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 新春寄語
新春寄語
瑞霖齋是我與妻結束了服裝生意後,賴以維持生計的營生。
之所以開這樣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店,完全是為了實現對安詳寂靜生活的奢望。
年逾五十,創業的激情業已退去,對金錢利潤的渴求也變得小了學多。安安靜靜,有條不紊的生活,不求賺的太多,生活能過得去即可,便是我與妻目前對生活最大的渴求。
從瓷開始,品味生活,是我們之後理想生活的寫照。
瑞霖嘉禾,詮釋的是,一株生長旺盛的禾苗,經過了瑞雪的覆蓋,甘霖的滋潤,收獲了美好、和善、幸福、吉祥。
以此期盼我的人生,能獲得完美的結局。
年少憫其誌短,老者惜其力衰。
吾年少時,也曾以修身治國平天下而自勉,及至青壯也曾有過仗劍走天涯的衝動。中年即至,何必再發少年狂。
創業,需要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而知止需要智慧。
資本再雄厚也壘不到欲望的盡頭,曆經無數次創業的失敗的挫折,手裏剩餘的本錢再少,也能過上簡約現實的生活。一如喝茶,有名貴的茶器固然好,隻要內心安靜,即便是一個粗瓷茶缸,一捏粗茶也能品出清、靜、怡、真。
節前小店裏非常忙,東北陳家未來得及更新,請諸位書友見諒!
東北陳家是雄霸天下的補缺版本。這次並未采用穿越這種形式去詮釋對東北抗戰的看法,而是臆造了陳靖亞、冷豔秋、丁國英等數個人物,來通過九一八事變事變前及東北淪陷後所發生的一係列事件,清楚的理清日本侵華的步驟和過程,以及國民黨政府及當時中國最高領袖蔣委員長的應對之策。
之所以不用願意用穿越的手法寫,隻是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即便是沒有超時空的支援,憑借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也能打敗侵略者。例如張學良在蔣介石的誘惑唆使下,對日本侵吞東北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以李杜、馮占海、馬占山、蘇炳文、王德林為首的東北軍下層軍官,還是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頑強抵抗了兩年之久,也曾一度形成了驅逐侵略者,收複淪陷領土之勢。此時若不是國民黨中央政府繼續采取對日妥協政策,張學良集中華北三十萬精銳出關參戰,那麽結局終將立時改觀。
也許我這樣說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他們會說以當時我國的國力根本就頂不住日本人的進攻,暫時退讓以獲得國際輿論同情的策略是正確的。可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些不切合實際的解釋,隻是為了掩蓋一個不可告人的真相。
真相是什麽呢?我們不妨從九一八事變前夜開始,細細的中華民族整個抗戰史捋順一遍,便可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自甲午戰爭後,日本便將侵占滿蒙作為了大陸戰略的既定目標,並扶植了張作霖作為攫取滿蒙利益的代言人。
張作霖雖然是土匪出身,為擴地盤爭天下,難免做出些有奶便是娘的事情。可是張作霖清楚日本人的野心,他在借助日本人的支持發展自己的同時,也積極與南方的革命政府取得聯絡,為遏製日本人的野心暗中精心布局。
當時日本是英、美在亞洲遏製蘇聯赤禍的代理人,正如今日一樣,日本同樣是緊抱著美國的大腿,高舉著遏製中國崛起的旗號,在亞洲屢屢挑起事端。與當今不同的是,那時節的日本比現在要強大的多,他們不但將朝鮮半島和台灣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在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還有大片的殖民地。
當然中國也不是現在上下一心,團結繁盛,經濟工業強大的中國。當時中國的領袖蔣介石正處心積慮的消除異己,想方設法的獻媚英美,以期獲得英美支持。英美是反共的,日本又是英美反共陣營在亞洲的急先鋒,因此蔣介石認為要獲得英美的支持就必須與日本結成反共同盟。日本正是利用這一點,打著反共防蘇的旗號,一步步誘惑蔣介石步入了自己的圈套。
日本反共扼蘇隻是一個幌子,他們的主要目的還是侵吞中國,並以此為基地奪取石油、鋼鐵豐富的印支半島。那裏是英美的殖民地,因此日本若想擺脫英美的束縛,就必須和英美一決高下。
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極度嚴寒,氣候惡劣,當時並沒有什麽資源開發。日本在十月革命後曾先後向此地區派出了十萬幹涉軍,結果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和高昂的戰爭成本後,隻取得了強迫蘇俄政府取締了朝鮮反日武裝組織的微小成果。因此日本對氣候幾度嚴寒的西伯利亞地區,從內心中存著恐懼,哪裏又沒有他們所賴以生存的石油和煤鐵,又怎會輕易涉足這片讓自己折羽而歸的高寒地帶呢?
