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拜師會
君期剛喊完,就察覺到身邊好像有人在看著他。他轉頭一看,嚇得他差點從木板上摔下去!
“掌……掌門!”君期連忙站起來,隻是這腿盤久了,氣血不通順,竟然麻了。
站在君期身邊這人,朝君期行了一個弟子禮,說:“長老好。”
君期這才發現不對勁,麵前這人雖然和掌門孔敘長得一模一樣。但是氣質更溫和,而且君期看不清楚掌門的修為,但是卻能清楚的看到麵前這人,隻有築基修為。
‘這人難道是掌門的孿生兄弟?可是這修為也差太多了吧。’
“你……”君期有些不確定的開口。
那人明白了君期的意思,解答道:“弟子名孔矜。”
‘孔矜!掌門的兒子,原著裏的男二。女二的大徒弟,男主的師兄,原著裏他的鋒芒直逼男主。可能就是因為人設太完美了,所以死的也早。劇情走到一半的時候,就被男主殺了。’
‘孔矜的死讓男主徹底入魔,也受千萬正道中人追殺。孔矜是原著裏不可或缺的人物,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我終於見到真人了,不愧是擁有完美人設的男二,這氣質就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君期假裝自己不記事,敲了敲額頭,說:“你看我,最近事情太多了,忙得連你名字都不記得了。”
孔矜並沒有在意,而是幫著君期接下去:“長老教過的弟子何止千百,記不清弟子名字也是人之常情。”
君期拍了拍孔矜的肩膀,誇讚道:“不愧是男.……不愧是你,就是上道。”
孔矜看了看拍在他肩膀上的手,又看了看君期。有些沒能明白,君期說的是什麽意思。他總感覺,今天的楊君期和往常不太一樣。
但是現在不是細想這個的時候,他說:“長老,現在已經到了藏書閣開門的時間,弟子們已經在門外等候了。但是藏書閣一直閉門不開,弟子便莽撞進來,還請長老責罰。”
君期一拍腦袋,剛才看書太入神了,竟然忘記了給藏書閣開門了。劉萬那貨睡得也真是夠踏實的!
他擺手道:“我剛才看書看入神忘記了時辰,實在不好意思啊。我現在就去開門,別說什麽罰不罰的。要不是你來提醒我,我估計還不知道時辰。”
兩人一同下去,孔矜說:“今日是拜師會,所以等候在門外的弟子比較多。若是換了往常,弟子是萬不敢進來催促的。”
君期聞言,差點一腳踩空,幸好身後的孔矜扶住了他。君期轉身驚訝地問道:“今天是拜師會!”
孔矜雖然不知道君期為什麽那麽驚訝,但是也如實點了點頭,說:“是。”
君期連忙轉身下樓,幾乎是躍下去的。
‘那麽重要的劇情差點就錯過了!女二收男主為徒的重大情節,我可不能錯過了!’
他打開大門之後,突然想起什麽,回頭對還在睡覺的劉萬說:“那個,劉萬!我有事先出去一趟,這裏就交給你了!”
君期趕去尚北宗宗祠的時候,恰好碰到了也要進去的掌門孔敘。
君期問道:“拜師會開始了嗎?”
孔敘有些頭疼,歎了口氣說:“快開始了,剛才我去了幽台峰,鶴株仙子還是不願來。”
“她不來?!”君期驚訝過後,表情突然變成了釋然。他鬆了口氣,拍了拍胸口說:“不來也好,不來也好。”
孔敘覺得君期有些奇怪,問道:“楊長老剛才在說什麽?”
君期回過神來對孔敘說:“沒事沒事,拜師會不是快開始了嗎?快進去吧。”
兩人走進宗祠祠堂後,掌門孔敘走到了主位坐了下來。至於君期,他沒位。是的,他隻能和弟子們一起,站在門口看熱鬧。
君期倚著柱子上,一臉吃瓜的表情環視了全場。宗祠兩邊坐的是尚北宗的長老,他們都是今天的主角。掌門左下角還有一個空位,估計是留給昭晗的。
門裏門外都擁擠著七嘴八舌的弟子,一些是來拜師的,多數是來看熱鬧的。
拜師會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傳統,這個世界裏的學子是一定要學習文學知識的,類似於現代的九年義務教育。所以宗派裏的弟子從小就會被送去讀書寫子。但是畢竟是個修真世界,完全讀書寫字肯定也是不行,也要修煉才行。
所以宗派裏的長老一般會被分為兩種,一種是負責門內事務,兼職教導弟子文學,比如君期這樣的。一種是負責保衛門內安全甚至整個修仙界安全的長老,比如昭晗這樣的。
兩者不僅是文和武之間的區別,武科長老會比文科長老更加自由。
比如收徒這件事,文科和現代的老師一樣,都是一個班一個班的帶。沒有什麽徒弟不徒弟的,都一視同仁。
但是武科就不一樣了,長老可以挑弟子。選中的弟子可以收到在門內,單獨教導。
所以拜師會就像是一個節日,一年一次。凡築基學子皆可參加,弟子可以挑選師尊。宗祠中間會放上一個長長的桌子,桌子上會擺上十來個木盒子。盒子上麵寫著長老的名字,弟子喜歡哪個長老,就可以把帶有自己名字的紙條塞盒子裏。
當然了,如果實在沒有合眼的弟子,長老也可以選擇不收徒,就像昭晗那樣。
長老收徒數量不限,可以收一個,也可以收百來個,教得過來就行。
拜師會即將開始的時候,孔矜也到場了。恰好站在君期身旁,君期看了一眼他手裏拿著的紙條,明知故問道:“你想拜的師尊,是不是鶴株仙子?”
孔矜朝君期微微行了一禮,如實回答道:“是的,今年已經是我參加拜師會的第六年了。我隻願拜鶴株仙子為師,如若她不收徒,那我便不拜師。”
“日後在宗裏尋份差事,或是像長老您一樣,教授弟子知識,解疑答惑。教書育人,亦是一件可歌可泣的偉事。倒也算是,不辜負門內多年的栽培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