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認親
烏泱泱的一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小小的堂屋瞬間被擠得滿滿當當,行動都艱難。幾個小孩還繞著桌子跑,一轉身就碰到。
蘇青媖被一堆人圍著打量,她也暈頭暈腦的叫著這個叫著那個。一堆人愣是沒記住幾個。
呂博承爺爺看起來是個講道理的人,老人家朝蘇青媖微笑,叮囑了她幾句要勤儉持家,修身養性的話。
蘇青媖便恭敬地聽了。
呂爺爺在家裏的地位應該不低。底下的子孫看起來都很畏懼他的樣子,孫子一鬧,他板著臉一喝斥,幾個孩子都跟老鼠被貓嚇到一樣,立刻規規矩矩的。
而呂博承的奶奶看起來是個麵和心軟的。
幾個孩子都圍著她鬧著要吃的,她便抓了桌上的糕點就往幾個孫子的懷裏揣,最後被呂爺爺喝斥,才止了動作。
這倆老夫老妻,跟蘇青媖的爺奶截然不同。地位倒了各個。
而呂博承的兩個叔伯兩個姑姑家的人,眼下看起來,還不知性情如何。都是一大家子過來,媳婦女婿兒子女兒,孫子外孫,孫女外孫女,一堆人。
蘇青媖臉都笑僵了。
認完親,呂爺爺看著這一屋鬧哄哄的人,便開口對呂父說道:“生財啊,我一會就帶他們回了,博壽過幾天也要上戰場,家裏也要準備準備。”
蘇青媖往那個叫呂博壽的堂哥身上看了一眼,見他一副老實莊稼漢子的形象,不禁有些唏噓。
若論地裏的活計可能他還能跟人比拚一把,但是刀.槍不說摸了,都不一定見過。
哎。隻盼能活著回來吧。
見他和呂家大伯夫妻二人都是苦著一張臉,蘇青媖不由得又是一聲歎息。好在去年他已成了親,如今妻子也有了身孕,是男是女尚不知道,但多少是個安慰。
呂家大伯母是個瘦小的婦人,悲悲切切地拉過呂博承,要他多照顧一點這個堂哥,在戰場上多多照應他。
呂博承點頭應了。如果能分在一個部隊,自然要互相照應的。最起碼生迅死迅要靠活著的那人往家裏帶消息。
蘇青媖默默地看著他與家人的相處,雖然他對呂父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但對老家的親人態度還可以。對爺奶也沒什麽怨懟之情。
“爹娘,不多住一晚啊?要不然讓大伯姐姐他們先回去,你們二老留下多住幾天。讓我們也能孝順你們幾天,這新媳婦剛嫁過來,也讓她伺候伺候你們。”
吳氏開口說道。
蘇青媖看了她一眼,低頭沒有說話。
呂博承開口道:“爺奶住下吧,你們一直住我大伯家,每日還跟著下地都不得歇,正好在我爹這裏鬆散鬆散。早上我二娘還跟我爹說她做飯好吃呢,爺奶留下讓她伺候伺候。”
一家人目光全看向吳氏。
吳氏先是愣了愣,很快臉上又堆了笑,點頭附和呂博承的話。
呂博祖陰著臉看了呂博承一眼,呂博承便斜著眼回看他。呂博祖很快又移開了目光。呂博承嘴角不屑地翹了翹。
蘇青媖便見呂爺爺幾不可見地歎了口氣。
見呂奶奶有些意動,喝斥道:“家裏事情不多啊?在鎮上躲閑!”
呂奶奶嚅嚅道:“博承也要走了,正好我帶幾個孩子留在鎮上,也跟他親香親香,下次還不知什麽時候能見到……”
呂爺爺一想到兩個孫子都被征兵征走,心裏像缺了一大塊似的。
特別是呂博承這個孫子,他對不起他。
兒子當年把吳氏帶回來,他看在吳氏兩個孩子的份上沒有阻攔她進門。劉氏去世後,他們也沒照顧到這個失母的孩子,讓他在後娘眼皮底下過了這麽多年。
吳氏麵上功夫做得好,但隻看博承對她的態度,就知道她平日裏對博承並不好。不然博承那麽好的一個孩子,不可能不懂感恩。
老呂頭在心裏長長歎了口氣,沒有鬆口,對老妻說道:“先回去,過幾日再來。”
“爹,要不你們留下多住幾天。省得過幾日送博壽過來,還要再折騰一次。”呂父開口道。
“不了。幾個孩子還小沒人照看。你這裏小,也住不下。租房子還要費錢。我們過幾日再來。家裏有牛車也方便。”
老呂頭拒絕了,堅持要走。
吳氏忙站起來要送。
呂博承看了她一眼,忽然對呂父說道:“爹,你不拿點銀子給大伯啊?堂哥就要走了,給點銀子也好讓大伯打點一下,也好給堂哥置辦些行頭。”
呂父一愣,反應過來便點頭道:“要的要的。”
轉頭吩咐吳氏去拿錢。
吳氏快速地看了呂博承一眼,又對呂父說道:“拿多少?”
老呂頭和呂大伯那邊已經在推拒了:“不了不了,家裏還有。你前幾天給的銀子還剩了些。”
呂博承便走過去,拉過老呂頭的手:“爺,一碼歸一碼。前幾天給的是你們來吃我喜酒的開銷,剩下的自然是孝敬爺奶的。一會走時,爺奶在鎮上買些糖果點心給家裏的弟妹外甥們帶回去甜嘴。”
一句話把老呂頭的話堵死了。
大伯母拉過挺著肚子的黃氏到呂博承和呂父麵前道謝,婆媳二人又走到蘇青媖麵前說話。兩人臉上都沒個笑容。
黃氏大概是覺得蘇青媖跟她同病相憐,從方才進屋一直沒說話,此時倒是開口說了兩句。
蘇青媖看著年紀輕輕的黃氏,十六七歲,挺著個肚子,心中一歎,安慰了她幾句。
那邊吳氏和呂父對視了一眼,便回房拿銀子去了。
而呂玉珠自鄉下這一大堆親戚過來,臉上早就寫滿了不耐。現在聽呂博承讓她娘去拿銀子,朝呂博承狠狠地瞪了一眼。
給蘇青媖正好看到,搖了搖頭。這孩子連她娘半分功夫都沒學到啊。
很快吳氏便帶著一個荷包過來,塞到呂奶奶懷裏。大伯母連連朝她道謝。
一家人走時,呂奶奶塞了個老銀鐲子給蘇青媖,讓蘇青媖有些意外。
她也沒法問,就看著老呂頭帶著一家老小走了。
呂父和呂博承一起去送。
直到呂博承回來,才說起這個老銀鐲子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