出於以上原因,我們便可以判定事實是這樣的:九一八事變,蔣介石錯誤的認為日本關東軍侵吞東北是為了進攻蘇聯,而放手讓日本人輕而易舉的奪取了東北。讓英美和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日本人侵吞了東北後,繼續進兵錦州、山海關、長城一線,並在此後的數年裏將完成了後勤基地的建設後,展開了全麵侵華戰爭。
期間日本發動過兩次對蘇戰爭,一次於一九三八年七月至八月,發生在在中朝蘇邊界的張鼓峰,投入兵力七千人,以駐朝鮮日軍損失一千四百人,慘敗和談收場。第二次便是次年五月至九月間,發生於外蒙的諾門坎戰役,此役日本關東軍投入兵力五萬九千人,同樣以慘敗收場。
有人說正是這兩場慘敗終結了日本的北進計劃,讓蘇聯免受了德日兩大強國的夾擊。其實不然,以日軍發動的諾門坎戰役為例,最大規模也就出動了六萬兵馬,而日本人在同為區域戰役的長城會戰中,投入了四萬關東軍精銳及三萬偽軍,其總兵力達到了七萬之眾。從這一點足以說明,日本進攻蘇聯隻是欺騙西方列強,騙取戰爭資源供給的幌子,他們的目的就是占領中國,及戰爭資源豐富的印度半島,最終與英美對決於太平洋。
為什麽這麽說呢,咱不妨先看看日本人兩次進攻蘇聯的節點。一九三八年五月,日軍雖然攻克了徐州、廈門,但其鋒芒受挫,倍感進攻困難。此時美英等國因為在華利益受到損失,國內傳出了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幫助中國抵禦侵略的呼聲。
英美默許日本侵占東北三省,目的就是誘使日本進攻蘇聯。蔣介石對日本侵占東北三省熟視無睹,仍高叫攘外必先安內,也是出於此算計。現如今日軍侵入英美的核心利益區,長江中下遊及華北大部,如果再繼續進擊,勢必要引起英美的對其實施戰略物資封鎖。要知道,1937年至1938年,一年間美國運往日本的石油、機器、飛機及配件,汽車及配件,銅、鐵、鐵合金等戰略物質,總額達到了52800億美元。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供給,讓日本這架龐大的戰爭機器得意正常運轉。如果英美一斷絕了供應,那麽日本這架戰爭機器將戛然而止。
當然英美的供應也不是無條件地,日本需按照他們的意願調整戰略方向,因此日本在後勤供應出現危機時,不得不擺出一副進攻蘇聯的架勢,以騙取他們繼續追擊國民黨軍的戰略物資。
日本對英美有求必應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41年,在此期間日本占領了中國大半領土,並成功侵入東南亞地區。這時日本人見謊言再也捂不住了,便率先與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對英美在東印度群島的資源地展開了進攻。
其實美英也知道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要完成大陸計劃必然要依靠他們的資源供應。因此手握戰略資源的英美,便以為不管日本多瘋狂控製權一直握在他們手裏。可是日本人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他們在得到英美的戰爭資源後,在分配上便采取了重海軍輕陸軍的原則。
有人說日本人是一個島國重海軍輕陸軍應屬自然,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時日本已經通過日俄戰爭獲得了朝鮮半島這塊跳板,侵占中國,海軍幾乎成了打醬油的。即便是日本打算進攻蘇聯,海軍也不應該成為主力。日本人之所以重海軍而輕陸軍,實質上在開戰之初就將戰爭的終結點,設在了與英美爭奪太平洋之戰上。
現在提及中國抗日戰爭,都會言及美國對中國的支援。可是不管是英國人還是美國人,在中國這十四年抗戰史上,美國人卻扮演了一個極為不光彩的角色。
一直以來,西方列強對日本的支持,多采用一種先放水養魚,然後斷水撈魚的模式,而這一點在美日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1941年,此前一直有求必應的美國卻突然釜底抽薪,在石油、橡膠、鋼鐵等戰略物資上對日本施行禁售,這無疑讓日本立即陷入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在此之前,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通過發動戰爭已霸占了亞洲的大片土地。可當美國人實施了資源禁售後,侵華戰爭便立馬變為一個巨大而危險的“超級泡沫”。戰爭使日本隨時都需要大量的戰略資源,但失去了美國人的支持卻讓日本的“資源鏈”徹底斷裂。而擺在日本麵前已僅有兩條路可選:要麽,就徹底吐出既得利益,讓美國人趕來低價抄底。要麽,就絕然賭上帝國的國運,打敗美國後再占領東南亞,用其資源來彌補缺口。而曆史已經告訴我們,激進的日本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二條道路。日軍的炮火在珍珠港瘋狂肆虐,這場慘敗卻完全不能掩蓋美國人的暗自得意。其實對美國人而言,無論日本選擇哪條路,最後的結果都不會很糟糕。
如果日本人選擇了第一條路,美國人能攫取的利益將會略小,但卻不必付出任何代價。而若是選擇了第二條路,美國人則要付出一些代價。但美國較之日本,國力本就極其雄厚,之前又沒有被卷入戰爭,以逸待勞的他們隻要把戰爭拖延得久一點,日本的最終結局也隻能是戰敗投降。後來的那段曆史我們再熟悉不過,與其說這是一場戰爭,還不如把它看成一樁成功的企業並購案。先誘導你大肆開展業務,消耗你手中所持有的現金,等你資金空乏後再斷你貸款,如此一番折騰後,日本的就已變為美國的,而美國的卻依然還是美國的。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不僅出兵占領了日本本土,還使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拋棄了英、法等歐洲盟友,轉而變為親美。而日軍的南下也徹底瓦解了英、法對東南亞地區的控製,伴隨著戰後東南亞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英、法等國勢力幾乎都被徹底驅逐,至此東南亞留下了大量空間都便宜了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