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微木填滄海
跋
微木填滄海
這套書的問世,源於我與中信出版集團施宏俊先生的不期而遇。
2011年6月,我正在北京籌備大型曆史文獻紀錄片《華夏根脈·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付諸拍攝的前期事項。一天,接到了一個電話,來電者正是施宏俊先生。他說在我的博客上看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想和我見見、談談。
我們的話題涉及很廣,從上海出版業的改革,到近年的出版成果以及出版理念;從我的諸多文章能否編成一本書,到我對中國文明曆史的許多想法與基本理念。最後,我們達成的初步共識是:《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可以先出文字版;我的諸多文章,可以在係統整理後,另外編輯成書。
這些書,如今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分別是《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上中下三冊),《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的核心力量》和《大爭之世:戰國》。
與施宏俊先生談天後,我想了許多許多。
我們的文化產業,究竟應當如何發展,如何改革?如果僅僅是管理體製的改革,而沒有新的價值理念,沒有業務領域的真正科學化重組,體製改革能發揮作用嗎?出版界的改革,將給我們的文化產業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我們的思想成果傳播在這樣的新力量麵前,將發生什麽樣的變化?
古往今來,書籍出版業的發達程度,都是一個時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中國出版業的這種變化,將給中國的新文明發展帶來什麽樣的實際影響?發達的出版業,僅僅是一種文化思想的傳播平台,它自己並不自動產生思想文化作品。但是,出版業的發達,必然需要承載極為豐富的思想文化作品;否則,它將陷於空轉境地,造成巨大的社會浪費。那麽,在我們所麵臨的這樣一個時代,中國的知識界、科學界、文化界、思想界、藝術界,能否有如此大量豐富的作品供如此發達的出版業飽和運轉?抑或,我們隻能用無比龐大的文化思想垃圾,去填充出版業的巨大需求?
我們的時代,還不是春秋戰國那樣的文明大爆炸時代。
從中國文明發展的曆史高度看,我們已經在古典文明的兩次曆史大跨越之後,麵臨著第三次新的文明跨越——從殘破的農村文明與畸形的城市文明的混合體,跨越到成熟的科學與工業時代的新文明形態。麵對這樣的文明跨越,我們必須具有一個先決條件:中國民族的人文意識、曆史意識、生存意識、基本價值理念等,都能有一個時代性的大變化。
要完成這樣一種深刻變化,我們所要完成的第一步,必然是理清文明傳統,重新解讀我們的文明曆史,以高端文明視野確定我們對中國文明遺產的繼承原則,從而明確真正的中國國情——中國文明發展的真實內核,並就所有的基本問題形成最基本的社會共識、國家民族共識。唯其如此,才能夯實我們前進的思想根基。這樣的一個曆史時期結束之後,我們才能進入思想重建、價值重建、文化藝術重建、生存方式重建、文明形態重建的曆史時代,迎來我們民族的鳳凰涅槃時代。
這樣兩個大的曆史時期,其過程必然是相當漫長的。
中國的第一次文明大跨越——以戰勝百年洪水災難為契機,從族群聯盟跨越到國家文明時代,用了數百年時間。中國的第二次文明大跨越——從諸侯分治跨越到統一文明時代,用了五百餘年時間,曆經春秋、戰國兩大時代。歐洲人從黑暗的中世紀社會跨越到資本主義文明時代,用了將近四百年時間,曆經文藝複興、啟蒙運動兩大時代。
在近代曆史條件下,美國在北美洲創建新文明,用了兩百餘年時間。
我們的第三次文明跨越,可能需要多長時間?
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期這一曆史時期的節點;但是,可以明確的是,中國文明的曆史跨越,絕不是數十年甚至一百年所能完成的。我們的曆史包袱太多,我們的現實問題太多,我們需要清理的泥沼太多,我們需要攻克的難關太多。盡管我們這個民族充滿了智慧,可是,麵對久遠深重的曆史沉屙,我們仍然不可能繞過那些必經的曆史階段,不可能一蹴而就。
滄海無垠,我們需要尋覓的耐心,需要解難的智慧。
雄關漫道,我們需要強毅的精神,需要遠足的意誌。
我們每個人所能做的一切,都是這一偉大征程的滄海一木。
微木填滄海,未必能夠成功。但是,沒有萬千人眾連綿不斷的微木勞作,一定不會成功。我們出版業的迅猛發展,已經給我們的文明跨越打造好了新理念傳播的大規模現代化平台。我們每個人的思索新成果,都可以在這樣的平台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社會傳播。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是有希望的。
盡管,我們永遠無法避免思想文化垃圾。
但是,我們真正具有創造性的作品,一定會越來越多,一定會成為主流。
萬千微木,終成蒼茫林海。
一隻希望的方舟,就孕育在那無邊的林海之中。
孫皓暉
2016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