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兩閣臣心有戚戚
,明祀
「如今朝會不用,我們內閣豈不是可有可無?」
謝遷、費宏相互看了一看,然後拉著楊廷和走到午門廊道一旁,竊竊私語問道。
楊廷和看了一眼皇宮內后,長吁一聲:「陛下所議,群臣都沒有拒絕,仆如之奈何?」
謝遷、費宏二人不甘,楊廷和又何嘗甘心?
去年正德駕崩,自己威加海內,執掌外朝大政,沒想到不過半年時間,不但自己沒有蹭著這個時間段,權利更進一步,反之連內閣權利,也在無聲無息消失。
最可氣的,還是自己等人無法拒絕。
一旦拒絕,則上不為皇帝所喜,下不得百官之心。
內閣權利的由來,乃是寄託於皇帝犯懶,然後將權利下放,可一旦皇帝勤政,內閣便只是一個空頭衙門,與司禮監有異曲同工之處。
畢竟內閣不是宰相府。
宰相府有屬官,且可以名正言順命令六部有司執行宰相府所出公文。
但內閣卻不可以。
首先內閣並無執掌六部諸司權利,反而還會受制於六科、六部等衙門。
其次內閣並無名義屬官,哪怕內閣吏員,也並非內閣編製,從嚴格而講,這些吏員也可以不賣內閣大學士面子。
再次內閣特權,如票擬、備咨等事,已經被朱厚熜所剝奪,內閣票擬朱厚熜若是不同意,則無半點用處,備咨顧問則如同今日一般,被群臣架空。
如此種種之下,哪怕楊廷和有在多的話,在此刻也無法說出。
一旦說出,群臣必然如皇帝剛剛登基之時,大行封賞一般,會被群起而攻之。
費宏、謝遷二人自然知曉楊廷和無力阻止,旋即咽下一口吐沫,拱手而言:「不若我每密揭陛下,請陛下勿要廢除朝會?」
「仆又豈非不懂你每的意思?只是鵝湖公、木齋公以為,留下朝會,聖人就會信任我們不成?
陛下對內閣芥蒂由來已久,哪怕是梁順德,皇上也只不過是存著利用之心罷了,又何況我每?」
經過大半年相處,楊廷和哪裡還不知道,皇帝存著是什麼心思?
無非就是想要集權而已。
然而內閣便是集權攔路石。
當然並非內閣權利有多大,而是有了內閣的在中間擋著,朝廷政令就需要多經一次手,這是在無形之中,分散原有的皇權體系。
如果沒有內閣,那麼皇帝指令則會直接下達諸司,由諸司直接承命負責。
可要是有了內閣,那麼皇帝指令,則會經過內閣,再行發至諸司。
內閣有權反對意見,這也會導致皇帝有時候不能為所欲為。
部曹非閣臣,部曹可以是濁流,未必在乎名聲,可以為了奉承皇帝,達到無所不作。
但內閣一直都是清流,除了偶爾如劉吉、焦芳等,毫不在乎名聲之人,多數會在乎士林清評。
雖然皇帝可以中旨,達到將意見下達目的,但中旨始終不是朝廷原有制度,百官是否承旨,猶未可知,而且還容易使內閣、內內廷分裂,於國而言,絕非好事。
眼下皇帝為了集權,已經做了無數鋪墊。
事態也正一步一步按照朱厚熜所想,一直往前。
內閣成為一個空頭衙門,已經是板上釘釘,註定之事。
內閣本身便是為皇帝偷懶所設定,故而無論朝會是否需要存留,還是內閣是否存在,只要皇帝勤政一日,內閣就只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衙門。
「可若是持續如此,內閣豈復存在?」
「內閣存亡,非在我們!」楊廷和昂首長嘆,然後又道:「鵝湖公、木齋公休要過於焦慮,內閣狀況在於皇帝勤政與否。
眼下萬歲的確勤政,但終有鬆懈一日,屆時內閣權柄,終究再來!」
明朝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萬兆黎民,每日所上題奏,不下百本,可連朱元璋這種工作狂人,到了晚年都抵擋不住,眼下的皇帝,又能之稱多久?
事實上,楊廷和猜測的也沒有錯。
歷史上嘉靖剛剛登基,也是宵衣旰食,夙興夜寐,勤於政務,可距離登基不貴兩年時間,嘉靖二年閏四月,楊廷和便上疏勸嘉靖不要修道齋醮。
然而嘉靖不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
不斷給內閣加權,甚至幫著內閣侵吞補權,讓內閣在前面頂雷,自己在大內安心修仙,將好不容易看到的一點中興火苗,再次按熄。
按照明朝皇帝尿性,眼前這個皇帝,勤政時間絕對不對太長。
因為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濡、朱祐樘這些都是典型例子。
朱瞻基打下仁宣之治,雖然含水量太足,但也絕對不是真的吃閑飯的,早年勤政有目共睹,至於後來划水,那是後來之事。
朱祁鎮、朱見濡就不說了,起初秉政之時,國力談不上蒸蒸日上,但是起碼有足夠底氣。
朱祐樘,眾所周知的弘治中興。
身處在明朝天災最頻繁,最嚴重的時間之內,打出中興名頭,無論是國力、控制力、人口在這一時期,都有可見增長度。
但這些美好的勢頭,也不過只是撐住區區七八年而已。
家族傳統手藝就無法自抑,躲在深宮齋醮、嗑藥、修長生,導致所謂的弘治中興,曇花一現。
倒是歷史的嘉靖意志力最強,硬生生拖到二十年左右,才讓國家開始下滑。
所以,楊廷和的說法非常對,只要耐得住寂寞,勝利終歸是屬於內閣。
可是同樣的問題來了,誰有知道皇帝能夠支撐多久?
一年後?
兩年後?
五年後?
十年後?
諾干年後!
在場諸人何在?
只怕真到那時候,在場諸人早就成了黃土一抷。
那最後豈非變成,採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後面的內閣又不是他兒子、孫子,有必要熬了一輩子,替別人熬出頭?
是故謝遷、費宏二人嘴巴張了張,還想要說些什麼,然而此時朱厚熜已然抵達午門。
二人只好咽下脫口而出的話,重新排班站好,對著落座的朱厚熜進行參拜,得到回應之後,再行返回班位。
皇帝今日召集要臣奏對,百官皆知事情輕重,各自斂息屏聲,等待聖訓。
「奉聖諭,賜座!」
百官退回班位,朱厚熜示意身旁的黃錦,然後宮中內侍端著小几,放在眾人身下,然後各自離去。
群臣得到座位之後,再行站出班位伏地感謝:「臣等謝陛下恩典!」說完之後,起身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