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就是來找本王興師問罪
貞觀五年,張亮擔任禦史大夫,改任光祿卿,進封鄅國公,此後又相繼曆任 豳州、 夏州、鄜州三州都督。
貞觀七年,張亮進封金紫光祿大夫,兼任相州大都督長史,不久之後,又改封鄖國公。
他在任職期間,常常暗遣手下偵知治下善惡細隱,抑製豪強,撫恤貧弱,因此得到不少人的誇讚。
貞觀十七年的時候,侯君集因罪被殺,張亮因曾檢舉侯君集,所以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尚,並改任刑部尚書,可參預朝政。
李世民提出東征的時候,張亮也是反對的人之一,不過李世民要是鐵了心,那是八匹馬都拉不回來。
東征一事定下來後,張亮仔細想了想,既然拗不過李世民,那幹脆就加入他。
於是張亮毛遂自薦,李世民見一直反對他的張亮居然跟他站在一條戰線,頓時樂開了花,然後立刻封他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
如今大唐王師出征在即,張亮作為行軍大總管,應該忙的焦頭爛額才對,怎麽會有空來找他呢?
果然這些大人物都喜歡玩忽職守,程咬金也是,這張亮也是,禦史台那些禦史也不知怎麽回事,都敢指著皇帝鼻子罵了,卻沒人彈劾這些權貴。
“原來是張尚書,請進!”
說心裏話,李承乾不太想跟這家夥有什麽來往。
因為在曆史上他跟隨李世民征討完高句麗之後,就開始沉迷術士,在那些遊方術士的忽悠之下,張亮竟然產生了些不靠譜的想法,並收有養子五百人。
之後,他就被人告發謀反,被處死在鬧市中。
跟一個要造反的人做朋友,他那個便宜老爹肯定是第一個不答應。
所以為了自己的未來著想,還是離遠點。
再說了,這張亮心裏有些扭曲,在幾年前突然把自己的結發妻子給休了,然後迎娶李氏。
這李氏年輕貌美,張亮一個糟老頭子,肯定是對她寵愛有加。
不過李氏生活作風很有問題,光明正大給張亮戴了個綠帽子不說,甚至還跟別人生下了一個兒子。
但凡是一個男人,知道這種事之後,都應該拔刀斬草除根,結果張亮卻將此人收為養子,取名張慎幾。
這個話題,在長安貴族圈子裏一直是經久不衰,每次貴族們喝酒聚會之時,都會忍不住談論這個話題。
跟他在一起久了,李承乾怕自己心理也會出現問題。
不過來者是客,現在張亮可是刑部尚書,權勢滔天,自己要是樹立這麽一個敵人,以後朝堂上恐怕會多很多使絆子的。
所以為了大局著想,李承乾就將張亮請到黔王府前堂,再吩咐丫鬟倒上一杯金黃色的奶酥。
“張尚書,你來找本王,是有什麽事嗎?”
張亮嗬嗬一笑,“殿下,聽說陛下準備立魏王為太子,您有何打算…”
“…”
這還能聊下去嗎,還能聊下去嗎?
眯了眯眼,李承乾語氣不善道:“張尚書此番前來,該不會是來挖苦本王的吧?”
張亮搖搖頭,歎了口氣苦笑道:“說實話,老夫心中對殿下你…還是有些氣的。”
“氣?為什麽?”李承乾斜眼瞥著他,“本王似乎沒得罪過張尚書吧?”
張亮說道:“陛下不日便要東征,十萬大軍,十萬百姓,數之不盡的糧草輜重,都要從民間征調,這麽多物資,肯定會加重百姓負擔!”
“本來在老夫等人的勸說之下,陛下已經準備放棄東征,可是因為殿下你,卻讓陛下鐵了心,你說…這能不怪你嗎?”
“…”
李承乾白了他一眼,這關自己屁事啊,就算沒有他,李世民也一定會東征。
更何況自己那兩條計謀,讓征討高句麗一事更加輕鬆,同時也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傷亡,所以自己應該是有大功才是。
怎麽到了張亮這,自己好像成了什麽十惡不赦的壞人?
“征討高句麗一事,是民心所向,張尚書你不需多慮。”李承乾淡然道。
“民心所向?勞民傷財,怎麽會是民心所向?”張亮冷哼一聲。
李承乾搖搖頭,“高句麗對中原王朝失禮已久,從前隋開始,高句麗的宵小之輩就在邊境屠戮大唐百姓,之後更是趁大唐與前隋打仗之際,在遼東一帶燒殺搶掠,大唐盛世已有幾十年,但是遼東靉河邊,仍有老邁婦人為子女哭啼哀嚎,因為她們的親人,死在高句麗賊人刀閘。”
“隻可惜,麵對高句麗那寒光閃閃的大刀,她們也無能為力,隻能淒厲哀嚎,似乎是想要召回親人的魂魄,如此大仇,又豈能不報?”
張亮沉默了一下,隨即說道:“可是你知道沒有,大唐以前連連征戰,百姓苦不堪言,十幾年的修生養息,才能有如今的盛世。”
“這次征戰,十萬大軍,人吃馬嚼的,糧草都是百姓供應,再加上年前各地災荒,百姓目前麵前隻能勉強自給自足,又如何經得起東征一事?”
“若是東征之時斷了糧,那不需敵人來攻,大唐糧食士兵恐怕自己就會嘩變!”
李承乾搖搖頭,“張尚書,你想過沒有,高句麗亦是好戰之國,中原王朝屢次吃虧,如今大唐王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正是氣勢恢宏之時,這時候攻打高句麗,就是最好的時機!”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如果這時候不解決掉高句麗這個麻煩,那留給後世子孫的,恐怕就是一頭吃人不吐骨頭的野狼!”
張亮撇了撇嘴,有些不屑,“高句麗不過是一群蝸居在偏隅之地的蠻夷罷了,這些年靠著大唐教化,才能有這些成就,所以根本不足為據。”
李承乾抿著嘴,文人自古以來就是相互輕視,目空一切,覺得自己天下無敵。
就因為這種思想,才導致清朝閉關鎖國,最後被異國以堅船利炮轟碎國門。
“張尚書,你今日找我來,不會就是找本王興師問罪吧?”
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雞同鴨講,再講下去也不會有結果,聽說大唐文人的脾氣都很火爆,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自己還是少惹他們。
張亮臉色微微一變,“是,也不是。”
李承乾:“…”
“罵了之後舒暢多了,黔王殿下,老夫告辭!”
張亮說完,就站起身來,然後在李承乾的目瞪口呆之中,坦然自若離開了黔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