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第三節 別和孩子做朋友

第三節 別和孩子做朋友

  琪琪從學校回來後,往沙發上一躺,看起了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過了一刻鍾,門鈴響了起來。“琪琪,快去開門,你爸爸回來了。”媽媽在廚房裏喊了一聲,但沙發裏的琪琪像沒有聽到一樣,毫無反應。一看沒有反應,他媽嘴裏嘟囔著:這孩子。然後自己去開門。


  現在,一些受西方教育的家長,過多地強調自由、獨立尊重,會造成孩子沒大沒小,做事無所適從。


  父母都希望萬事萬物和諧共榮,更希望人類之間朋友式的相處。但對於孩子來說,朋友式的關係是不恰當的。因為孩子心智等方麵都不成熟,控製力差,他們其實不具備與父母朋友式相處的條件。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喜歡和他們一塊玩時的快樂,喜歡和他們交流的美好時刻,喜歡他們稚嫩而可愛的模樣。這時,和孩子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這是父母舐犢情深的表現,但這常常讓父母違背原則,導致孩子亂使性子。父母隻好向孩子妥協。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親密無間”時,這時父母一定要有所警惕了,把握愛的原則,這也是孩子常常越界的時刻,父母往往在這時忘了教育。這在很多家庭親子關係中已經得到了證明。他們遵循一些家教指導書中要求和孩子做朋友的章節時,效果卻收效甚微。


  采取朋友式的家庭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沒有從雙親身上獲得,也沒有從自己的朋友那裏獲得有關朋友關係中得到的東西,從而產生的補償心理。和孩子的這種深情厚誼往往令父母們著迷,使他們淡化或意識不到自己身為家庭教育者的角色。在父母的眼裏,他們認為自己隻是在愛孩子,做對孩子有好處的事情。因此,他們喜歡和孩子在一起,他們醉心於和孩子交心與感動的時刻。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這種朋友式的關係卻像曇花一現一般,稍縱即逝了。


  這種教育方式的危害在於,父母借孩子添補自己空虛的感情空白,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其訂立目標的決心就會削弱,他們和孩子是朋友的關係,而不會讓孩子感覺威嚴的父母地位了。事實上,孩子一旦發現父母用自己填補感情上的空白時,就不再相信父母的立場是否堅定,也不再尋求父母的幫助。


  1.孩子不是你的朋友。朋友往往意味著平等、友愛,而孩子是不成熟的,對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孩子如果和父母是朋友,就會認為父母沒有威嚴,就會在生活中一味按自己的感覺行事,而不管對或錯。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有助於教育孩子,糾正孩子的缺陷。


  2.不是朋友,但可以友好。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但不是不可以友好。友好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的體現,它是有度的,否則,就成了溺愛。

  說聲“對不起”,還是直接

  表達真實的情感


  在生活中,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由於某件事情哭了,如何對待他呢?很多中國父母就會照顧孩子的情緒,說一些讓孩子感受安慰的話。其實,這麽做並不妥當,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孩子的感受和想象都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這樣說的目的是讓孩子發現哭泣等悲傷的情緒並不是他的標簽。這樣,孩子很快從引發痛苦的情景中回過身來。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沒有必要保護孩子避免不可逃脫的傷害,重要的是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


  一次,小狗不小心被飛馳而過的汽車壓死了,這可是三歲的兒子帥帥的寶貝疙瘩。帥帥的媽媽開始不想讓帥帥知道這個不幸的消息,否則,帥帥一定非常傷心難過。於是,她想等弄到一隻新的小狗時再告訴他。


  但帥帥的媽媽想了許久,還是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了兒子。然後,她一言不發,靜靜地看帥帥的反映,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帥帥並不想再要一隻狗了。


  父母平時不要擔心孩子會如何如何,重要的是每天抽點時間,談談新發生的事,與孩子一同分享感受。而且,讓孩子明白,哭泣等不良感受是麵對非常痛苦的情況下作出的正常而健康的處理方式。孩子在遊戲或用身體語言表達痛苦時,一定要接受孩子的這種情緒,而且,你不要對孩子的這種情緒加以誇張或渲染,這樣,孩子很快會停止表達痛苦的情緒,從而把注意力轉到其他事情上。


