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彭澤建議開武舉
,明祀
「臣以為,霍韜因非詞臣,卻妄圖阿附上意入閣內,故而有此謬論,請陛下黜之!」
「霍韜者,張璁沆瀣一氣,實乃國之奸臣,望陛下聖明遠鑒……」
「……」
一時間喊打喊殺之聲,又一次充斥午門,其中不止翰林院,甚至部曹、科道亦不在少數。
或許霍韜之策,能夠讓這些非翰林者入閣,但霍韜此舉,無疑是在挑釁朝廷原有制度。
亦如此前所言,內閣並無掌國家大政之權,根本無須如同前朝一般,宰相必起於州部。
本朝內閣只需要承上啟下,燮理陰陽即可,國家政務早有部曹處置,然後上傳內閣,由內閣選擇一個合適辦法批複交給皇帝。
換言之,只要你個大學士不蠢,想一出是一出做事,基本上再毫無才能之人,也能安安穩穩治理。
這也是為何李東陽雖無才能,但卻能夠穩穩噹噹,做華蓋殿大學士原因之一。
明朝內閣不是前朝宰相,所以是否需要經歷外官,已經無足輕重。
因為內閣根本無法決定國策,所以哪怕內閣才能再強,只要六部非其一黨,或者皇帝不聽,他就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尸位素餐。
當然霍韜也不是無緣無故提及,而是隨著明代皇帝卻來越懶,所下放權利越來越多,幫著侵佔部曹權利越來越多,所以需要承擔之事,也就變得越來越多,故而為了謹慎起見,選擇有施政經驗的外官充入內閣,期頤更好輔佐皇帝。
至於眼下內閣權利是被剝奪,但楊廷和等人能夠猜到,皇帝早晚會犯懶,難道霍韜就無法猜測?
霍韜同樣能夠猜到。
既然猜到皇帝會變懶,那麼內閣早晚必有掌權一天,或許當今皇帝不會,但下一朝,下下一任,總歸是有可能。
防患於未然,這也是一個有志之士必備技能。
所謂不謀一世,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居,不足以謀一隅,即是如此。
《呂氏春秋·盡數》有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只有加大內閣活動性,內閣、翰林院才會充滿生機。
至於皇帝勤政多久,以後皇帝會不會勤政,這一點霍韜不知,但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肅靜!」
面對著彈劾之聲不斷,朱厚熜無可奈何之下,只有讓黃錦再次發話,不過同時他也決定,下次必須要給這種臨時會議,設立禮儀,不然這三言兩句之下,就只剩下彈劾之聲,那還議論什麼事?
眾人停下之後,朱厚熜臉色陰沉呵斥:「今日乃奏對,有事可依次建言,而非如同市井潑婦一般,成何體統?」
呵斥完群臣,又轉頭對霍韜再問:「渭先可還有話說?」
他雖然對霍韜建議並不感興趣,但確有借鑒之地,於是也就想再聽聽高論。
「伏望太祖皇帝陛下,以神聖之資,一統山川六合,設立百官諸司,所定官制,翰林學士及各殿大學士官止五品,其防微杜漸之意為慮至遠,然後密察內閣諸臣,有忠實可任者,留兼師、傅。
或不稱職,即調外任,其部院卿佐,有宏材偉器,可大用者,即補內閣……
仍於部屬州邑,有司官員文學優長、器度宏遠者,亦許推調翰林,則人皆振奮,仕優而學,真材不患其不出也。」
如果說先前是給翰林院找對手,那麼此刻霍韜之言,則是給翰林院摻沙子。
自政治治國越發成熟之後,則天下官員,無不恥於筆墨小吏,甚至到了明朝,連親民官一職,也是厭惡至極。
凡選官若是知縣、知州這般親民官,則被選之人如喪考妣,則會想盡辦法換掉,即使換不掉,也會盡量拖延。
若是被選京官,則必然歡欣鼓舞,若能位居清流,則更是引以為豪。
可如今霍韜居然建言,讓皇帝將翰林院清流下放州郡,這誰能忍受?
此時楊慎、謝丕、陸釴、楊維聰等人皆怒目而視,蓋霍韜此言,已然損害個人利益。
按照國朝考核規矩,三年一考,九年考滿之後便升遷,遇到修史等事,也會加快升遷。
可若是去了地方,以地方政務繁雜程度,想要獲取功績,無疑是天大難題。
更兼之,翰林常伴天子左右,只要討好皇帝,升遷之事早晚。
可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雖然成為一方霸主,執掌萬民生死,可對於官途而言,則是怕是遙遙無期。
不過鑒皇帝還沒有說話,眾人雖然胸中怒火萬丈,但並沒有在此刻發作,而是選擇稍後諫言彈劾。
朱厚熜看著百官表情,也沒有多加聲張,而是點點頭同意:「渭先之言甚合我意,去歲庶吉士,無須再入翰林,有司銓選,命庶吉士擔任國子監助教、學正,或是各地教諭、訓導等職位。
以後所選進士,除狀元、榜眼、探花外,不在錄取庶吉士,翰林選材,功績卓著、博古通今者皆可入選,不再拘泥庶吉士之選。」
群臣瞠目結舌,哪怕霍韜也沒想到,朱厚熜會如此果決,居然連庶吉士都不再選,除了三鼎甲之外,其餘進士全部外放。
要命的是,在霍韜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功績卓著。
如此意味著,只有在地方有了政績,而且文才優長官員才能入翰林,成為皇帝心腹。
正當眾人還想要說之時,朱厚熜又開口:「至於內閣甄選,便按照舊制,有司退班之後,即刻準備,此朝廷新政,不可輕易。」
朱厚熜這番話說了與沒說一般無二,連翰林院都是外官所選,那內閣即使不是外官,而是在翰林選,最後還是外官。
除非每次選任內閣大學士,都是三鼎甲,不然必有外官入內閣。
當然最令人氣氛的是,大家已經準備好了諫言,朱厚熜卻直接堵住悠悠眾口,不讓在此刻說。
氣的楊維聰等人,胸口上下一陣浮動,若不是因為面君,只怕殺人的心都有。
然而朱厚熜卻不管不顧,自以為自己做法無錯,遂繼續詢問群臣:「諸位還有何策論,還請繼續暢所欲言,凡有益於朝者,朕必納之。」
「臣以為今朝廷武備鬆弛,請陛下開武舉,錄取天下學子,興國朝武德,中興皇明!」
兵部尚書彭澤想了一下,最後還是說了出來。
彭澤,字濟物,號幸庵,蘭州人,弘治三年進士,正德時與仇鉞一同圍剿劉惠、趙燧等義軍,又入四川討伐四川廖麻子、喻思俸叛軍,不久轉入江西平定內江、榮昌叛亂。
后因與王瓊不合,被王瓊追嘉峪關戰敗之責,貶為庶民,朱厚熜繼位之後才被起複,升遷為兵部尚書,執掌天下兵戎大事。
ps:嘉靖年間武舉,的確是文官提議的,所以不要抬杠。
至於改組翰林院,改生員制度也是嘉靖年間霍韜提議的,所以沒什麼好爭論的,只不過我把時間提前了一點,也就是間接性的忽視此時的經濟問題,至於為什麼,大家心裡清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