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身處黑夜,心向光明
人生的成功與否,其實在於心境。
太陽東升西落,於是就有了一天的晝和夜。晝夜交替,順逆相依,這本是自然運轉的規律。問題是很多人身處黑夜,看不到希望,看不到轉機時,往往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失去理智,不能判斷方向,手忙腳亂,結果無功而返。
身處黑夜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鬥誌、放棄希望。人生的成功與否,其實在於心境,在於我們能否在黑夜中尋找光明。事實上,黑暗中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順手“摘下一個蘋果”。
這裏有一個很動人的小故事。
在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廟裏,住持年事已高,便想從眾多的弟子中選出一個能擔當大任的人繼承他的衣缽。為了公平起見,這天,他將所有弟子召集在一起,吩咐說:“每人去南山打一捆柴,誰打的柴最多,我就將住持的位置傳給誰。”
徒弟們聽後,歡呼雀躍,心想:不就打一捆柴嗎?這有何難。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都目瞪口呆。隻見洪水從山下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與住持坦然相對。
住持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住持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下來了。”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住持的衣缽傳人。
詩人顧城的一首詩中有這樣一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確,身處黑夜,不自暴自棄,仍然仰望光明並孜孜以求,哪怕抓住的隻是身邊細小的機會,有可能隻是撿到一個“蘋果”,也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自強不息的人,譜寫出一曲自強不息的人生讚歌。
縱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其中,海倫·凱勒就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形象。
1880年,海倫·凱勒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她再也看不見、聽不見,接著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海倫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籠中無法擺脫,萬幸的是她並不是個輕易放棄的人,她渴望光明。
不久,海倫就開始利用其他的感官來探查這個世界了。她跟著母親,拉著母親的衣角,形影不離。她去觸摸、去嗅各種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別人的動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擠牛奶或揉麵。她甚至學會靠摸別人的臉或衣服來識別對方,她還能靠聞不同的植物和觸摸地麵來辨別自己在花園的位置。
當然,對於一個聾盲人來說,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如同我們用眼睛觀察他人,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家庭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麵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為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複地練習,最終她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拉德克利夫學院。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拚寫在手上,因此海倫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麵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海倫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感人至深。之後,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相信眾多的因疾病而聾、啞、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陰影恰好證明了陽光的存在,在黑夜中也能尋找到光明,海倫·凱勒並沒有因為自己視野的盲區而遮住人生絢麗多姿的風采。原來,眼盲並不算是永別了光明。世界上沒有無邊的黑暗,隻要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懼黑暗的勇氣,終究會看到黎明時噴薄的太陽,這也正是追求光明的意義所在。
假設,如果海倫·凱勒的心完全被黑夜占據,迷失在自我的沉淪中,那麽即使豔陽高照,她的心仍然是冰冷的,生活是陰鬱的、黑暗的,更別提做出一番有意義的事業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心中沒有了希望,也就沒有了鬥誌,他就被徹底地擊敗了。沒有理性的照耀,才是真正的黑暗。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天無絕人之路,絕境之中往往也蘊含著機會,隻要我們不絕望、不放棄,保持不滅的信心,在困境中找希望,哪怕這個希望隻有萬分之一,哪怕有可能隻是撿到一個“蘋果”,但這就是轉機,是我們能否成功的關鍵,正可謂“幸運之神的降臨,往往因為你多看了一眼”。
青黴素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英國醫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多年來一直在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對象是能置人於死地的葡萄球菌,為此需要經常培養細菌。1928年的一天,由於葡萄球菌培養基的蓋子沒有蓋好,靠近封口的葡萄球菌被溶化成露水一樣的液體,而且顯示為慘白色。看來這次實驗又失敗了,弗萊明有些苦惱。
弗萊明剛想把這個“壞掉”的培養基扔掉,但是他又看了看,心想:“這是什麽物質呢?一定是有一種奇特的東西,把毒性強烈的葡萄球菌製伏、消滅了。”於是,他對封口的泥土進行了化驗和提煉,加倍仔細地觀察、分析。終於,一種能夠消滅病菌的藥劑——青黴素被發現了,人類醫療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巴爾紮克說過這樣一句話:“機緣的變化極其迅速,顯赫的聲名總是無數的機緣湊成的。”這並不是說幸運的機緣有多麽吝嗇,而是要我們善於發現機緣。這種善於便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比他人再“多看一眼”,別忘了摘個“蘋果”來,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並努力將它變為一種成功。
歡樂常有,不順心的事也不可避免。在光明下歡笑是一種本能,而在黑暗中歡笑則是一種品質。在黑夜中尋找光明,需要具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曠達,需要具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這是一種心胸之寬廣,是一種力量之博大,更是一種從容的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