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微服私訪 2
清晨,朝陽從地平線升起,當第一縷陽光灑落在長安城城頭,熱鬧的長安從寂靜中蘇醒。
李承乾帶著程務挺、王方翼等人,與中書令楊師道一起出城狩獵。
另外,裴行儉、丘神績、李義府等人沒有和李承乾一道,而是分成兩撥分先後離開長安。
這樣才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今的氣不錯!正好適合踏青打獵,這些日子一直忙於政務,正好趁今氣不錯!好好的放鬆放鬆。”一行人來到城外林中,李承乾對一旁的楊師道道。
“殿下的是!今的氣確實不錯!”楊師道道。
“既然來了,就不能空手而歸,姑父與寡人一同狩獵如何?”李承乾道。
“殿下!臣身為一介文臣,隻知飽讀詩書,對於弓馬騎射不太會,還是不參與其中了。”楊師道道。
“左相,今殿下難得高興,你又難得有這麽清閑的時候,還是不要掃了殿下的興致。”杜荷在一旁幫腔道。
“還是不了!殿下和諸位盡心便好,我在這裏等候大家滿載而歸!”楊師道道。
要他楊師道吟詩作詞,那他是信手捏來,可要他彎弓射箭,那真是強人所難。
“也罷!既然姑父不願同往,寡人也不勉強,那就有勞姑父在此等我們歸來,走!看看今我們誰打的獵物多。”李承乾罷,招呼其他人進入林中。
“節兒,好生保護殿下!切莫讓殿下有任何閃失!”楊師道拉住趙節囑咐道。
“父親放心!我自有分寸!”趙節朝楊師道微笑道,策馬趕上前麵的李承乾等人。
楊師道雖然是趙節的繼父,卻一直對趙節兩兄弟和自己親生兒子一樣疼愛,視如己出。
一人從楊師道身邊經過,騎馬慢悠悠的朝林中走去,楊師道定眼一看。
那人不是大理寺少卿狄仁傑,還能有誰?
“狄少卿留步!”楊師道叫住從身旁經過的狄仁傑道。
狄仁傑不是和他一樣也是文官嗎?他怎麽也去湊什麽熱鬧,他去打獵,可連一張弓,一支箭也沒有,拿什麽去打獵,靠你那一張嘴嗎?
“籲”狄仁傑停下來,回頭看著楊師道問:“左相有何吩咐?”
“狄少卿你這是去狩獵?”楊師道問道。
“不!我隻是去湊湊熱鬧,順便瞻仰一下殿下的風姿。”狄仁傑隨口編了一句。
“林中多有猛獸盤踞,我勸狄少卿還是不要以身犯險,這萬一誰要是不心,一箭射偏了,傷了狄少卿可就不好了!”楊師道苦口婆心道。
在楊師道看來,狄仁傑什麽瞻仰太子的風姿,不過是想去溜須拍馬,還的這麽冠冕堂皇。
他也是出於好意才勸狄仁傑,畢竟,誰也不知道林子裏會不會突然出現什麽猛獸。
連武器都不帶,到時候要是真的遇上了,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多謝左相提醒,可我還是要去林中一看,看看太子是如何大展雄威,左相要是沒有什麽事的話,我便先走一步,告辭!”
狄仁傑在馬上朝楊師道拱了拱手,策馬進入林中。
看著遠去的背影,楊師道沒有再開口阻攔,他該的已經了,至於對方聽不聽,那是別人的事,與他沒有任何關係。
“怎麽現在才來?”林中已經換好衣服的李承乾等人,看著姍姍來遲的狄仁傑,趙節問道。
“剛剛左相攔下我了些話,耽擱了些時間,還請殿下和諸位見諒!”狄仁傑翻身下馬,接過王泉遞來的衣服道。
“什麽?”趙節驚訝道:“他為什麽要攔你,莫不是被他發現了什麽?”
眾人的心不由的提了起來,生怕事情真的被楊師道發現,導致計劃失敗。
“沒有,要是左相發現了什麽端倪,來的就不是我了,而是左相親自來請殿下!”狄仁傑道。
“仁傑的有理!大家捉緊時間離開這裏。”李承乾道。
眾人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狄仁傑換好衣服之後,便朝鄜城的方向而去。
林外楊師道等了很長時間,不見李承乾等人的身影,還以為他們打獵打的盡興,不願那麽早出來。
便在一旁命人搭了一個涼棚,讓仆人回去給他取來幾本書籍,在涼棚之中一邊坐著看書,一邊等待李承乾他們出來。
這一等便是大半個,依舊不見李承乾等人的身影,楊師道這才有了一絲焦慮。
“來人!”左思右想之後,楊師道打算派人進去找找看,太子等人在裏麵到底怎麽回事。
“左相有何吩咐?”
“速派人進林中,察探太子等的情況,莫要出事才好!”楊師道指著林子道。
“諾!”侍衛不敢怠慢,立刻叫上幾個人一起進林子察看。
過了不久,前去察看的侍衛折返回來。
楊師道見隻有侍衛回來,卻不見太子等人的蹤跡,心裏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楊師道上前,急忙問道:“裏麵什麽情況?太子殿下呢?怎麽沒有回來?”
“啟稟左相!我等在林中並沒有找到太子和其他人,隻在林中找到了一封信。”侍衛如實回答。
沒有找到人,這下可把楊師道給急壞了。
要是太子真的被他弄丟了,他楊師道可就慘了!
陛下要是知道這件事絕對不會輕饒他,別是陛下了,就連房玄齡等人也要和他拚命。
和太子出來狩獵的可是他楊師道,現在太子不見了,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信呢?快拿來我看看。”楊師道伸手向侍衛要信。
侍衛將信交給楊師道,其實這信並不是他們在林子中找到的,他們也沒有去找過。
信是李承乾親筆所寫,親手交給侍衛,讓他到時候拿給楊師道的。
楊師道一把從侍衛手中奪過信,急忙拆開一看,等看過之後,頓時感覺旋地轉。
李承乾在心裏清清楚楚的交代了這次離開,是為了去底層微服私訪,體驗一下民間疾苦。。
讓楊師道等人不用擔心,等體驗完生活之後,他會平安回到長安,長安的一切政務就拜托房玄齡和楊師道等人。
至於去向,信裏隻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