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盧植
二人一直在房中待到日上三竿方才攜手而出,這一夜二人推心置腹,太史慈雖然早就聽聞劉三刀討董之時的大功,直至今日方才明白劉三刀心中的志向,絕非一州一郡之地,而是心懷天下,志向高遠。
用過午飯,二人又喝了一通,劉三刀興緻高漲,問方南池道:「這附近可有什麼名勝啊,我等下午一同前去遊覽一番!」
方南池思索片刻道:「將軍,高祖皇帝與項羽鏖戰的一處古戰場就在據此不足三十里的九里山前,風景壯闊,可以一游。」
劉三刀高聲道:「好!就去九里山一游。」
劉三刀一行三人與十餘名隨從騎著馬晃晃悠悠的來到了九里山下,劉三刀將從龐虎那裡得來的寶馬贈與了太史慈。這馬高壯異常,腳力也是出奇的好,奔起來如同一片飛馳的烏雲。太史慈得了寶馬,又結交了義兄,當下興緻勃勃,雙腿一夾,坐下軍馬唏律律歡鳴一聲,竟然像是得了明主一般歡欣,一人一馬奔騰而去。正是銀鞍駿馬,少年英雄。
這九里山又名九凝山,東西長足有九里,面積極大,半日里哪裡游得完。
一行人年紀也都不大,都還有幾分少年心性。年輕人看景,看不出個所以然,只覺得山河壯闊,風景秀麗,相比之下千餘頃的古戰場滿是破敗蒼涼之色,幾人反而沒了興緻,打馬欲歸。
忽然聽到旁邊一人高聲吟道:「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聲音蒼老,卻又中正平和。
三人回頭一看,只見一老者帶著兩個家僕正對著這古戰場出神,想必就是他詩興大發,不由得吟誦了出來。
劉三刀看這老者年過半百,卻精神矍鑠,一身青布長衫,穿著普通,舉手投足間卻透著一股子貴氣,忙上前做了一揖道:「前輩觸景生情,吟出一首好詩,真是文采非凡!晚輩佩服。」
那老者頗為親善,還了一禮,道:「人老了就平白多出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打擾了幾位看風景,是老夫的不是了。」
劉三刀道:「在下青曲亭侯,新野令劉三刀,敢問前輩高姓大名。」
那老者正視劉三刀一眼,道:「沒想到閣下就是擒董卓,救天子的劉三刀啊,真是英雄出少年,老夫盧植,如今只是一介白衣。」
劉三刀滿臉震驚之色,忙道:「久聞先生大名,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還請前輩移步家中一敘!」
盧植也不是拐彎抹角的人,見劉三刀年紀輕輕就拜將封侯,卻一點也不倨傲,處處執晚輩禮,心下頗為喜歡,道:「那便恭敬不如從命了。」
劉三刀先同太史慈侍奉盧植上了馬車,令方南池前面引路,自己與太史慈緩緩打馬跟在後面。
劉三刀沖太史慈使了個眼色,微微提韁,太史慈會意,二人遠遠綴在後面,劉三刀湊到太史慈耳邊,低聲道:「子義啊,這盧植何許人也你可曾聽說過?」
太史慈一臉錯愕的看這劉三刀,壓低聲音,低聲道:「你不說是久聞大名嗎,你不知道?」
劉三刀呵呵一笑,道:「看著像是個高人,先誆回府中聽聽他的高見再說。」
太史慈翻了個白眼,道:「這還真是個高人。這盧植是太尉陳球的徒弟,鄭玄、華歆的同門師兄,官至尚書,後來得罪董卓才被免了官。對了,公孫瓚和劉備都是他的徒弟!」
劉三刀聞言大喜,真是出門就能撿到寶。別人他不了解,劉備公孫瓚他倒是熟悉的很,劉備的師父,想來也一定不是凡人。心下動了將盧植留在身旁輔佐的念頭。
劉三刀幾人的馬雖然快,但是盧植車駕卻走得緩慢,一行人趕到新野城時已經天色將黑,劉三刀翻身下馬,親自扶盧植下了車,又躬身將盧植引入後堂,親手奉茶,執禮甚恭。
方南池早已打馬回府,吩咐廚下備好了飯菜,正等著眾人返回。
劉三刀扶著盧植,強行讓其做了主座,自己則和太史慈坐在下手,方南池在一旁侍候。
盧植本不飲酒,今日實在高興,也架不住二人輪番敬酒,飲了幾杯,開口道:「劉將軍年紀輕輕便由此成就,又不居功自傲,真是少年英雄啊。」
