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幸福的味道是:不比較
幸福是屬於自己的事兒,和他人無關。
你買了一枚金戒指,我就要買一條金項鏈;你買100平方米的房子,我就要買150平方米的房子;你簽了一份大訂單,我就要拿下一張更大的單子;你升職為部門經理,我就要當級別更高的CEO……留心一下,生活中這種“比闊”的現象隨處可見。這樣的事兒,你有沒有做過?
從原始的意義上看,喜歡“比闊”,喜歡攀比未嚐不是出於一種競勝之心,可以激勵一個人努力追求自己尚未達成的目標。但攀比之“陋”在於人們所比的總是那些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疏離精神價值,必然煩惱叢生。正如哲學家所說:“生活之累,一半來源於生存,一半來源於攀比。”
瑪麗是一位都市白領,婚後一直和丈夫租房住。後來一位朋友買了新房,瑪麗眼紅心動,和丈夫吵著鬧著要買房。由於資金有限,兩人精挑細選後在郊區定了一套二居室的房子。住自己的家自然舒適又方便,瑪麗心中樂開了花。
但是沒過多久,另一位好朋友也買了一套房。裝修好後,朋友打電話讓瑪麗到家裏參觀。朋友的房子地段好,而且房子還很大,裏麵裝修也很高檔,瑪麗原本買到房的好心情被朋友“更好”的房子給衝擊掉了。
再回到家,瑪麗怎麽看都覺得自己的房子不夠好,再也沒有舒適、方便的感覺了,後來她又勸丈夫“重新動動”,要在市區買房,而且還偏要和那位朋友住同一棟樓,夫妻倆為此整日口舌之磨、身心俱疲,好好的家庭從此變得雞犬不寧。
這就是攀比心理作祟的後果!攀比,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別人身上,將幸福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之上,隻要嚐試過一次“更好”的滋味,就想尋求到更多的“更好”。有道是“山外青山樓外樓”,別人那裏總有“更好”的,於是自己所得到的變得毫無生機和意義,這是一個多麽傻的決定。
幸好,人是能夠主導自己的。麵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假如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學著不計較,就能很大程度上減少內心的不平衡感,獲得內心的滿足感。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永遠存在,因此根本不具可比性,比或被比,都不是尋找這種美好生活的正確途徑。
更何況,凡事就像一個硬幣,有正的一麵,就有反的一麵。生活也不例外,它是公平的,你得到了什麽,都要以另一種方式付出代價。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正是這個道理。別人的房子好,花的錢也會多,付出的辛苦也自然就越多,那就讓他“更好”吧!自己不想太累,不想背負太重的經濟負擔,買一個舒適的就好,自己享受自己當下的愜意生活,有什麽好比較的呢?
清朝鄭板橋做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他在《道情》中寫道:“門前仆從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龍,一朝勢落成春夢,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這句話正是警誡我們:何必羨慕別人一時的幸運與眼前的煊赫?要知道,那種虛榮是不會久長的,還不如教書清高!
所以,當我們心情煩躁的時候,請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正處於比較後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下?如果是,請趕緊遠離這種比較。與其攀比別人,不如汲取一些別人的成功經驗,內化為自己的優秀品質,盡最大的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充滿了愉悅、安然和幸福的味道。
L小姐和M小姐是同窗好友,L小姐的能力及家世都好,步入社會後事業即一帆風順,短短幾年就位居某公司經理,有房有車,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M小姐雖有才能,不知是努力不夠還是運氣較差,幾年下來工作始終不如意。
M小姐一度眼紅L小姐的優秀,心裏不免有股怨氣:“哼,以後我要買比你更大的房子”、“買比你更高級的車子”、“我要比你更有出息”……但是,很快M小姐發現這種攀比的生活方式一點也不快樂,於是她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我的房子不大,但溫馨就好;我的工作平凡,但找到自己的價值就好……”、“L小姐的生活雖然值得羨慕,但這些都是她一步步奮鬥出來的。”
之後,M小姐不再與L小姐攀比,而是開始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並努力培養自己的實力。她對於工作是極其認真的,穩紮穩打,最終憑借多年累積的經驗、實力及資源,M小姐獲得了施展的空間,事業漸入佳境。
看到了吧,幸福是屬於自己的事兒,從來就好端端地在那裏,不增也不減。保持平和的心態,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和別人攀比,盡自己所能,無愧於社會、無愧於他人、無愧於自己,那麽,我們的心靈聖地就一定會陽光燦爛,鮮花盛開。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種生活的姿態。
如果你真的想比較,那麽不妨與那些不如我們的人相比。美國作家亨利·曼肯說過:“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簡單,就是與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窮、房子更小、車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