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對於死亡的初印象
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常態,無人有幸避免。
一般的孩子幾歲開始有對死亡的記憶呢?
天天是5歲的時候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的。就是到處亂糟糟的,而且死掉的那個人再也不會出現了。
1995年,天天的姑奶奶去世了,就是那個總給太太送零食的那個姑奶奶。天天爺爺唯一的妹妹,天天曾祖母唯一的女兒。
天天很久之後都還記得她,以及她離開的那天的情形。不是因為再也沒有零食了,而是她離開的那天,日子實在有些特別。
她在大年三十那天去世的。
報喪的人到的時候,天天正跟著爺爺和爸爸貼對聯。聽到消息,一家人趕忙往那邊趕。兩個老太要先瞞著,二太太這時候已經卧病在床很久,太太雖然身體硬朗,但也不能受刺激。
奶奶留下來穩住家裡。
報喪的時候天天在的,怕她在家說漏嘴,就只能帶著了。
天天跟著爺爺和爸爸媽媽一大家子趕到的時候,姑奶奶已經被蒙上了黃紙。
姑奶奶家特別大,8間房排面的大院子,三層小洋樓,在那個大家還住平房瓦房的年代,她家的院子非常豪華氣派。
姑奶奶停靈在家裡,整個院子里亂糟糟,人來人往。姑爺爺請了很多人來幫忙,要一間房一間房地把貼好的對聯喜簽撕下來,換上輓聯。
那個豪宅燈火通明,有種違和的熱鬧。
爺爺在商量後事,爸爸媽媽在安慰著他們的表弟表妹,也沒人顧得上天天。
天天圍著姑奶奶的靈床轉,看她穿著嶄新的壽衣,嘴裡塞著茶葉米粒有點嚇人。
天天這個姑奶奶實在是有點傳奇。她大概是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創業做實業的人,看著溫溫柔柔的人,跟她老公一窮二白創業,累得吐過血,是真的吐血非誇張形容,收賬跪著求過人,居然真的就做大了。在90年代初萬元戶還有點稀奇的時候,她就跟老公有了一家廠,已經快是百萬元戶了,有一棟十來層高的樓是廠房也是辦公樓,自己家的別墅也是獨一份的氣派。
她也實在有點讓人唏噓,去世時不到50歲,生育晚,2子1女都才將將成年都未成家。她給孩子們修的別墅氣派豪華,還沒有來得及給任何孩子做新房,她就已經去世了。
她的故事實在有點老套,關於她的英年早逝,無非是早年白手起家積勞成疾,發達后老公又有了其他人。她想為了三個孩子忍氣吞聲,但架不住別人到家裡來耀武揚威。
她氣不過,想不開,本來這麼多年創業辛勞身體已經虧空,後來還抑鬱成疾,身體一直病懨懨。
年三十的晚上她找老公回來一起吃個團圓飯,老公人是回來了,也帶回來外面的那個人。
她一口氣沒咽下去,含恨離去。
這些都是天天后來聽家裡長輩聊天的時候說起的。
姑奶奶的死亡是個需要隱藏秘密,家裡長輩千叮嚀萬囑咐天天不要在太太面前說漏嘴,老人家年紀大了不能受刺激。天天也因為跟長輩們共同保守著這個秘密,能聽到他們對姑奶奶離去的無限唏噓。
言談每每提及她的遺憾離世,雖然身體不好,但想開點的話,就不會這麼早被氣死,為了那樣的人不值得,可憐了三個孩子。
天天太小也沒什麼評論好發表,就是模模糊糊感覺:原來「氣死了」不是個口頭禪,真的有人會被氣死的。
到後來大一點,天天信了因果與輪迴,總是默默地觀察著關於姑奶奶的因果。
好在,可能真的有哪個神仙,有一本因果簿,記錄著人間的是非曲直,種惡因得不了善果。
不過姑奶奶如果在天有靈,可能也不會開心。
夫妻一脈連枝,他老公受報應的時候往往會殃及子女。
他老公的家破人亡,窮困落魄,也意味著她的孩子們也顛沛流離,她自己半生心血付諸東流。
所以,長大後天天總想,以後她找老公,一定要慎重。要他人品穩重,心地善良。
這樣即便以後感情生變了,他也不至於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最差不過感情淡了好聚好散。
這樣就沒有人要被氣死,也沒有人要受報應了。
快樂或者太難,那至少都平平安安。
大家也沒能為姑奶奶唏噓太久,因為換過年來,1996年的2月,二太太沒能挺過去,走了。
大家忙著把她送走,又是忙得人仰馬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