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鹽價
許少嚴一路風塵仆仆,少了往日幾分貴公子模樣。
已是日暮時分,蘇青媖被吉祥糕餅鋪掌櫃匆匆叫了過去,就看到這樣的許少嚴。滿麵塵霜,正一手支著頭倚在高背椅上閉目養神。
“你來了。”
“啊。來了。”
“坐。”
蘇青媖落了座,看向他:“出什麽事了嗎,看你這麽急。”見他神情嚴峻,眉間輕攏,心裏一緊,怕真是遇上事了。
許少嚴揉著額頭:“鹽稅重了。我得了消息,搶了一點。怕你沒鹽用,運了兩車到你莊子上了。至於你們日常用的,趁著這段時間消息還沒傳到這邊,你加緊備點貨。囤著,有備無患。總歸是要食用的。”
“啊?鹽稅重了?”
見許少嚴點了頭,蘇青媖心裏沉了沉。
前段時間她才交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稅,地裏秋糧都沒收,她又交了一筆夏稅。說是為了鞏固邊防,加收的賦稅,每畝田地加收二百文。
老百姓們怨聲載道。蘇青媖捏著鼻子交了。這才多久,鹽稅又加了?
“加很多嗎?”
“很多。能囤就多囤吧。”
“好。”
又說了幾句,起身:“那我回了。”
“嗯,我還會在鎮上多留兩日,有事就找我。”
“好。”
蘇青媖心事重重,走在大街上。日落了,好些鋪子都關了。雖還未黑盡,但零星開著的鋪子裏已傳來點點燭光,照亮了蘇青媖腳下的路。
蘇青媖腳步匆匆往店裏去。
沒細說,隻連聲吩咐店裏的人,連著周婆婆和紅袖每個人都出去分散買鹽去。而且務必買盡每人每月的份額。幾個孩子也都拎著袋子出去買鹽去,丫丫也抱著去。
又留了蘇父和蘇大虎,說了鹽價將上調的事。兩人神色一斂,轉身就到後院趕了牛車,匆匆就往平川縣去了。
蘇青媖又急匆匆往呂生財的雜貨店裏去。
好在呂生財還在。小夥計走了,他正準備關門回家,一轉身就見蘇青媖閃身進來。
“博承家的?這麽晚了,出什麽事了嗎?”
“爹,你店裏還有多少鹽?”
“鹽?咱手裏沒有鹽引,爹從鹽商手裏拿了一些,不多。隻賺個倒手錢。你要啊?要就都拿去。爹明日再去購進一些。”
蘇青媖見他一臉平淡,應是沒收到消息,忙拉他到一旁悄聲說了。
說完,又道:“爹,你留下家裏用的,剩的勻我一些。”
蘇青媖說完見他愣愣的,又說了一次。
呂生財滿臉不敢置信:“青媖啊,這事可開不得玩笑。你從哪裏得的消息?”
“爹,你別管真假,反正放在家裏也壞不了。”想了想,轉身在雜貨鋪裏四下看了看:“爹,糖也給我勻一些。油醬醋還有其他的我也要。”
說完已是在店裏找了器皿兀自裝了起來。
呂生財回過神來,趕緊過來幫她裝……蘇青媖裝了一大車,讓呂生財給她運回店裏。又讓他幫著搬到地窖。
剛上來,呂生財就見店裏的人,連蘇青媖那對雙胞胎弟妹都抱了一大袋鹽巴回來,整個人都傻了。
又見周婆婆的小孫子也咚咚咚地抱了一大袋鹽跑了進來,不由愣住了。接著又聽蘇青柳跟蘇青媖說道:“我再抱著小寶再去買一回。”
就見蘇青柳又抱了小寶飛快地往外跑了。
呂生財這下坐不住了:“青媖啊,這,這……”
哪知蘇青媖沒安慰他半分,還問他:“爹,你要不要去平川縣進些貨?再從鹽商手裏買一些鹽回來?”
呂生財愣愣地看著她,見她無比認真的模樣,呆呆地說道:“那,那爹回去套車……”
“大薑你跟著跑一趟。”蘇青媖轉身就對周大薑吩咐道。
周大薑立刻扶著呆愣著的呂生財大步去了。
“青媖啊,你說咱們要不要囤點糧啊?”
周婆婆這一整晚心驚肉跳,老人家是過來人,鹽價也不是沒調過,高的時候,一斤鹽能抵一百斤糧,還無處可買。導致大家都關著門吃淡食,吃到嘴裏都沒了味。
周婆婆心裏撲撲直跳,還不等蘇青媖說話,就拍著大腿招呼著她的小孫子:“紅衫啊,快回家拿米袋!”
蘇青媖回過神來,忙招呼周紅衫和青楊下到地窖裏拿了好些米袋和籃筐上來。關了鋪子,拎著米袋又帶著大夥去了糧鋪,很快就搬了一堆米麵雜糧回來。
次日,天不亮,蘇青媖雇了幾輛牛車,親自到鄉下裝了菜蔬運回來。
午時,蘇父和蘇大虎趕著各自的牛車回來,身後還跟著兩輛雇來的。避著人趕到鋪子的後院,把東西往地窖裏搬。半下午時分,呂生財也回了,後麵也跟著三輛牛車。
呂生財一夜未回,回來吳氏知道他把銀子花了大半,還跳起來指著他的鼻子罵了半天。
一兒一女馬上要婚迎嫁娶了,拿銀子進了那麽多貨,要是賣不掉,哪來的銀子給他們置辦婚事!
呂生財也沒解釋。他心裏也是驚疑不定。不過好在他進的東西都是能放的,哪怕年景再好,也不會太貶值了去。
接著呂生財就一日三趟往鎮上溜達,米麵糧油店進得尤其勤。賣鹽的地方也是一日去三回。
而蘇青媖跑吉祥鋪子跟許少嚴見了兩回,每回都談很久。等許少嚴走後,她又特地去了一趟莊子裏。吩咐所有成貨先不動,製好就放到地窖封存,等她吩咐,不可妄動。
劉莊頭恭敬地應了。
蘇青媖也隱晦地提醒劉莊頭讓莊仆們和佃戶們存些鹽。
劉莊頭心裏驚得直跳,蘇青媖一走,急忙打發了莊裏所有人上平川縣裏買鹽去了,佃戶也都隱晦地說了。有些人聽話買了囤在家裏,有些人沒聽。
在橋頭村的蘇家和上河村的呂家也都囤了一些鹽後,蘇青媖也陸續又囤了一些,又把莊子裏的糧食也運回來一些。
如此過了幾天,楓亭鎮的鹽價,悄悄地從原來的一斤二十文,漲到二十五文,又很快漲到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原來一斤鹽能換四斤糧,現在一斤鹽能換二十斤糧了。
價格漲得飛快。街上到處都是排隊買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