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 清明時節談孝道
清明時節談孝道
萬物生長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說道清明,就不能不說介子推,說到介子推就不能不談孝道。
中華民族千古一脈,百善孝為先。古有二十四孝,現在不講這個了。
各種媒體上新型養老方式層出不窮,總結起來無非幾大類。
一,抱團養老。
二,社區養老。
三,合宿養老。
四,旅遊養老。
總結起來有以下極大好處:
一,避免了家庭矛盾糾紛。
四世同堂,幾代人合住在一起的時候總會有些不同意見產生,家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懂得感恩的子女,也有不和老人心意的地方,因此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就避免了這些矛盾。
二,減輕子女的負擔。
老了選擇養老機構安享晚年,有專業人員照顧,子女們贍養的負擔小了很多,更不必為照顧孩子與老人而奔忙。
三,老年生活更豐富。
老人不為子女看孩子,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旅旅遊感受一下大自然,與老友談天說地唱歌跳舞,心情愉快的過好每一天。
看完了這些,說實話我真有些接受不了。
不是我的家庭太過傳統。
我奶奶一百零二歲去世,一直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那時節家裏房子小,隻有六十幾平米,那麽多人住不開。我爸就借錢在我家附近給我奶奶單買了房子,與剛結婚的我們一起住。爸爸媽媽住的也不遠,騎車十分鍾即到。
那時記得,爸爸下班後都會去奶奶哪裏,燒好水,伺候她燙腳洗漱。早晨我們做好早飯去上班,奶奶吃早飯晚,我們走後她再吃。中午,我媽在家做好飯燒好水,我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騎車去給奶奶送午飯送開水,沏好茶。奶奶晚飯隻喝粥,媽媽就會多熬一份粥,將熱粥放到保溫桶讓我一並帶去。保溫桶隻要不打開,直到下午四五點鍾奶奶吃飯時還熱。
由於奶奶年紀大了生活習慣與我們不同,她七點以後起床,然後整理床鋪,洗漱喝茶,直到八點半才吃早飯。中午吃完飯喝茶,睡午覺,下午四五點就喝點稀粥之類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又時還會吃點瓜子花生之類的堅果,晚上七點準時睡覺。
我們上班早,下班晚。為了給奶奶留好早飯,我們還專門買了一個燜燒鍋,來取代保溫效果不太好的保溫桶。
奶奶走的那一年我女兒出生,我爸媽便搬來跟我們一起住,至今孩子已經二十多歲了,我們一直住在一起從來沒有分開過。
也許是習慣了,與父母住在一起從來沒有感覺到有啥不方便。我們做生意,需要出差上貨,無需考慮怎樣安置孩子。當我們生意遇上困難,更無需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犯愁。
由於女兒基本是爸爸媽媽帶大的,因此女兒與爺爺奶奶非常親。用我媽的話說,狗養的狗親,貓養的貓親。
女兒三歲時媽媽糖尿病中風倒下了,女兒從幼兒園回來第一件事便是跑到屋裏去看奶奶。甚至還牽著媽媽得手,陪她著她去到樓下去溜達。沒到這時都會喜滋滋的說,小孩會走,強起小狗。
媽媽糖尿病中風十三年,在我們悉心照料下,非但沒有倒下,反而逐漸恢複,甚至達到了能生活自理的程度。
媽媽愛幹淨,每隔幾天都會洗一次澡。每當媽媽拿著換洗衣物到樓下衛生間洗澡時,女兒都會坐在樓下等著。她是怕媽媽在衛生間裏摔倒,在樓上聽不到動靜。
女兒中考那年,媽媽因心梗離開了我們。女兒住校,卻經常回家,理由就是陪爺爺。暑假女兒班裏同學結伴去旅遊,釋放學習壓力,但女兒從不參加。每日吃完晚飯後,都會陪著爺爺去植物園遛彎。
女兒考大學,父親還沒有從母親去世的陰影裏走出來。
以女兒的成績報大連藝術學院完全可以被錄入,可是女兒去執意不離開家鄉。為報誌願,我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終女兒對我說:
“我出去上大學了,爺爺這麽辦?”