  當父母遭受某種不幸的後果之後,當事人就會說聲“對不起”,但父母不會從這句話最簡單的話中得到充分的安慰。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無法從簡單的“對不起”中獲得滿足。比如:

  有一家人在海灘遊玩的時候,孩子不停地拿鏟子玩沙子,直到太陽西下,需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卻遲遲不肯離開,怎麽辦?父母往往把孩子強行從海灘上拉回。


  在路上,父母僅僅以“對不起”來搪塞孩子,孩子似乎不會領情。這時父母應該聽聽孩子的訴說,讓孩子講一講把他帶離沙灘的感受,問問他,下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如何應該怎麽做才好。


  很多情況下,父母盲目給孩子道歉,雖然他們沒有做錯什麽,但這種不真實的信息會令孩子疑惑。所以,父母不如誠懇地說出事情的真相,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當然,你也不要告訴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因為你代表強製和束縛。父母應用關切的語言直述胸臆“我不想讓那麽做,是因為……”這樣說出原因時,孩子往往更容易聽從,或許再提一個更清晰的要求:“我可以再……”。


  因此,父母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比直接用“對不起”道歉有效得多。你給孩子直接道歉時,就是自我作主地替孩子承擔的責任。但父母應當保障孩子的情感表達的權利,讓他成為感受的唯一表達者。否則,孩子就會習慣於把自己當成生活中的受害者,常常把自己的不良情緒遷怒於其他人。

  孩子隻是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控製能力,但他是自己一切感受和行為的源頭。父母應把孩子視作自己感受的主宰者,使孩子漸漸培養出自己良好的性情,找到多種選擇,學會控製自己的反映。


  一個叫燦的孩子,非常喜歡擺積木。一次,他擺了一個複雜的漂亮房子,向媽媽炫耀,媽媽借此誇獎了他。整整一天,小家夥都為自己的傑作歡呼。


  由於小家夥把積木擺在一個房間的門口,爸爸下班後,推開門,急匆匆地走過時,燦的漂亮房子一下子倒塌了。


  燦看到自己漂亮的房子被爸爸推掉之後,表情非常沮喪,但卻沒有當時發作。


  媽媽理解地問燦:“是不是你爸爸應該向你道歉呢?”


  燦出人意料的回答:“不,我可以重擺一下積木,‘造’出更漂亮的房子。”


  媽媽追問說:“但是,你難道不生氣嗎?”


  “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但我最後發現,生氣沒有用,不能改變任何事情,或許這不是一件壞事。”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說:“燦,我錯了,不該碰倒你的房子。以後,我開門進家一定注意。”


  孩子聽了,很高興,當然,他很滿意父親的回答。


  父母的言行如果造成孩子的強烈情緒時,要想消除傷害承認錯誤時,父母應簡直而直接對他說:“我剛才的做法,的確不應該,以後再也不會做了。”在這個過程中,言語要中肯,不要有感情誇張的話,以便讓孩子體會自己真實的感受。同時,自己要傾聽並肯定他的情感表達。


  有時,你可能覺得自己十分正確,沒有過錯,無須道歉什麽,但是孩子的不悅,這說明你們之間需要互相溝通一下。比如,你並不後悔把他從海灘拉回來,但孩子就此受了驚嚇,如果承認自己的動作太粗魯,然後傾聽孩子講述的危險和趣味性,你們便可以重建彼此的親密和信任。


  世間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你的孩子如果受了傷害和驚嚇,他的感受就是真實的經曆。你所要做的就是要彼此進行溝通,澄清事實,重建信任。


  1.父母永遠要記住:隻做自己的主人,培養溫和的心態,珍愛孩子,而不論孩子有什麽不良的舉動。


  2.你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低落,不敢與你溝通時,你應主動提出問題的原因,並加以解決,給孩子放下包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