劉三刀嘆了口氣,放下酒杯,輕聲道:「劉某力弱,只恨不能殺盡逆賊,匡扶漢室,續我大漢四百年盛世!」
此時的漢朝衰微,但民心未散,朝中諸多大臣仍舊希望能重整朝綱,盧植既然是劉備的師傅,又被董卓貶黜,自然是大大的忠誠,劉三刀這也是看人下菜碟。
盧植聞言果然大喜,道:「劉將軍少年英才,有此志向,實乃大漢之幸也!」盧植酒勁上去了,又聽見劉三刀一番慷慨陳詞,不由得老淚縱橫、涕泗橫流。這些老臣做學問、治理朝政自然是一流的,可惜玩弄這些小心思還遠遠不是劉三刀這種現代來的腹黑小青年的對手。
劉三刀眼看時間差不多了,起身離席,跪地便拜:「劉某才疏學淺,勢單力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請前輩收我為徒,以先生之學問,定能助我討伐逆賊,匡扶漢室!」
盧植緩緩站起身來,正色道:「承蒙劉將軍不棄,盧某並非好為人師之人,只是劉將軍忠心漢室,乃大漢之幸,盧某不才,願將所學為將軍所用。」
劉三刀恭恭敬敬的行了三跪九叩之禮,又將盧植親自侍奉睡下,這才緩緩告退。
之後數十日里,劉三刀一直在與盧植討教學問、州政、軍事相關的問題,更是好好了解了天下諸侯一番,劉三刀雖然不懂什麼學問,連四書五經也都沒讀過,好在骨子裡的一些潛移默化的現代觀念偶爾講出來也算是有幾分見解,連盧植也時不時直言說受益匪淺。而一縣州政雖然繁瑣,但是在盧植輔佐下更是治理的井井有條。
閑暇時也時常與太史慈切磋功夫,此時劉三刀才知曉自己和頂尖武將之間的區別,基本不是一合之將,好在太史慈並不藏私,將所學傾囊相授,馬戰步戰都有所精進。
只是這三國時候的戰馬都沒有馬鐙,有的也只是方便上馬的單邊馬鐙,馬戰時全憑雙腿控馬。劉三刀重金請了工匠,幾番改造才做出了雙邊馬鐙。
這雙邊馬鐙不僅控馬更為輕鬆,馬戰時也不用留力給雙腿夾住馬腹,連太史慈都嘖嘖稱奇,給自己的烏雲踏雪也配上了雙邊馬鐙。
劉三刀又命縣裡的鐵匠打出千餘套雙邊馬鐙,讓方南池收好,只有麾下五百心腹騎軍才可在訓練時使用,訓練完畢后通通卸下入庫。又在暗地裡囑咐太史慈平時將馬鐙藏於鞍下,必要時在放出來使用。
太史慈也是有勇有謀的人,當下心領神會,平日里還是騎著無鞍馬,這小小的一個細節,說不準以後能有大用。
三人相處十餘日,盧植家書中道盧植好友皇埔嵩遭袁紹下獄,派人送信來請盧植施以援手。盧植心急如焚,急忙辭別了劉三刀,火速前往洛陽,設法營救皇埔嵩。
這十餘日來盧植待劉三刀如同父子一般,劉三刀心下雖然極為不舍,卻也別無他法,只得令方南池挑選一百精騎及可靠將領護送盧植北歸。
沒過幾天,劉三刀二人正在堂下練武,方南池著急忙慌的衝進來道:「將軍大事不好,各地黃巾餘孽紛紛起兵,北海太守孔融屬地匪患最眾,連北海城都被賊將管亥率數萬黃巾軍團團圍住,形式不妙啊。」
太史慈手中長槍丟在一旁,忙道:「大哥,北海太守孔融與我有恩,北海城居家母住處更不過區區二十餘里,小弟先回家中探望母親,再去設法相助孔融太守,而後再來相會。」說罷急急忙忙前往後堂,東西也不收拾,提了寶雕弓和長槍,翻身上馬,便要返鄉。
劉三刀忙道:「子義莫急,賊軍勢大,你單槍匹馬難成大事,先領兩百騎軍同去吧,能護住伯母也是好的。」
太史慈道:「新野北海相距不遠,黃巾賊只怕很快就要波及新野,大哥也是用人之時,兵也不多,小弟哪裡能抽調大哥的兵馬呢?」
劉三刀思索片刻道:「無妨,新野城堅,還有民壯巡捕兵丁近千人,子義你解了北海之困速速歸來即可。」說罷不等太史慈答話,令方南池飛速點了二百騎兵交於太史慈。
劉三刀一直快馬把太史慈送到城外,方才高聲道:「大丈夫不灑離別淚,前途多艱,子義多多保重,儘早回來。」
太史慈聞言高聲應道:「大哥放心,我三十日必回,大哥多多保重。」
說罷一體韁繩,馬鞭一揮,縱馬往北海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