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一次糧食危機的應對辦法
李耕不僅是自己要種地,他還找到了高慶鬱,高慶鬱目前手下有將近四千多的士兵,主要負責是興城的城防。
他們的營地就在城中,距離城中心有很長的距離,興城的圈地很大,但卻所有的居民點主要還是聚集在中心區域。
高慶鬱原來投奔忽老爺手下也是有幾千士兵的,這些渤海潰兵,要說起來,爹娘不疼,舅舅不愛,渤海國不願意收他們,大唐當他們是流寇!
如果忽老爺沒有收留他們,他們也真的隻能當土匪了。
這原本也是忽老爺的一種恩賜,畢竟給了一個吃飯的地方,高慶鬱和手下對胡老爺應該感恩戴德才是。
但是忽老爺卻從沒把他們放在心上,給的待遇極差,還經常不給軍餉,對外宣稱興城有數萬士兵,震懾周邊的勢力,對內卻連軍糧有時候都克扣。
手下對於忽老爺早就怨聲載道了,可是都被高慶鬱壓住了,他不壓住又能怎樣?
離開了興城,他們這批人該去哪裏?難道真的去當土匪,那不是遲早就被各種勢力消滅的結果嗎?
自從投降了忠義軍,李耕在這方麵還真的是對他們不錯,起碼軍糧軍餉不在拖欠,甚至還選了一批人去接受薛剛的精兵訓練。
聽人說精兵營的待遇才叫好,那吃的是什麽?穿的是什麽?用的是什麽?都簡直是最好的!
有人傳言回來,精兵營發兩套軍服,靴子,全都配備唐橫刀,接杆式的長矛,雖然操練辛苦,但是每天都有肉吃,有時候早上還有雞蛋。
很多人都非常羨慕,這些渤海潰兵,原來都是饑一頓飽一頓的,身體素質也不高,更別說戰鬥意誌了。
目前做做守衛城防的工作,時不時維持一下城裏的治安還勉強,真要讓他們打仗,恐怕還會成為潰兵。
但即便是潰兵也是要吃飯的,這幾千人每日的軍糧消耗不是個小數字。
之前因為忽老爺的軍糧不及時,這些潰兵不得已,也從事一些其他方麵的事情,賺點外快貼補一下。
後來發展起來,他們有自己的商棧,也有自己倒騰的貨物,甚至將一些軍隊中應用的武器甲胄也往外賣。
李耕在軍糧軍餉這方麵還是對他們不錯,總算不至於餓肚子,但要吃的好,卻不一定滿足了。
這支軍隊未來會怎樣?作為領軍的人,高慶鬱也比較迷茫,因為他看不到未來。
前兩天他被叫去參加一個會議,李耕現在組織人開會也是經常性的,很多習慣都是這樣慢慢養成的,很多人也對李耕的習慣不排斥。
像這樣大家坐在一起沒有尊卑地位的會議,就圍著一張圓桌,喝著茶吃點零食的方式,就把很多事情決定了。
這次會議上,李耕提出了“屯兵”的要求,那就是要求高慶鬱手下的所有士兵都要參與到種地的任務中去,當然他自己就在種地。
唐代是府兵製,各州府負責養兵,大多也都是負擔一些雜役的工作,按照朝廷的要求,多少兵馬分攤。戰時歸朝廷節製,平時就是打雜的,所以戰鬥力並不高。
後來因為軍製方麵的一些改變,府兵做到了精簡,慢慢也變成了募兵製。
這個時期大唐的國勢上升,一度達到了極為強盛的地步,招募士兵反而很簡單,當兵是一件令人羨慕和向往的事情,甚至很光榮。
有很多年輕人願意當兵,特別是前往塞外當兵,似乎這種方式更為熱血浪漫。
屯兵製是到了宋代之後才慢慢出現的,那就是士兵駐紮所在的地方,平時就要耕種糧食養活自己,到了戰時則拿起武器參加戰鬥。
屯兵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緩解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可以大規模增加軍隊的數量。
但是當宋代的時期,在麵對著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所組建的騎兵時,軍隊數量上的優勢就完全失去了,那個時候中原王朝是在軍事上非常失敗的時期。
可是現在李耕不得不將屯兵製拿出來,因為他們現在正麵臨第一次糧食危機,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當前的局勢和整個興城麵臨的困境,李耕也不瞞眾人,高慶鬱薛剛等人這才知道,雖然現在忠義軍占據了興城,但是卻並未站穩腳跟。
尤其是高慶鬱,他歸順了忠義軍,更是不願意出現最後被迫離開的局麵。
讓士兵種地就種地吧,這也不是太難的事情,而且士兵中有很多人原來就是種地的農民,渤海國的農業和並不發達,但是種地的農民還是不少的。
軍隊的組成本就很複雜,什麽獵戶,漁民,農民,社會閑散人員,甚至還有一些土匪小偷,大家吃糧當兵,無非是一種活法,作為普通人的他們沒得太多選擇,上麵能夠決定他們命運的人,說什麽就是什麽。
為了讓這數千人的軍隊,能夠盡力的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李耕還是想了很多的辦法。
比如宣傳上,說什麽改天換地自給自足的空話肯定少不了,要打造遼東一方魚米之鄉的廢話自然也不少。
但是這裏麵有些區別,那就是一些獎懲製度,這玩意是跟榮譽掛鉤的。
這個時代還不足以讓一群沒文化的大老粗明白什麽責任義務的事情,但是榮譽確實可以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方式獲得的。
這些軍隊的士兵大多是文盲,你說什麽“大生產運動”他會問你啥叫“運動?”
你說要改變自己麵臨的危機,隻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所以自己動手就能滿足一切需求。
他們會問你達官老爺們是不是也會要自己拯救自己?是不是也要親自下地種地?
這方麵李耕都寫在了他的計劃書中,這個計劃說出來則是解決辦法,全稱是《第一次糧食危機的解決辦法》標準的是發展農業生產的方式。
這大概是隻有他自己采取看的內容,但是裏麵的條例卻分得很清楚。
關於提升種地士兵的榮譽感的獎懲製度,裏麵有很多種方式,比如競賽製度,開墾的土地數量,開挖水渠水井的數量,未來的收成等等。
從一開始就做出了這樣的安排,也就是士兵們下地勞作的一開始,從進度上就可以進行了。
獎懲的力度上有區別,一開始的獎勵力度很大,懲罰的力度很小,但是後期就會換過來。
令李耕沒想到的是,這種獎懲製度會在後來發展成忠義軍的一項傳統,且在目前一推開,就收到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