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科考

  就在長孫皇後驚訝著太子妃這教材選擇的時候。


  東宮,選了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李承乾跟蘇紈也是正好給剛剛參加完科考的裴行儉來了個考後聚宴。


  李承乾顯然很關心裴行儉考得怎麽樣。


  因為她發現身邊的人真的不夠用。


  而蘇紈則明顯對科考的考題十分感興趣。


  “明經的考試內容,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


  蘇紈便道:“貼文是什麽,你說一道出來。”


  然後裴行儉便道:“就是取《孝經》、《論語》當中一些句子,遮住中間的部分,前麵留四個字,後麵留三個字,當然字數是可增可減,然後讓考生把內容補充完整。”


  “比如說:夫子至於xxx,xxxx,求之與?”


  蘇紈一聽,直接歇菜,埋怨道:“這也太難了!”


  李承乾見愛妃那原本躍躍欲試的表情瞬間就垮掉,也是溫柔地捏著她的小手道:“愛妃答不上來?”


  蘇紈:“還好我不用參加科考。”


  裴行儉便道:“其實明經都算是簡單的了。進士科才難。還要答時務策三道。”


  其實……


  這不就是填空麽?

  對於後世參加過高考的人來說,應該說都灑灑水。


  那為什麽蘇紈還要說難,一個是她裝的,另一個,則是這的確還是有些難度的。


  試想想,你高考填空範圍才多大,這《孝經》,《論語》全部內容加起來,又有多少。


  而且……


  主要是,考官在出題的時候,不一定就出得讓你覺得朗朗上口。


  後世就那種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填空題,都有不少學生還答不上來,或者是幹脆答到另外一句詩句上去了。


  更別說,像這種不一定郎朗上口的。


  而且……


  後世都會有針對性地進行反複訓練,有老師會特意去教你,一道道題地給你講解,而如今才剛剛唐初,且參加科考的人,水平也大多良莠不齊。


  參加科考的考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鄉貢,看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明白過來了,從鄉縣來的貢品,沒錯!


  這些考生對於大唐來說,就如同是貢品一樣的存在。


  而且,在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那天,是要跟著從全國各地而來的貢品一起麵見皇帝。


  並且,她們這身份地位還似乎很低,為什麽說很低,因為她們明明是人,但是卻要站到實物貢品的後麵。


  蘇紈隱約記得,這鄉貢考生以後站在實物貢品的前麵,還是有一位官員建議才變的。


  然後除了鄉貢,第二種,就是如同裴行儉這樣的,來自官學。


  此時大部分的人還不懂什麽叫做應試教育。


  大部分的人,就是自己隨便學學,學到哪,就算哪,可能都不知道考官更加偏向於出怎樣的題目。


  也不懂什麽叫做重點古詩詞,這句肯定是每年必考的。


  其實……這唐朝的科舉也是一直在發展的,也並非是一成不變。


  後麵好像直到唐玄宗時期吧,這明經慢慢地弊病就出來了,大家都好像知道該怎麽考試了,於是,明經也開始要答時務策了。


  不過就目前為止。


  如今明經的考試水平,也就是填填空,然後解釋一下句子的意思。


  然而你也可別看這就簡單。


  後世那是因為有老師每天像個跟屁蟲一樣時刻給你解惑,然而放到現在,比如說大部分的鄉貢的考生,卻不一定有這樣的條件。


  說不定在考試時解釋錯了經義的意思,或者是瞎答,這也是極有可能的。


  不過……話可又說回來了。


  這可是在古代,在識字的人本來就不多的情況下,能有人做到完整地默寫經義,而且還能正確地解釋出經義的意思。


  這本來就足以選拔出來當官。


  蘇紈便又好奇地問道:“那今年進士科時務策考得又是什麽內容?”


  裴行儉直接啞火,畢竟,這不是她考試的內容。


  她當然也就沒有必要知道了。


  見裴行儉答不上來,李承乾也是幫著對方道:“愛妃,守約又不用考時務策。”


  蘇紈這就不得不批評裴行儉了,說道:“正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守約你這就做得不夠好。當然,我也不是叫你什麽都偷偷摸摸地打聽。雖說這時務策與你無關,但你也可以自己嚐試一下。學多點東西,對你自己來說,也沒什麽壞處。”


  裴行儉立刻賠禮道:“謝太子妃教誨。”


  蘇紈:“咳!其實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應該對你要求過高的。”


  裴行儉:“不,是我太愚鈍了。太子妃教訓的是。”


  蘇紈:“……”


  蘇紈歎了一口氣,這才道:“小儉啊,我可是很看好你的,覺得你將來至少都會是個宰相,你可不能讓我失望啊。唔……若是實在有煩心的事,比如說就是學不進去,學不好,覺得自己怎麽學都毫無長進,壓力又大,也可以找太子多談談心。我想,太子應該也不會坐視不管。”


  蘇紈這一說,裴行儉就更是激動了,感到了自己被濃濃的聖眷所包圍。


  蘇紈隨後又換了個輕鬆的語氣道:“不過你能不能當得上宰相,也不是我說了算,還是要看你自己的實力。事先聲明,我跟太子可不會給你提供任何的便利。”


  然而,即便是這樣,裴行儉接下來也是回道:“這已經足夠了。”


  蘇紈又道:“說起來,你這一次科考可有把握?”


  裴行儉:“額……”


  蘇紈:“你不會沒把握吧?”


  裴行儉:“……”


  得了!


  敢情裴行儉一開始也可能是個學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今年裴行儉才十七歲,的確有這個可能。隻不過……這十道題要是都不能答對六道以上,還是填空題,小儉啊,這就有點過分了。


  蘇紈感覺自己要是學個兩三年,都可以得上上了。


  孝經也才兩千字出頭,論語則比較難一點,有將近一萬六千字。


  但其實也都算不上多。


  畢竟,這也就是一篇普普通通的論文的長度嘛。


  顯然,蘇紈還是有些低估了考試的難度。


  雖說隻有加起來還不到兩萬字,但是還要明白這兩萬字的意思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