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從華爾街到矽穀(套裝共9冊)> 25 別讓客人帶巧克力去你家 不需要把每一餐都做到十全十美,你的人生同樣如此

25 別讓客人帶巧克力去你家 不需要把每一餐都做到十全十美,你的人生同樣如此

  25 別讓客人帶巧克力去你家


  不需要把每一餐都做到十全十美,你的人生同樣如此


  選擇是否食用不健康食物的過程充滿著困擾和誘惑。如果沒能提前做好計劃,當你受到引誘時,那富含脂肪或糖分的食物就會出現在你的身邊,例如薯條和巧克力。一旦我們開始吃這些食物,就隻會欲罷不能。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我們根本無法抗拒,也停不下來。即便吃飽了,我們也會照吃不誤。對我來說,貌似我的胃永遠有足夠的空間吃下薯條和巧克力,即使我覺得自己已經撐到不行的時候也是如此。


  當我開始做營養谘詢的時候,我給客戶布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讓你身邊隻有健康零食,比如一杯酸奶、一份水果或者一片抹了黃油花生醬的麵包。我經常叮囑客戶:“在吃一塊點心之前,請先吃三個蘋果。”事實上,我的客戶根本沒有吃過一塊點心,因為一個蘋果就足以飽腹了。所以,這個策略相當棒。有時我也會因為攝入了過多的蔬菜和水果而長胖,但這跟大吃大喝垃圾飲食之後的體重增加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一頓豐盛美味的生日晚餐之後,服務員端上了甜點,我毫不猶豫地放縱自己大吃起來。


  那時,我碰巧坐在一位身高六英尺四英寸的男士旁邊。過了一會兒,他說:“你吃得居然比我還多。”


  我告訴他,我並不總是這樣。但是,這次我不打算管住自己的嘴——這些甜點太好吃了!我嘴裏的每一顆味蕾都極其享受。然後我的體重增加了三磅。第二天,我就恢複了平常的健康飲食習慣,然後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才減掉那三磅。要知道,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可以在兩天內恢複原來的體重。而在我七十多歲的當下,則需要一個星期才能恢複。不過,我認為這種偶爾的放縱是值得的!

  如果你也想沉溺於美味中,那麽請你在開始之前務必想清楚,你這麽做並非因為感到悲傷或有壓力,而僅僅是因為食物可口。隨著閱曆的增長,我學會了不要把我的卡路裏配額浪費在那些難吃的甜點上。


  對食物極其挑剔是有用的。我參加過一場會議,會場擺滿了五花八門的點心。我並不想拒絕這些誘惑,於是拿起了一塊看起來最讓人心動的點心——上麵全是巧克力和堅果。不過,我剛咬了一口就發現它並不可口。為了不讓我的味蕾再受苦,我把這塊點心放回自己的餐盤裏,再也沒碰過一下。


  如果你吃到的東西不夠美味,你可以把它擱在一邊。


  當人們給我巧克力和糖果的時候,他們的友善笑容通常會讓我感到惶恐不安。我告訴他們,這種類型的食物不能出現在我麵前,因為我會把它們全部吃掉。即使被告知每天可以吃一塊,我的基因也不會允許我這麽幹。我會請大家把這些零食帶回家,否則我就隻能把它們送出去。如果沒人可送的話,我甚至會把它們扔掉。想著廚房裏有一塊“魅力磁鐵”正在一直瘋狂地散發著吸引力,這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要知道,任何甜食都不能出現在我家,因為它們都會是“觸發食物”。這是什麽意思?這意味著我沒法兒隻吃一小塊巧克力,這隻會開啟一串連鎖反應。我的味蕾會興奮,隻想把整盒巧克力清空。當然,大吃大喝的開關也許是其他可口的食物:對一些人來說是薯條,對另一些人來說也許是冰激淩。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什麽食物會觸發你的暴吃神經。而一旦找到了你的“觸發食物”,不管它是什麽,請你務必不要將其帶回家,你離它越遠越好。


  避開“觸發食物”不僅僅是為了減肥,這還與失望或痛苦的情緒有關。它會影響你的心情,而我們每個人都不想不開心。


  如果你在該不該吃和該不該多吃上心有餘悸,那麽千萬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讓自己沉浸在這種情緒裏。最有效的策略是跳過懺悔這個步驟,捫心自問:“我很享受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沒必要自責,繼續享受美食,假裝什麽事都沒發生過。從下一餐開始,吃水果、蔬菜、優質蛋白質、全穀物和豆類。與此同時,也請在第二天就恢複你日常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們不需要讓每一次進食都十全十美,你的人生也同樣如此。一頓不健康的飯菜並不會徹底破壞你的健康生活。隻要你做到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吃得健康,你就會一直感覺很棒。


  當然,如果你沒有這麽做,下次可以記個筆記來提醒自己,不健康的食物對健康沒什麽幫助,你也不必為此過於糾結。你可以專注地回想你在明智地選擇吃健康食物時的那種美好感受。要知道,適量的健康食品可以讓你感到精力充沛,身體也能更加健壯。


  於我而言,在家的時候更容易遵守健康的飲食計劃,永遠不要把錢花在會破壞你健康習慣的食物上。如果你有孩子,不要考慮自己的喜好,買一點兒孩子喜歡的零食就行。如果我想給我的孫子們吃零食,我隻會讓他們選擇一小份冰激淩或一塊餅幹。這樣的話,我就不會有自己要將那個大盒子一掃而空的想法了。


  了解自己的“觸發食物”,不要與之有任何交集,這樣你的感覺就會一天比一天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