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徐夫人:孫大虎的醜聞
三國鼎立局麵下,實力排第二的蜀漢、排第三的東吳,要攜起手來,共同對付老大曹魏,這事情不齊心協力肯定不行。
孫權要借丁奉?
劉封不禁一怔,這難道是曆史的必然規律,還是冥冥中的感悟。
在曆史上, 丁奉是東吳後期的頭號猛將,東興之戰雪夜奮短兵,殺得魏國東路軍統帥司馬昭大敗而逃,魏將韓綜、桓嘉都被削了首級。
“丁奉是我大漢交州軍猛將,前番漢吳交惡,其弟丁封,更是被吳將韓綜、全緒所殺害, 現在吳主要借丁將軍伐魏, 此事即便我答應了, 丁奉也不會答應?”
步騭聽劉封沒有一口回絕,心中一喜,連忙命人取過一個四方形狀的盒子,指著說道:“劉相,吾主對丁將軍之弟被害也是深感痛惜,韓綜已經授死,全緒的首級就在這盒子裏,劉相要不要打開看看。”
劉封眼神一凝,鼻間隱隱的聞到了一股血腥之氣。
這盒中是人頭。
要是如步騭所說,這盒子裏真是全緒的話,那孫權夠狠的,是真正的帝王心術,要知道全緒的父親全琮, 好歹是吳軍的右督,也為吳國立下過大功,兒子就這麽不明不白被處死了。
劉封歎了口氣,吩咐道:“盒內是誰,我就不看了,等會元直會差人送到交州龍川,交給丁奉吧,若是真的,那自不用多言,若是假的,那借將之事,就不用提了。”
盒內是全緒的人頭,那相比大哥孫策,孫權的性子確實要更涼薄些,全緒一個不出名的年輕將校,根本不在孫權的眼界中。
“劉相,吾主此次遣屬下來荊,其實除了借將伐魏之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希望,兩國之間能借這個和解的大好機會,正式確定邊界線,交州的事情,吾主以為,就依如今的邊界線劃分即可,不知劉相以為如何?”
劉封聽言一怔,問道:“這件事,吳國朝堂有決議否?”
步騭搖了搖頭,黯然說道:“劉相也知道,吳國朝中,一直有人對失荊州耿耿於懷,現在交州也失去了,這些人更是痛心疾首,要是吾主將想法公示於朝堂,隻怕會引起一場大風波。”
說到這裏,步騭見劉封臉色難看起來,連忙接著解釋道:“劉相勿急,吾主在來時已經承諾,他會以私詔來認可交州的歸屬,雖然不算正式詔令,但以吾主親手建國的聲望,也能得到吳國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可。”
劉封臉色稍緩,孫權以皇帝私人的名義,承認交州歸蜀漢所有,這個結果還算能讓人接受。
孫權這麽做,很顯然是考慮到自己年邁,可能也活不了幾年了,他在世之時,吳蜀之間能保持和平友好就行,至於他死後會怎麽樣,那就不是他所能考慮的了。
“子山,孫權的私詔,你能保證是真詔,不是偽詔?”劉封臉色一沉,追問了一句。
孫權屢屢背刺,人品上令人信不過,劉封可不想被騙了。
步騭臉色一紅,支吾道:“吾家族妹熟悉吾主的筆跡和印綬,劉相要是不信的話,到時候可讓她親自驗證。”
步練師在江東時,多次幫孫權處理政務,孫權的私詔若是假的,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步練師。
聽到步騭這麽一說,劉封也不再多爭執什麽。
有孫權的承認,總比沒有承認的好。
漢軍南下占領交州,雖然有反擊吳軍入侵荊南的由頭,但畢竟不是那麽名正言順,這也是劉封借孫尚香名義治理交州的原因。
這理由真正說起來,還是有些站不住腳。
現在孫權主動提出來,以私詔形式承認交州歸屬蜀漢所有,正好解決了兩國之間的扯皮,吳國以後要是再拿交州來生事,蜀漢也可以把孫權的私詔拿出來。
當然,孫權的後繼者也可以不承認這個私詔,畢竟它沒有經過吳國朝堂的認可,但至少有一點,有孫權蓋印簽字的詔書在,從情理層麵,蜀漢站在有理的一邊。
步騭聽劉封同意,連忙又道:“劉相,我軍要是攻魏,呂岱所部,是北征之主力,將會北調到濡須口一線,不會再在交州邊境生事。”
劉封見孫權一方頗有誠意,也不想在細節上多作計較,商定大的框架後,剩下的輜重、兵甲還有糧秣等交易方麵,由徐庶來主持商談即可。
與步騭基本談妥條件,劉封倦意上湧,遂往烏衣巷徐夫人主持的司聞曹走去,吳國內部的具體情況,他還要詳細問一問才能放心。
徐夫人主持司聞曹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依靠孫翊留下的關係網,她已經初步發展了一個情報網絡。
麵對劉封對全緒之死的詢問,徐夫人臉上卻露出莫名的笑意,道:“丞相,不必擔心盒內是假全緒,孫大虎與全緒的醜事在吳國已經傳開,要是全緒不死,不僅孫權不放心,就連全琮也容不得他活著。”
徐夫人這麽一說,劉封頓時明白過來。
繼母和繼子之間,發生不齒之事,就算放在漢代,也是不能為人接受的事情。
孫權堂堂吳國大帝,自然不能容忍皇家有這樣的醜事發生,而孫魯班他是舍不得處置,那就隻能把全緒給殺了。
全緒既死,劉封估摸著丁奉報了兄弟丁封之仇,多半會答應借到吳軍擔任客將之事。
江淮是丁氏家族的家鄉,丁奉這些年,做夢都想著回去看看,現在有機會帶兵回去,他的心情必然激動。
“丞相,隻丁將軍一人前往,怕是會有變故,依妾之見,可再選擇三、五得力將領,再擇精幹軍卒一起前往,如此相互監督,可防備孫權拉攏。”
徐夫人難得被劉封恩寵,在享受了一番溫存之後,向劉封輕聲提議。
自從知曉亡夫孫翊之死與孫權有關之後,她的心中就恨意難消,現在有機會破壞孫權離間的陰謀,她自然不留餘力。
“昔日廬江三郡,雷部、陳部和梅部,如今唯有雷部在樂鄉、宜都一帶繁衍壯大,雷脩與丁奉的關係甚好,此次到江淮,就由雷部子弟一同前往,也正好為大漢進軍江淮先作準備。”
劉封點了點頭說道,視線掃過山丘起伏的地方,隻見溝壑深處,一派旑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