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來自夫人的關懷
州牧府命令下達,龍泉大營將士,枕戈待旦。
此次征戰長安,龍泉大營、江州大營以及漢中軍,分別出動兩萬大軍,更兼蠻人部落的五千將士,出動的兵力,將近七萬。
這也是益州繼漢中之戰後,再一次大規模的戰爭,而這次的戰爭,僅限於益州的高層知曉。
消息靈通之人,或許已經猜到,益州軍即將發動新的戰事。
次日,州牧府內,劉璋將益州發兵的消息,告知州牧府官員,引來眾人議論。
發兵進攻長安,蕩平叛逆,其中有著太多的危險,若益州兵馬出動,於途中為李傕、郭汜阻擋的話,益州就需要在戰場上投入源源不斷的兵力物資,這將會極大的消耗益州的底蘊。
須知在益州一側,可是有著荊州軍虎視眈眈,隻要讓荊州軍看到機會的話,他們豈會善罷甘休。
等眾人的議論聲漸漸的平息,劉璋正色道:“朝廷危困,正是我輩奮發圖強、振興大漢之際,發兵進攻李傕、郭汜,或許會有諸多的凶險,然作為大漢臣子,義不容辭。”
不少文武看向劉璋的目光有著諸多的敬佩,這一刻,劉璋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被無限放大。
漢室宗親劉璋,在大漢局勢動蕩之際,已經忍不住要出手了,而劉璋的出手取得成功的話,會給諸侯帶來的是何等的影響。
漢室衰弱是不錯,可終究是大漢的朝廷,是名正言順的大漢統治者。
身為漢室宗親,關鍵時刻站出來,必然會讓劉璋在文人士子中間的名聲更加的響亮。
“戰事開啟,張鬆、糜竺,負責糧草輜重調度之事,此事關乎大軍成敗,不可怠慢,若有人從中作梗,無需請示本侯,直接斬殺。”劉璋道。
眾人心中一凜,紛紛稱是。
張鬆這個醜人,在劉璋的麵前可是紅人,而張鬆憑借著出色的才華,在州牧府立足,更是有著如今的成就。
張鬆的成功,付出的努力是尋常人無法想象的,改變別人的印象,非是那般的簡單,張鬆沒有英俊的外表,就需要依靠出色的才華。
類似張鬆這般奇醜無比之人,還能走上高位的,皆是不同尋常之輩。
平常張鬆與人交流,表現出了對劉璋的推崇,若無劉璋,就無今日益州張子喬,外表醜陋又能如何,他要達到英俊之人所無法完成的偉大事業,成為劉璋的左膀右臂。
人的品行,潛移默化之間,也是能夠逐步的改變的,以往張鬆給人的感覺比較陰鷙,但現在,張鬆在行事上,越發的符合劉璋的風格。
劉璋環視眾人一眼道:“此次征戰,本侯將會親自率領大軍,前往長安平叛,蕩平叛逆,還我大漢朗朗乾坤。”
皇帝和百官在長安的遭遇,益州的文武是有所了解的,不過更多的時候,他們看重的是眼前的利益,沒有想到劉璋竟然有如此遠大的抱負。
蕩平不臣的道路,必定是崎嶇的,而成功後所能得到的好處是尋常人無法想象的,封妻蔭子、名傳後世、裂土封侯,這些對文官武將都是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戰爭的具體謀劃,益州的大多文武是不清楚的,不過他們需要做的就是配合劉璋,完成這次的戰爭。
如果益州軍真的能夠從益州走出去的話,這對益州的文武來說是很好的開始。
唯有走出去,方能有更大的作為。
益州經過迅猛的發展,家族的力量激增,他們需要更多的土壤來提升家族的實力和底蘊,而跟隨在劉璋這般的霸主身後,可讓家族的力量更進一步。
將州牧府的事情安排妥當後,劉璋回到府中,準備晚宴。
戰爭前的離別,對吳敏和糜環來說是悲傷的,劉璋何嚐舍得離開呢。
不過劉璋清楚,想要讓親人在亂世得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默默的為之付出,守護好眼前一切的方式,那便是在戰場上得到勝利。
坐視其他諸侯壯大,繼而吞並益州,這可不是劉璋想要看到的。
戰爭的到來,讓城內的氛圍,似乎凝重了許多,商人以及百姓,對這次益州的發兵也是有著不少的議論。
言詞之間,益州的百姓對益州軍的戰鬥力是有著足夠的信任的。
“夫君,到了戰場,切莫逞強,即便戰事不順,還有益州百萬民眾,還有臣妾和環兒妹妹。”吳敏道。
劉璋心中一暖,端起酒盞道:“兩位夫人盡管放心,本侯麾下將士精銳,區區叛逆,不足掛齒,待為夫大勝,便讓你們到長安,領略一番京都的風景。”
糜環道:“長安有李傕、郭汜這等叛逆,民不聊生,肯定比不上這裏繁華。”
劉璋笑道:“不想環兒對外間的事情還有如此了解啊。”
“若是環兒感覺無聊的話,可前往商會,幫助子仲一二。”
糜環麵露笑意“多謝夫君。”
女子拋頭露麵,雖說不是大事,但糜環的身份特殊,那可是蜀侯的夫人,尋常糜環和吳敏在出行的時候,尤為重視。
見劉璋對糜環如此寵愛,吳敏也沒有多言。
劉璋與糜環成親後,對待兩人關愛有加,兩女看在眼裏,暖在心中。
三人長談一番,戰況激烈,持續到後半夜,這才恢複寧靜。
次日,劉璋捶了捶略顯酸痛的腰,神色間露出回味之色。
糜環、吳敏從劉璋的神色間似乎是感受到了什麽,互視一眼,麵色緋紅,昨晚的荒唐,讓兩女之間的關係倒是親近了很多。
身穿金甲,腰懸佩劍的劉璋,出現在點將台。
台下將士,以及圍觀的百姓,當即恢複安靜。
軍中將士目光灼灼的看著上方的那道身影,正是劉璋,讓益州逐漸強盛,讓益州軍的名聲震動天下,他們對劉璋,有著崇高的敬意。
如今益州軍再度征戰,而劉璋將會作為大軍統帥,出征長安,蕩平叛逆。
劉璋運足氣力道:“漢室不幸,先有叛逆董卓把持朝綱,妄殺忠良,而今又有李傕、郭汜禍亂朝綱,天理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