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皇兄
雲霓對於這番話終於有了反應,她緩緩抬頭,那雙黝黑的眸子終於閃出了一絲光芒。
景元帝走過去,輕歎了一口氣,蹲下身來將雲霓牽起來:“你是大禹的公主,如此怎麽能有公主的樣子呢?”
“你……你憑什麽信任我?你當時還說我可能是因為嫉妒秦蘇蘇而做假供。”雲霓怯生生道。
“那不過是為了讓秦家脫罪的說辭。”景元帝噗嗤笑出了聲,他揉了揉雲霓的額頭,輕歎,“你如此單純,你不該來京都的。”
“可是終歸是因為我,才害了秦家。”雲霓仰著頭,她格外用力的抓住景元帝,她恍若一個溺水的人兒,抓住這唯一的浮板。
景元帝聳了聳肩膀,他揀起一個桌案上的水果放在了雲霓的嘴邊,他沉聲道:“秦家人也不是什麽好東西,秦老爺子拋棄原配,娶了富家姑娘平步青雲,任由二女兒欺辱嫡長女,並對外宣傳二女兒才是嫡長女。他不是一個好人,你不過是去製裁了他罷了。若你不信,可以去問秦蘇蘇。”
提起秦蘇蘇這個名字,雲霓瞬間變了臉色,她一把推開景元帝,重新躲在另一個角落裏。
“朕知道你是被威脅才做到如此地步的,所以不怪你。但你不能一直落在太後的手裏,上次若非朕去了,你恐怕早已橫屍荒野。雲霓,這或許對你來說很困難,但你總得脫離太後。”景元帝見軟的不吃,隻好將事實擺在了雲霓麵前。
他揉了揉雲霓的腦袋,輕聲道,“你是個聰明的姑娘,你應當知道該往哪裏走。”
“我……我母妃叫萊蕪夫人。”雲霓終於平靜的開了口,“那日太後說,我母妃被誣陷殺了成王的母妃,一怒之下帶著我離開了京都。我母妃為了自證清白離開京都,而我回到京都竟然誣陷了別人……陛下……我原諒不了我自己。”
景元帝猛然一怔。
他便是成王。
當年母妃過逝時,自己尚且年幼,壓根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但卻從雲霓口中窺探到了事情的冰山一角。
“朕將秦家掉了包,如今真正的秦家在南方繼續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隻要他們永遠不回京都,永遠不鬧事,便能安居樂業。雲霓,這不是你的錯,朕已經算到了秦家遲早會被太後謀害,幹脆便順水推舟,所以就算沒有你的供詞,朕也會定秦家的罪。”景元帝沉聲道。
他也將自己的秘密說了出來,以此換取雲霓的信任。
“我被太後下了毒,我若是想要活命,根本沒辦法保守秘密……陛下何必將其告訴我……”雲霓擰著眉頭。
此時的她,不過是個被太後玩弄的可憐人兒,除了活下去,根本沒有任何的私心。她隻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就連傷害汙蔑別人都是身不由己。
“無妨,朕會替你拿到解藥。你隻需要在京都城內做你的公主便好。”景元帝微微一笑。
如此便好辦了,隻需要解開雲霓體內的毒,雲霓便能脫離太後的控製。
“皇……皇兄……”雲霓再也忍不住淚水,奔入景元帝的懷裏,她終於不再是孑然一身了,她也有倚仗了,她也有保護她的人了。
她也是頭一次,承認了景元帝哥哥的身份。
“乖,我們畢竟血濃於水啊。”景元帝受不得如此煽情的場麵,哭笑不得的拍著雲霓的背。
話雖然說的輕鬆,但雲霓身上的毒還是得依靠太醫院。雲霓的性命可以被太醫院的人吊著,但真正的解藥還需要時間配製。
剩下的,就隻有等待了。
顧庭與秦蘇蘇還未過兩天安穩日子,便收到了京都傳來的信。上麵事無巨細的寫著京都的大小事務,包括秦家被定罪之事。
“沒過幾日便將此案翻出來,看來太後肆無忌憚了。”秦蘇蘇抿嘴道,“我們走後,陛下便舉步維艱,朝堂早晚都會被太後控製住。我們會不會太自私了?”
“你怎麽能這麽想?”顧庭蹲在秦蘇蘇身前,他戳了戳她的臉,柔聲道,“我們會回去的,但不是現在。信上沒明說,但我想陛下已經保全了秦家,流放出去的不會是你的親人,所以我們在此也無後顧之憂,隻需要等著陛下給我們消息即可。”
秦蘇蘇擰著眉頭:“可是……”
“沒有可是,我們若是不離開京都,太後隻會針對我們,更不會如此囂張跋扈。而且夫人,陛下是大禹的皇帝,就算要動陛下,也得三思而後行才是。總之,陛下的性命無憂,我們要等著太後露出狐狸尾巴。這是我與陛下商量好的,你要相信我們。”顧庭捧著秦蘇蘇的臉,一五一十道。
“娘親娘親!哥哥偏要練劍!”年年開始告狀。
顧庭掃了一眼屋內熱鬧的兩孩子,刮了刮秦蘇蘇的鼻梁,笑意漸濃:“這段時間,還請夫人相夫教子了。”
瞧著顧庭勝券在握的模樣,秦蘇蘇也不在糾結。
“爹爹你再不來,你可愛的小心肝就要被哥哥比試了!你可愛的小心肝打不過哥哥,萬一破相就不好了!哇,這劍好重啊!”年年大喊。
延延是個武癡,這幾日在家休養也忍不住偷偷拿劍,但他身體尚未康複,想著偷偷找年年比試比試。不過年年的武功太弱了,延延都看不上,於是隻能讓年年拿著劍,他來手把手教學。
當然,年年的告狀沒有用處。
她的爹爹滿眼隻有娘親,哪裏會管她的死活?她憋著一股氣提著劍在院子裏,被延延拿著個皮條監督練劍,幼小的年年心裏暗中發誓,自己長大後一定也要嫁給一個滿眼都是自己的人。
京都。
朝堂的局勢愈發明顯,太後已經許久未出現在金鑾殿上,竟然有人上書提議恢複太後垂簾聽政。此舉是在向太後以示忠誠,全然不顧如今當政的景元帝。
但景元帝也不惱,反倒是衝著此人不畏強權加以賞賜。於是乎,上折子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依然是討好太後,還有一點折子是認認真真的為大禹考量,他們也大膽上書。
景元帝暗自將這些忠貞之士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