孩子的本願是好的,一張文憑並不能決定她的一生。培養其純正無邪的品質,尤為重要。
我無語不在堅持。女兒最終以超過本科線的分數,在家鄉一所學院讀了藝術設計專科。
爸爸得知這一結果後,惋惜的長歎一聲說道:
“不能因為自己耽誤孩子的前程啊。”
女兒雖然讀了專科,但從未放棄努力。以她的能力專科的課程並不吃力,女兒在完成自己學業的同時,還抽時間繼續陪爺爺,參加各種升本培訓班,教師資格證培訓班。那年寒假,女兒與同學一起報了一個濟南升本培訓班。到火車站去送女兒時,女兒似乎有些後悔,說道:
“當年我要是聽你的,現在就不需要費這勁,也不需花這麽多錢了。”
我說:
“你不去外地上大學是為了爺爺,相信老天爺一定不會讓孝順孩子吃虧的!”
女兒與爺爺奶奶親,與爸爸媽媽平日裏細心的撫養不無關係。
有個詞叫含飴弄孫,承歡膝下,現在很少有人提了。
這個詞的意思是,含著飴糖逗小孩子玩,以此形容晚年生活的樂趣。
【語出】《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後》:“穰歲之後;惟子之誌;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複知政事。”
這並不是鼓勵老人幫兒女帶孩子,而是想強調一下什麽是家庭觀。
顏氏家訓上有寫: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順。”
媽媽走後,老爸在大家的勸說下報名上了老年大學。
出於對父親的擔憂,我與妻堅持接送。
女兒又是學校裏下午沒課,會去接爺爺。
有時爸爸沒下課,女兒就會安靜的坐到一邊等。
老爸的同學都誇女兒好,有的說自己的孫子孫女拉都拉到眼前。
細細思量一下,發現身邊的同學朋友與老人一起生活的還真是不多。
因為都處於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年齡段,贍養老人也就成了與同學朋友經常交流的話題。
每每談及孝敬老人,很多人都會感歎沒有錢。更有甚者,發小的表弟曾來跟我訴苦。
發小的父親得了肺癌,發小的表弟勸表哥,別再去北京工作了,回家找個安穩的工作,好好照顧一下老人吧!可發小卻說,我要去掙錢,沒有錢怎麽進孝。
發小家裏經濟條件不怎麽好,但回本市找個工作,在老人身邊照顧一下是可以的,但發小還是毅然決然的返回了北京。
上演了一幕現實版的子欲養親不待。
自此後與發小的關係漸行漸遠,直至再也沒有了聯係。
嶽父也是癌症,食道癌。妻回來跟我商量時,我說要治,治不好也要治。最起碼不能讓老人受罪,做兒女的盡心盡力才不會後悔。
嶽父是農村,有新農合,保守治療,報銷以後自己也沒花太多錢,兩年半的治療前前後後也就花了十幾萬。四個子女一分攤,也不至於直接影響基本生活。
妻弟在嶽父最後的日子裏請了假,在床前地上鋪上被褥,睡了一個月,也算是履行了床前進孝的義務。
後來聽嶽母說,嶽父走之前看著兒女孝順,心裏很坦然。
進孝,進的是心,絕非錢。
生老病死世事無常,誰也左右不了,但讓老人活的坦然,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我們講的最多的是傳承,歌詞裏會唱到爺爺說過的話。
我十幾歲就和奶奶住在一起,那時節住大雜院,院裏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到街道上的自來水井去挑。
我十二歲為奶奶跳水,一挑就是十年,直至老房子拆遷搬了家,再也不需要挑水吃了。
奶奶睡覺早,但晚上會經常睡不著,她總會絮絮叨叨的跟我說一些事。
在我們那條街上有個寡婦,帶著一個癡呆的兒子。寡婦為了看到孩子成人,便讓孩子到街道辦的火燒鋪去賒火燒,然後拿到菜市上去賣給那些賣菜的商販。每次老人都會悄悄的跟在兒子的身後,給那些買了兒子火燒的人作揖道謝。寡婦無助,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兒子自食其力,又用每天的致謝來懇求人們照看自己那癡呆的兒子。
老人離開後,癡呆的兒子仍在菜市買火燒。他不識數,但從未少收過一分錢。從未受過欺負,而且還得到了不少好人的眷顧。
母愛無邊,孝心為上!
希望社會和諧,家國天下,慈愛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