股民族強烈的愛與恨,毫不拖遝冗長之感。


  尤其剝人皮,目不忍睹,不僅襯托出RB鬼子的凶狠,殘暴,也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奴役的民族抗爭力。


  《紅高梁》真不愧是上乘之作,最近,國產電影一直在進步,有希望!


  (1988)5月8一9日星期天、一陰


  8號上午,我們編輯部的人在教室集中,為第五期《遲開的花朵》設計目錄和圖案。


  下午,我們開始刻印,這是認真中的高強度工作,大家相當愉悅而毫無怨言。


  從下午四點到9號早晨3點半,我們一直工作,完成了長達30張的刻印任務,雖然我們一個個疲憊不堪,但內心卻充滿了喜悅。


  第一次覺得來財校兩年,生活太充實了,雖然在這裏我第一次愛上了一個女人,又第一次遭到了拒絕,但我很滿意,感覺經曆的生活充實、活潑而有趣。


  (1988)5月10日星期一陰


  我感冒了,可能昨晚加班到深夜受涼所致。


  第四期《遲開的花朵》發了下去,遺憾的是字跡不甚清楚。


  109女生專版的每一篇文章都沒有暑名,因為都涉及到愛情。


  我估計《同行》是汪婭琴寫的,雖然在刻印時向燕紅否認了,但我憑直覺還是認為是汪婭琴所寫。


  《謝謝你》大概是蘇婉春寫的,這兩篇文章的內容似乎與我有關,但又不能肯定,因為將近畢業,所有的情感都在暴露和傾泄。


  1988年5月11日星期三陰


  第四期班刊《遲開的花朵》由於形式上的變化,裏麵居然隱藏了許多的秘密,女生的細膩心思得到了一次充分地展現。


  因為大部分都沒有署名,更加增添了神秘感,也多了真實。


  摘抄一下標注“非愛話題”的《同行》,十有八九為汪婭琴所寫。


  《同行》


  你帶著男子漢特有的青春氣息走來,默默無語地站在我的麵前,盡管這樣,我還是從你的眼神裏讀到了你的秘密。


  其實,我也夢想與你同行,共同做一次青春的遠航,路上,有柔風,有細雨,有驚濤,有駭浪,有你在我身旁。


  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求,隻想僅僅一次和你走上那條美麗漫長的小路,真的,僅僅一次!

  然而迎來的日複的夜,卻是一些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安排,因為嬌弱的女兒畢竟離不開媽媽的懷抱,空間的距離會無情地把我們隔開。


  現在的我終於明白,發生的一切都已成為曆史,人世間的路我和你不能同行。


  這怪誰呢?也許是我們的緣分太短,或者我們根本就沒有緣分。


  你我默默地來,默默地去,既然這裏不是終點,既然這裏隻是偶然相會的小站,你我還得收拾行裝,坦然地承認是過客。


  也許再也不會重逢,即使這個悶熱的夏季把另一條溪流托進虛渺的雲裏,你知道,也會有醉人的歌聲灑進你的記憶!

  而另一篇《謝謝你》,我猜測為蘇婉春所寫:

  《謝謝你》


  不知有多少次,我鼓起勇氣來到你的身邊,想對你說一句“謝謝你!”,然而我又不知多少次如小鹿般從你身邊逃走。


  每當看見你那張坦誠的臉,我的決心頃刻間就崩潰了。


  也許是因為你得到的“謝謝”太多太多,也許是因為我的“謝謝”過於微不足道。


  我像一個做錯了事的女孩驚慌失措,隻留下慌亂中那羞澀的一瞥。嗬,無數次的後悔,多麽艱難的一句話!


  顯然,我不時地想偽裝成強者,但骨子裏卻是一個弱者,當困難來臨的時候,我渴望得到你的幫助。


  曾記否?那一天,當我恐懼得發抖的時候,你來了,默默地來了,向我伸出你那雙有力的手,使我感到了勇氣和力量。


  而當雨過天晴的時候,你離去了,像來時一樣默默地,你沒有分享我的喜悅,甚至還沒來得及“謝謝”你一聲,可你卻沒有計較我的冷遇。


  然而,當我又遇到麻煩的時候,你還是翩然而至,沒有言語,但你純真的目光告訴我:你能夠保護我!

  也許,我將永遠也克服不了我那可惱的羞澀,也許你的性格就是如此,隻默默地付出,並不祈望回報,那麽,就讓我在心底裏說一聲“謝謝你!”。


  兩個人的文章,僅僅就文筆與立意而言,《同行》似乎略勝一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