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庚辰科殿試(下)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當朱允炆出現在奉天殿的時候,參與殿試的學生和監考官已經全數到齊。
“開始吧。”
朱允炆輕輕落座,衝身旁的雙喜說道。
後者便上前一步,唱道,“庚辰科殿試開考,諸學子各歸其位。”
隨著一陣陣磬響,大殿中的一眾應考的學子便是起身,而後有宮女、內宦自偏殿走廊處手捧考卷魚貫而出,在每個人的桌前發放試卷和筆墨。
殿試規格上比後世高考、國考什麽的高的多,雖然也是一人一桌,但中間相隔的距離並不遠,要不然奉天殿再大也充不下兩百多人。
不過即使如此也沒人敢抬頭瞎瞄,更遑論作弊剽竊了,科舉舞弊,被發現就直接拖出去下獄等砍頭了。
瞬間,整個奉天殿陷入安靜之中,三名監考官向著朱允炆躬身行禮後,開始履行自己的監考任務,留下朱允炆一個人坐在龍椅上百無聊賴。
“朕能下去也看看嗎?”
朱允炆扭頭看向雙喜,後者頭搖的跟撥浪鼓一般。
“不能,陛下您要下去亂走,恐怕這些學生就沒法專注於考題了。”
鬧了半天,朕這個皇帝不能離開龍椅?
隻坐了一刻鍾,朱允炆就有些煩了,準確來說,他後悔了。
“算了,給朕也拿一份考卷來。”
好多年沒考過試了,閑著也是閑著,朱允炆突然就想看看,自己如果穿越成了平民,有沒有考中進士的能耐。
議西南諸國是。
提筆寫了一會,朱允炆就陷入到了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我是誰?我在幹什麽?我他媽是不是跑題了?還有,這是我寫出來的玩意嗎?
算了,我還是安心當皇帝吧。
朱允炆傻眼,奉天殿裏所有的考生現在也在發傻。
這是個什麽題目?
這個題的中心思想是什麽玩意?
隻有寥寥幾人看到這個題目後會心一笑,開始奮筆疾書起來。
西南的事,早已塵埃落定,哪裏還有什麽好議論的,殿試出這種題目,目的根本不在於重新審視西南,而在於肯定罷了。
隻是這文筆,要慎重。
楊士奇是江西籍,早前會試結束後,超半數參與殿試的學子都是江西籍,他也與有榮焉,遣府中下人去江西會館勉勵了一眾後進一番,此番殿試巡場,他就一直在關注幾個重點的學子。
胡廣、王艮、李貫、吳溥、金幼孜,這可都是江西籍中的佼佼者,會試中名列前茅的大才,自然也是楊士奇眼中的重點。
這次殿試的考題,楊士奇自己之前也在家裏做過一遍,深知這次考題的困難。
這個題目的重點不是議這個字,而在於最後的‘是’。
稍有不慎,解題就會跑題,而一旦跑題,那就跟中心思想背道而馳了,這群考生,大多數都隻有二十來歲,他們,還沒有進過仕途,能看清這題背後的深意嗎?
想著走著,楊士奇就來到了胡廣的身邊,打眼一看,心裏就是一涼。
“西南之事,在於王霸並濟,蠻夷之地,不通教化者甚多,理應王道先行”
廢了。
楊士奇輕咳一聲,心中愛才惜才之心頓起,有了提醒之意,但胡廣明顯已經陷入深深的自嗨中無法自拔,下筆之間龍蛇起舞,揮揮灑灑之間就是數千字的錦繡文章。
唉。
楊士奇心裏暗歎,才學是有,但用不到對的地方,等於無用之功罷了,複又搖了搖頭,不在關心胡廣,轉而走向其他的地方。
殿試的時間為兩個時辰,也就是四個小時,實在是過於熬人,朱允炆看到殿中有不少學子明明已經寫好了考卷,卻隻能坐在位置上發呆,便一起身,沿著禦階走了下去。
“陛下?”
解縉嚇了一跳,忙迎上前去,“殿試還未結束。”
你一個皇帝四處亂走,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你身上,這殿試還怎麽舉行?
朱允炆尷尬一笑。
“朕坐不住了。”
解縉心裏暗樂,小聲道,“既如此,陛下可先往偏殿。”
這倒是朱允炆沒想到的,原來皇帝待不住可以先離場,他還以為要待到殿試結束呢。
“有多少人做完了考卷?”
解縉打眼一掃殿內,回道。“差不多已有一半之數了。”
“問一下,有願意提前交卷的,可以先行離開了。”
朱允炆抬腿就走,同時叮囑道,“把收上來的考卷給朕送過來,稍後,你也同來隨朕批卷。”
皇帝金口玉言,就算提前交卷不合規矩,但誰也不敢多說什麽,再加上考試的時間實在是過於冗長,很多身體不好的年輕人早都憋得坐不住,一聽能交卷,絕大多數做完考卷的學子便慌忙交了卷。
偏殿之中,解縉就跟朱允炆倆人開始了批卷的工作。
批卷簡單,殿試考題的中心思想放在那,隻要跑題的一律作廢,沒跑題的留中,然後皇帝看哪些文章順眼欽定一甲即可,二甲的名詞,自然由吏部來排。
“楊榮、楊溥、胡嫈、金幼孜。”
一份又一份考卷自朱允炆手中經過,有些人的名字便被朱允炆記到了腦子裏。
能看透並且做對這份考卷的學生委實不多,所以批卷的工作並不算難,等到殿試結束,朱允炆跟解縉二人已經將提前交卷的考卷批閱一空。
等楊士奇和毛泰兩人找到朱允炆複命的時候,朱允炆已經和解縉兩人開始喝茶聊天了。
“結束了?”
楊士奇捧著一摞考卷放到朱允炆禦案上,笑道,“結束了,臣方才走馬觀花的看了一下,今朝錄進的人數,可能會比之前幾次殿試少上不少。”
楊士奇身後的毛泰苦笑一聲,終是年輕學子,內閣和六部擬定的這個考題,到底是難了不少。
“有入陛下青睞的嗎?”
楊士奇看了看龍書案上一小遝被摘出來的考卷,笑著問道。
朱允炆便指了指楊士奇,“倒是有兩人跟卿同姓啊。”
曆史上的三楊,可是即將要同朝為官了。
楊士奇便知道朱允炆口中的兩人是誰,笑了起來,“陛下說的是楊榮和楊溥吧,方才臣巡場之時,從這兩人身邊經過,草觀一眼便知道,這兩人是要錄進的。”
殿試後十日內要放榜,那是因為以往的考題基本上參與的學子都能做出來,重點在於解題的深淺和文采,所以吏部才會在篩選留存上浪費大量的時間,這次殿試倒是省心,一多半都跑了題,沒跑題的,皇帝欽定一甲之後,吏部根本不需要廢多少功夫,就能把二甲定下,剩下的自然是三甲同進士了。
“楊溥、金幼孜、楊榮。”
朱允炆直接定下了一甲的名單,隨後起身,“至於傳臚,就定胡嫈吧,其餘者,三位卿家自定。”
“臣等恭送陛下。”
三人心裏俱都好笑,今年這般,可能是大明三十餘年來最快批卷的一次殿試了。