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眾人拾柴火焰高
公治明卻拋出了路上思慮的良策,先前東昊也曾受過災,他那時候同樣出征在外,但丁薇同朝臣們一齊合力賑災,居然把災害的影響降低到了最小。之後他同方信仔細討論過,簡直是賑災的絕好良策。
那就是發動百姓捐助,互相扶持,另外以工代賑,利用災民的人力代替徭役,簡直就是兩利之舉。
果然,賑災策一說,文武百官都是眼睛發亮,甚至有個閣老還激動問起,這良策是何人所出。
公治明卻是笑而不答,不是他想要把嬌妻的才智竊為己有,而是他更願意把她的所有美好都據為己有,不肯為外人窺視半分…
第二日早起,消息就傳到了南城門外,一眾災民們本來以為昨日大將軍的承諾,就算實現,也不過是個派人給他們搭個棚子,或者保證每日一碗粥。沒想到,對他們關閉了多少時日的城門卻是突然四敞大開。
繁華的都城,甚至他們一輩子都沒有踏足過的都城,城北有一處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住處,老人孩子不必再受凍,而他們隻要肯出力,就能賺到足夠填報肚子的糧食。
在曆經了逃難,拒絕入城,家人生死分離,等等之後,突然聽得這樣的好消息,眾人都是不能相信。待得負責引導災民進城的兵卒們催促,眾人才如夢初醒。
青壯們扶老攜幼,拿上破碗,背上破爛的行囊,帶著一身的寒霜冷風和忐忑的心,就那麽慢慢進了城。
都城裏,雖然早就聽說城外有災民聚集,但是因為兵卒封了城門,大半人都不曾見得災民是何模樣。
這會兒,眼前突然見得麵黃肌瘦,狼狽可憐之極的男女老幼,都是有些震驚。
平日進得都城的農人,不論是給酒樓送山貨,亦或者去市集賣菜賣雜物,即便忙碌,多半也是穿著幹淨整齊。但今日這些災民卻是苦水裏撈出來的蓮藕一般,神色蔫蔫,老人麵色青紫,好似隨時都能斷了氣,婦人們甚至有些衣衫都不能蔽體,孩童們瘦的風都能刮跑,小獸一樣怯生生看著道路兩邊的點心鋪子或者酒樓,口水滴答…
太可憐了,實在太可憐了!
原來城外的災民是這般模樣,都是大越的百姓,金河水養育長大的父老鄉親,怎麽就如此淒慘?
路邊一個包子攤的老大娘實在看不過那些孩子的可憐模樣,掀開籠屜,抓了熱騰騰的包子就往孩子們手裏塞,“孩子,大娘給包子吃,快吃,快吃!”
正巧這幾個孩子沒有爹娘,早就逃難路上就被餓死了,如今突然得了肉包子,想要拒絕但肚子和手卻都違背了本意。
於是,繁華的街道旁,寒風裏,一個穿著單衣的孩子一邊往嘴裏拚命塞著包子,一邊猛力磕頭,嘴裏嗚咽著,聽得人人心酸。
“孩子快起來,別磕頭了,吃,大娘的包子還有很多,吃飽了!”
老大娘看的心酸,眼圈兒也紅了,雖然自家算不得富裕殷實,但起碼小孫子吃包子吃夠了。怎麽比,怎麽是眼前的孩子更可憐!
她說著話兒又往孩子手裏塞了幾個肉包子,末了幹脆把籠屜都打開了,抓了包子就往路過的災民手裏塞,無論男女,無論老幼。
忍饑挨餓了兩個月,如今見到包子,誰也抵抗不住,災民接了包子都是同孩子一般,一邊磕頭一邊往嘴裏拚命塞。
眾人看得唏噓,不等回神的時候,卻有跟隨災民,維持秩序的小校尉,高聲呼喝,“皇上早有口諭,善心幫助災民者,朝廷給予重獎。劉大娘包子攤獲“大越第一包”封號,即日有牌匾賜下。”
大越第一包?這是不倫不類的封號,恐怕是小校尉讀書不多,隨口取得名號,但授意他這般做的人卻是大越皇位上的那人,攜威歸來的新皇,萬千百姓的天!
幾十個包子換了個如此天下第一的名號,若說劉大娘的善心是棵草,那得到的回報就是一顆結滿了果子的樹,何止是千倍萬倍…
眾人一時羨慕的眼睛都有些紅了,特別是那些商戶,想象著自家若是也得個禦賜牌匾,以後豈不是後輩子孫再如何不懂經營都不會被餓死了。
有人想到就做,一家糧油鋪子的掌櫃第一個喊出了口,“豐收糧鋪願為災民捐出所有存糧三百擔!”
果然那小校尉隻掃了糧油鋪子掌櫃一眼就高聲喊道,“豐收糧鋪,大越第一善心糧鋪,擇日有牌匾賜下。”
“轟!”本來還在觀望,殷殷期待著的商戶們,一聽的這話,瞬間就炸鍋了。
三百擔糧食就換一塊朝廷賞賜的匾額,這買賣簡直是合算到家了。
“我捐四百擔糧食!”
