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舌尖上的記憶
好像之前也曾提起過,我們的一段記憶總是連著嗅覺和味覺,記憶是有味道的。合上雙眼,在你的憶海之中找尋,是否也有忘不了的那麼一倆頓飯,舌尖上的記憶是否依舊生動著。
北方人是習慣吃面的,尤其是老一輩人,頓頓離不了面。用碗從面袋裡取出適宜量的麵粉,倒進盆里,在水杯中加入溫水,然後一隻手慢慢傾置水杯使溫水流入盆中,同時另一隻手要拿著筷子攪拌麵粉,使其逐漸凝成小疙瘩,在這個過程中要掌握軟硬,根據麵粉多少加入適宜量的溫水,感覺軟硬適度之後就可以開始揉面了,把一個個小疙瘩揉在一起,團成團,然後就是不斷地重複性揉的過程,直至麵糰表面光滑無痕,盆中無失散落單的顆粒。做不同種類的面,麵條還是面片,對面的軟硬程度都是有講究的,適宜恰當吃起來才爽口。
揉好的麵糰上要抹一層薄薄的油,然後用保鮮膜裹起來,接著將盆倒扣在上面隔絕空氣,這樣靜置一段時間之後的麵糰會更光滑、韌度更好。
印象中我們那邊的人好像很少吃「乾麵」,多是「湯麵」,吃面必定是湯里的面,這邊揉好的面還放在案几上,那邊已然開始調製湯料,西紅柿、雞蛋、青菜、豆腐、土豆丁、紅蘿蔔丁、肉末,你想要的都可以加進去,但食料最好都切碎嘍,而且要在油里炒一炒,才能更入味。
燒倆鍋滾水,一個鍋調湯,把準備好的料都放進去;一個鍋下面,把之前的麵糰兒擀平嘍,然後用刀在平整的面上劃開口子,切成條狀,粗細大小也是有講究的,切開之後取一條兒拿在手上,拉成長長的條,直接下進鍋里就是麵條,把條兒揪成片一個個放入鍋中是面片,當然也可以做成其他形狀的,像菱形、疙瘩狀等等。
那邊的湯料入味之後再放入適量的醬醋鹽調味,這邊的面煮好之後要撈出來在涼水中再過一遍,據說這樣味道更好。走完所有的流程之後把面撈進碗里,然後再澆上調好的湯料,最後撒上一層事先切好的鮮翠欲滴的蔥末,就可以美滋滋入口了。
之前我是不喜做面的,覺得基本都是一個樣兒,沒有太多的變化,後來發現面中才更有乾坤,它其實與炒菜和其他料理相比更富有創造性,僅發酵方法就很值得考究,中國的饅頭和西方的麵包,不同之處更多源自發酵原理。
本來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要講故事的,一不小心寫成了做面的教程,那就從這裡開始回歸正題。
來談談舌尖上的喜怒哀懼。
一、喜。
印象中在我七八歲的時候牛肉麵只有兩塊錢,那時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寬裕,父親很長時間才會帶我去下一次館子,而且多是吃牛肉麵,他要大碗我要小碗,面端過來之後,我眼裡就只剩下它了,小嘴刺溜刺溜地吸著麵條兒,吃口面再喝一口湯,那時候人小小的,所以總覺得碗很大,怎麼吃都不見底。父親吃面的速度是很快的,沒一會兒就連湯都喝完了,他吃完之後就坐著等,依慣例我是吃不完的,碗里剩的面也是他的。我清楚的記得那一次,應該是小學二三年級吧,父親吃完之後盯著我看,照舊等著處理我剩下的面,沒想到我吃著吃著竟見底了,他有點訝異地瞅著,我感覺他是沒吃飽的哈哈,這是第一次幹完牛肉麵的記憶。
後來小學高年級條件好點了吧,家裡大概兩三周會去吃一次砂鍋,三個人坐在小小擁擠的店面里,騰騰熱氣包裹下隱現的是笑臉和滿足,互相夾著菜,談一兩句日常趣事。我記得丸子入口咬開汁肉的鮮美,也記得那些與味覺相關的溫暖記憶,它們都是一個個泛著絢麗光霞的泡沫,在沒有燈光的暗夜時分,捧出一粒泡沫,閉著眼重溫,等著溫暖融進心裡、匯成暖流,蓄足燃料點亮心燈。
二、怒。
小時候我是不大喜歡吃面的,但大人們總是頓頓離不開面,他們最喜歡吃的是切成菱形小塊的麵條一鍋燉,俗稱「一鍋子」,只要是吃「一鍋子」,我的小眉頭就皺在一起展不開了,數著數一條條地往下咽,低著頭和怎麼都不見少的麵條兒鬥爭,覺得時間過得可真慢啊,這就是六歲女孩兒的煎和熬。我們家是不許挑食的、也不能剩飯,給啥吃啥。有次我實在咽不下去了,端著碗跑出去說要去外面轉一圈,那時候還在大院里,我找了個牆后的角落把飯倒進去,然後一陣風似颼颼地跑回去拿著一點不剩的碗雀躍地展示,「我吃完了」,那時候還沒有時間差這個概念哈,然後就被抓包了,父親像是我肚裡的蟲兒,直奔牆後面的洞,然後回來之後我不可避免地被一頓揍,眼淚鼻涕一大把,以後再也不敢幹這種事了。
教育是一個「度」的問題,這個度的把握是個藝術活,過松過緊都不行。人都是能感覺到饑飽冷暖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不要總是「我覺得」,應當「孩子覺得」。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了,整天叫嚷著「你怎麼穿這麼少」,「你多吃一點」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對於我來說,這些足夠了,就可以了。
三、哀
中國家庭的交流很多都是在飯桌上吧,談談各自環境中的事兒,交流溝通下感情。對於我來說,記憶中好像有很多和飯桌相關的爭吵和落淚,好傢夥,有次把父親氣得碗直接從手中垂直落到几案的玻璃面上,砸出了一個大洞,也有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在桌上聚起一堆紙的時候,之前父親是不允許我哭的,每一次淚流下來他就會特別生氣,我只能硬生生憋回去,有一次給憋壞了這才擁有了流淚的自由哈。別人的女兒都是心頭寶,我這個女兒想起來有那麼點委屈心酸哦。
每次上學的時候都會胖幾斤,假期在家的時候總會瘦到原點,因為家裡只有面面面,菜和肉很少,我只能過一段時間點個外賣解解饞,或者自己下個廚改善下伙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飲食結構的緣故,我們一家人都是瘦子。過年家裡來親戚的時候是有肉有菜的,會搞他個五六七八碟,但這時候我又不好意思吃太多,去年過年時因疫情都居家,所以好吃的都歸自己享用了,那段時間口腹之慾算是滿足了。
四、俱
你記得第一次吃火鍋的情景嗎?
那是小學三四年級吧,親戚吃火鍋的時候叫我過去,大家在包間里圍桌而坐,入口的蘸著醬料的食物很香,鍋中冒出的熱氣里散發的香味也久久縈繞盤旋在鼻尖嘴畔,但我記得的更多是,大家說我和母親拿筷子的姿勢很像,大概隱含的意思是夾不牢東西,我越在意越是夾不住,從鍋中再到碗里實在是一段太過漫長的距離,要穿越四周的視線,還要克服心底的俱。
後來我想,大概吃飯拿不牢筷子、喝奶茶吸管插不下去、喝水擰不開瓶蓋、肺活量吹不上去,都是一個道理,講官話是在意別人的眼光,講俗了是怕被笑話。
這是我的第一次,可能做不好,你可以教教我嘛。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