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談比無知更糟

  空談比無知更糟 注釋標題 此文為韓文版《閱讀的年輪》自序,韓國青於藍出版社,2008年。


  這是一個精神病高發的時代,有關驚人數據一次次被刷新。究其原因,不僅可歸為人際冷漠、貧富分化、競爭過度等社會問題——就像眾多專家說的那樣;還可能是因為意見過於擁擠與紛亂。


  精神病就是心智亂。既然是“多元化”了,甚至“怎樣都行”了,那麽事情就開始變得麻煩。一個學生娃應該當個好孩子還是壞孩子,而且什麽是“好”,什麽叫“壞”,“好”要好到哪個分上,“壞”要壞到什麽程度……光是這些追問,就足以讓很多人頭大。


  更遑論曆史、宗教、藝術、國家、革命等宏大議題,幾乎都是各說紛紜和各有其據的迷局。


  傳統社會漸漸遠去,價值觀相對統一而穩定的時代從此不再,人們的惶惑迷茫數不勝數。一個活在當代的人,常把敬畏當愚蠢,視服從為醜聞,於是缺乏上帝或聖人的引領,耳朵裏又無時無刻不充塞著喧沸眾聲,比如被臉書、推特、微博、微信之類追逼得手忙腳亂。如果沒有能力消化分歧看法和對立觀念,就如同在狂飲暴食之際沒有一個好胃,最可能生病;又如海量文件接入電腦之時沒有一個好CPU,最可能死機——越來越多的精神事故,大概都爆發在“多元化”這一片雷區。


  在這種情況下,讀書求知其實麵臨著高風險,不會比原始部落裏的風險更少。為了降低這種風險,我們也許需要一點辯證方法,需要善解是中之非和非中之是,更準確地說,是看到什麽條件下“是”可以成“非”,而什麽條件下“非”可以為“是”。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攥一把萬能標簽胡亂貼,而善於在知識迷局中去粗取精,趨利避害,總攬全局,統馭各方,不至於從“多元化”的狂歡滑入“虛無化”的泥沼。同樣是為了降低風險,讀書也許更需要實踐的檢驗與激活,需要我們從日常經驗和社會行動中汲取活力,恢複各種詞句的現實體溫,還原知識與人生的真切聯係。這樣,我們才能從語詞的無限淹埋下殺出一條生路,把書讀活,讀通,讀踏實,讀出活生生的人,讀出人與生活的智慧,擺脫那種從書本到書本再到書本的泡沫化膨脹,不至於淪為空談化的“知道分子”。


  博聞廣識一旦變成了空談,其實比無知更糟。


  韓國與中國,雖有製度與發展道路的差異,但兩國互為近鄰,共享傳統,也一同麵對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各種知識難題,無異於別後重逢的同桌學友,散後複聚的並肩旅伴,當然需要思想的分享,需要雙方知識界相互的幫助和支撐。感謝韓國青於藍出版社的熱心,感謝譯者白雲池的辛勞,感謝白永瑞先生的鼓勵和崔元植先生的推薦,初版於十多年前的拙作《閱讀的年輪》這次將在韓國麵世,可望得到韓國讀者們的批評和指教,也使韓國讀者對鄰國的思想文化狀況略多一些了解。


  因為這一點,我深感榮幸之至。


  2008年2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