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王起
“是,奴婢這就去傳旨。”楊欽義答應了一聲,轉身向著外麵走了出去。
“等等,這個你讓底下人去傳旨吧!朕找你還有事。”
雖說錦衣衛乃是自己元從心腹保底組成。
可是光是信任沒有用,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勢力做製約才行,沒有了製約,這種東西腐朽很厲害的。
相應的預防體製建立起來才是好事,這才能確保大唐在一個軌道之上而不會兒翻車。
不至於讓這個脫離軍事,脫離於政治的類似特權的機構徹底的放飛自己。
楊欽義很快交代了底下一人下去傳旨,重新回來了。
“不知陛下留臣下來還有何事?”楊欽義恭敬地就是問道。
看了一眼楊欽義,李炎麵無表情說道:“你不用在我身前跟著了。”
陛下難道呀找自己算老賬?自從去年兵變後自己可再也沒有幹過什麽違法犯忌的事情呀!
雖然心中有疑惑,可是呀,在這位鐵血君王麵前他來不及細想就是忙跪地求饒起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看著煞是可憐。
“陛下,是奴婢哪兒做的不好您盡管說,別不要奴婢呀!”
看到這楊欽義這模樣,李炎不由就是一笑,很顯然這家夥誤會了自己的意思。
“你誤會了,朕的意思是想要成立一新機構,類似錦衣衛這樣的讓你掌管。”
君無戲言,李炎既然說了那便是真的,頓時間楊欽義化悲傷為心喜,喜極而泣著就是跪謝道:“謝陛下,不知道此機構陛下打算用作何用,名字又叫做什麽。”
瞧著,跪謝之中竟然還不忘記正事。
“此機構以為製衡錦衣衛之用,查究他們之中有無犯事之人。當然了主要還是糾察朝臣官吏有無貪腐,督查百官之用。”李炎連忙說道:“至於名字嘛,就叫做西廠吧,辦公位置就頂在太極宮內原內侍省之中,你嘛職位就是西廠提督。”
楊欽義點了點頭,然後繼續問道:“陛下,那不是錦衣衛的職責嗎?”
李炎苦笑一聲,忙就是解釋道:“以後就不是了,在你將西廠搜羅成立之後直接行事此項職能,而錦衣衛的話則負責搜羅個節度使還有其餘各國的情報吧。”
“奴婢知道了。”楊欽義連連點頭,“隻是這初步人手……”
這倒確實是個問題。
李炎皺了皺眉,方才是神情舒展開來,“現在正好在進行軍改,朕下一道禦令,你去找楊衛春幾人分別從各衛裏麵挑選一些機靈的吧。”
這倒是個好辦法,楊欽義心中一喜就是忙跪謝起來,“謝陛下。”
“好了,你下去吧。另外下令以後劉行深隨侍朕左右,暫為內侍吧。”正事說完之後,李炎緩緩也就是將自己的隨身宦官給重新定了下來。
劉行深,前世之中與楊欽義一起同任神策軍左尉之人,在大清洗之時他也一並被留了下來,這倒不是因為劉行深早早投效了自己,而是因為除去仇士良一黨之後,宦官就會兒所剩無幾,新的宦官還是太過稚嫩,有些事情處理不輕,所以經過反複考驗糾察,發現劉行深沒有什麽太大的罪過以及出格的事情之後便是留了下來。
楊欽義走後不久,劉行深很快就是從外麵進來了。
這些日子他都在等待著新皇李炎的重要,可是遲遲卻是沒有到來,本來他已經放棄希望準備渾渾噩噩就是這麽一生之時,李炎的召見任命突然就是下來了。
“女婢參見陛下。”劉行深跪倒在地,恭敬的給李炎行禮,語氣之中都帶著興奮。
看了一眼劉行深,李炎麵無表情說道:“想來朕的任命楊欽義已經和你說了,以後你就在朕身旁好好做事,莫要像仇士良還有王守澄,李輔國等人一樣起了壞心思,否則你會兒比他們死的殘上千倍萬倍,你懂了嗎?”
仇士良不用說了剛滅不久,以這些人舉例李炎警告意味很清楚了。
劉行深頭冒著冷汗,不停哆嗦地就是回道:“奴婢懂了,還請陛下放心。”
“知道就好。”李炎不知道劉行深是否真的懂了,隻能說他現在的表現讓李炎很滿意。
看了一眼站在一側的劉行深,李炎想了想,問道:“你可認識王起?”
王起這個人,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出身太原王氏,科舉入仕,為了擺出科舉取士不公之狀,其先將堪及第進士的詩賦雜文呈交宰臣審閱,待其同意之後再下令當司放榜,因此被彈劾被外放為河南尹。
不光這樣,他還是一個愛避嫌之人,兄長王播入相,自己就不願主管選部。
不過為官而言的,他確實是一個好官,治蝗蟲,救災,安民事倒是一把好手。
原史之中太和九年王起主持貢舉時選出的門生李訓掌權,打算援用王起拜相。八月,朝廷遂下詔拜王起為兵部侍郎,判戶部事。同年冬,“甘露之變”發生,李訓被殺,王起因其“儒素長者”的身份,被認為不應該被受到牽連,於是僅被免去判戶部事而已。
隻可惜的是現在情況發生了轉變,仇士良身死,李訓被滅,現在的他也是成了一個被罷免的居京人員罷了。
願意嘛,自然而然是與李訓的關係被牽連的。
“原兵部侍郎王起?”劉行深連忙問道。不知道陛下提起這個王起所謂何事。
李炎點了點頭說道:“就是他,這是他的讓人給他上的奏折,你看看。”
劉行深一愣,連忙將那份奏折拿了過來,翻看了一眼。
這是一份歌頌李炎的奏折,內容很簡單,那就是一部分就是歌頌李炎近來之舉,二來就是求複起任官,三就是提議早開科舉以填補朝廷任命到各地官吏的不足。
劉行深將這份題本看了兩遍,依舊沒有看出這裏麵有什麽問題,不禁有些遲疑了。
“陛下,奴婢以為王起說的有道理啊!”劉行深咬了咬牙,躬身說道:“開科舉是如今最好的辦法,各地原本官吏多是私官不可信,朝廷派遣至各地官吏如今已經是捉襟見肘,既然這樣何不開科舉,下放一批科舉人士從縣令等職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