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亮和六便士
你是嚮往月亮還是六便士?
世人言:「我愛那山澗的明月可是我陷於塵土。」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是人生的終極問題,貫穿每一個人的一生。在十歲左右的時候,想到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時總覺得迷茫無助,如茫茫大海的一夜孤舟,不知道小小的一個人兒能劃過怎樣的痕迹。後來啊,不再恐懼未知,雖然前路依舊茫茫,但已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可以做自己的選擇。
大學畢業后,父母一句都不曾問過我想要什麼,他們想當然地要我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考老師,過上他們口中的安穩生活。19年3月20-7月6日,我一直在家,三個月里不敢提一個和考研相關的字眼,怕增加經濟壓力,怕他們不同意,可是每次在飯桌上談到未來時,都忍不住委屈地落淚,父母還是不停地說著考公有多好,看不到一點兒我的意願,還不停地有親戚來吹風。我也不敢當即做決定,獎學金,撐不到12月底;孤軍奮戰,有點兒難。
六月底畢業倒計時的時候才逼著做了決定,這次只是「告知」,當然獲得了支持,其實阻礙你的從來不是外界,而是自己夠不夠堅定。
職業是客觀的,沒有優劣,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和選擇。記得曾對父母說過:「你們從小讓我讀了那麼多書,難道就是為了回到這個圈子,繼續過著朝九晚五的乏味生活嗎?」
在我看來,困於寫字樓和困於工地沒有分別,都是龐大社會運行的一枚釘子,重繁往複。有多少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每天早出晚歸,殫精竭慮,喝酒應酬,掙足夠多的錢,買房買車,娶妻生子,然後下一輩再接著上一輩生活。可是錢掙多少夠呢?有更多的錢可以買更大的房子、吃更多好吃的、有更漂亮的衣服嗎?
怎樣才算是真正活著呢?靈魂是否能永生尚未可知,我們擁有的僅是這有限的百年,百年之後灰飛煙滅,便再也無法體會到這塵世的樂趣了,那時回首時,是否會覺得人世這一旅值得。
以前我挺像早點結婚有個小孩的,可是後來發現現在喜歡的可能是別人的小孩,自己還承擔不了責任,連一隻狗都養不好,如何能養好一個孩子。
我們年輕的時候對人生有各式各樣的憧憬,後來有了家庭和孩子,意義便有了他處寄託,做出種種犧牲給孩子自己所有的一切,期望他以後能生活得更好,這樣我們這一生便沒有枉費。
可是你的一生呢?你的喜好呢?回首過往歲月,是否所願皆償。
現在我覺得,不結婚生子好像也沒什麼太大關係,遇到合適的人講求緣分,有了孩子之後或許會考慮到他的前途和未來,不得不做出妥協。你舍下所願必定在孩子身上抱有期待,孩子也必得因其所獲承擔壓力。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大家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和朋友一樣親密,各有所願和依存,沒有那麼多犧牲和承擔,就好了。
梭羅的《瓦爾登湖》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桌子上曾有三顆石灰石,我無比驚恐地發現,在我心裡的傢具尚未擦拭的時候,它們卻需要我每天除塵,於是我滿心嫌惡地將它們丟出窗外。好了,我現在怎麼會有陳設傢具的房屋?我更想在露天就坐,因為,除非人們曾經挖破過地皮,草葉是不會落上灰塵的。」
對於一些身外之物,能拋擲的還是儘早拋擲了,免得徒增煩惱。除了心靈的滿足之外我們還需要些什麼?一處避身之所,幾件禦寒之衣,一些果腹之食,活下去其實沒有那麼難,但慾望是無止境的。
剛上大學的時候,沒有幾件衣服,因為家裡的觀念是有件換洗的即可,後來啊,看到大家都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漂亮衣服穿,我堅持了一段時間也妥協了,二十來歲的姑娘,誰不喜歡打扮的漂漂亮亮呢。
可是有更多的衣服,又該為如何搭配,是不是為了搭配這一件而再添置新的而煩惱了,你有滿櫃的衣服,可是有幾件是喜歡的,和自己氣質相符的,可以一直穿下去的。與其勞神勞財於身外之物,倒不如喝點牛奶買幾本書實在。
有時候會想如果大家都不化妝就好了,大家都沒有漂亮衣服穿就好了,說到底還是堅持做自己難吧,妥協容易,但是逆著人流走阻力就多了。
希望有一天,可以坦然地說,除了此身,我什麼都不需要。
都說上了年紀的人要開始做減法,可是減法這種事,不是一開始就要做的嗎,不喜歡的人保持距離,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去做。
親戚在你生活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以前我總覺得因為血緣,總歸和旁人有些不同。可是在如今的時代,平常各有各的生活,沒什麼聯繫,一旦孩子有小考大考,便開始催命連環call。明明連你是個什麼樣的人都不了解啊,卻從小到大被下了太多定義,給予了太多評判,大人們總是拿孩子比較(幸好我父母沒有),可是明明是不一樣的個體,有不一樣的生活啊。
有人說你但凡生活在這世上,就必得做出妥協。我覺得也未必吧,還是看自己怎麼選擇,希望未來,頹掉那些浮華虛有的外層,只留本身,追尋內心的平實和愉悅。
今天又是雨天,思緒也如漫天撒落的細雨絲,剪不斷,理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