“我捐一千斤麵粉!”
“我…我捐一萬隻燒餅!“
“我…”
一時間長街上,人群洶湧,捐獻吃用之物聲音此起彼伏,喊得震天響。
小校尉好似早有準備,這一次他沒有高喊賞賜,直接一揮手示意跟在身邊的兵卒們分散到長街兩側。
每個兵卒手裏都拿了一隻鉛筆,一本賬冊,但凡想要捐獻物資的商戶或者大戶人家,都被記錄了名字和物資數量。
災民們也不是傻子,眼見這般,還有什麽不明白的。
新皇已經回來了,再沒人敢克扣他們的口糧,這些捐獻的東西,米糧白麵會吃到他們肚子裏,那些棉花布匹會做成棉衣穿到他們身上,以後再也不用擔心這個冬日裏一頭栽倒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嗚嗚,謝各位菩薩開恩!”
“謝各位父老鄉親大發善心!”
災民們紛紛跪倒磕頭,惹得本來還存了三分攀利心思的商戶們都有些心虛臉紅,一邊彎腰攙扶,一邊咬咬牙又添了兩層物資。
這般折騰下來,待得災民們全數進了城北大營,雖然隻有空房子和空帳篷,卻各個都是笑逐顏開。青壯男子們開始尋了趁手的工具,拾掇營地裏的積雪,婦人們尋井口打水,燒水,把屋子和帳篷拾掇幹淨,就是孩子們都努力洗幹淨自己的小臉和小手。
很快,糧食就運了過來,先前兵卒們造飯的灶台還都在,直接安上大鍋就可以煮粥了。
待得米香盈滿營地的時候,生怕朝廷落了自己賞賜的商戶們就把承諾的吃用之物都送來了。
災民們很是有些亂套,程大友同喬將軍及時出現,兵卒們呼喝著眾人排隊。
每間營房住了五十人,每頂帳篷二十人,每兩人一條被子,每人一隻碗一雙筷子,棉花和布匹統一集中在幾個營房裏,婦人們之後幾日都組織起來,統一縫製襖褲同棉鞋。
至於,城裏百姓捐獻來的舊被子和舊衣物襖褲,先可著老人孩童發放。
如此折騰到夜半,時隔兩個月,終於吃了大半飽的災民,有了被子裹身,睡在不再漏風的帳篷和營房裏,安心的合上了眼睛,偶爾夢裏驚醒,生怕自己又躺在隨時會被風吹跑的草棚裏,總要四下看上半晌才能再次熟睡過去。
皇宮裏,燈火通明,逃過一劫的新任戶部尚書正在帶著屬下加緊核算整個城池捐獻上來的物資。
原本還沒把這些蚊子腿一樣的小“肉”放在眼裏,結果越算眾人越是心驚。
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別是這樣的時候,東院鄰居捐了兩床被子,西院捐了兩套舊襖褲,那到了自家就要多一點兒,別管薄厚,舊衣衫來兩套,被子一套,再填一籃子餅子…
這般,匯聚在一起,短短一日居然就湊齊了一萬多套棉衣和棉被,還有大小不一的棉鞋一千多雙,連同各色雜糧,吃食,用物,朝廷隻需要填上一少部分就足夠災民們撐過這個冬日了。
曆來大越有災荒,都是朝廷出糧出銀子賑濟,當然層層“剝皮”,到災民手裏也沒有多少了,但朝廷總是出力了。
若是再有災民死掉,或者損失深重,那就是天災人禍,同朝廷無關了,同君臣無關了。
如今好像突然有人在原本門戶狹窄的房子上開了扇天窗,簡直是豁然開朗,所有人都驚奇,原來賑災還可以這般,還可以用簡單的幾個名號,就發動了百姓一同出力,一同抵抗災難。
本來讓文武百官都頭疼的難題,就輕易解決了…
公治明吃過晚飯,再過來的時候,就見戶部一幹臣子都是神色古怪,他也不在意,又扔了一本條陳出來。
兩萬災民根據老弱,除了生病不能起身的,都分成幾批,分派了活計。
青壯男子們去挖護城河,加寬加深,年老之人拿了掃帚打掃都城街路上的殘雪,大一些的孩童,上午有人教授讀書識字,下午去撿拾柴禾。婦人們則打理整個營地的三餐和熱水,照料年歲小的孩童。
如此,營地裏除了病號沒有閑人,就算有心人想要混跡進來挑撥一二,災民們都沒有閑心聽幾句。
想比先前那種衣食無著,隨時都等著死神召喚的日子,如今這樣有吃有穿有住,簡直是天堂一般。幹點兒活兒算什麽,別說如今逃難在外,就是好年景時候在家裏,冬日裏也不能閑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